张振臣:用科技为甘薯生产护航
2021-05-10吕腾波
吕腾波
张振臣
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一年红薯半年粮”“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曾是许多国人的记忆。改革开放以来,甘薯作为饱腹的主粮功能已逐步弱化,现已成为人们喜爱的健康食品。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张振臣是研究甘薯病毒的专家,在他看来,种好甘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甘薯病毒病的危害,严重影响了甘薯的种植生产,他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研究甘薯病毒病,如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解决实际问题
2009年,我国江苏、广东等地的甘薯上大面积发生成因不明的病害,叶片扭曲、畸形、褪绿及植株严重矮化等,对甘薯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病害一旦流行,将会对甘薯产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看着损失惨重的薯农,张振臣非常痛心,他想到自己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责任,“这个病害是如何引起并传播的,它会造成怎样的损失,发生规律是什么?只有充分认识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它”。于是,张振臣带领团队围绕甘薯病毒病问题,展开研究工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振臣和他的团队连续多年对我国甘薯上的病毒种类进行鉴定,共鉴定出20多种病毒,厘清了主要甘薯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发生规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甘薯上多种病毒复合侵染可能是病害加重的主要原因。”他们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报道了甘薯毁灭性病害——甘薯复合病毒病(SPVD)在我国的发生,为甘薯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了依据。
“找出了病因,还需要有快速简便的诊断方法。”为此,张振臣及其团队利用基因工程和现代免疫学技术,制备了一系列甘薯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建立了甘薯病毒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和核酸检测方法,制定了行业标准。同时还建立了甘薯病毒病的预测预报方法和早期预警技术,实现了病害的长期、准确预警,有效地减少了病毒病的传播和危害。
做出更大贡献
除了研究甘薯病毒病的诊断、预警和防控技术,对薯农的培训也很重要。张振臣和团队依托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我国主要甘薯产区进行技术培训,先后举办了300多期甘薯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培训班,累计培训农技推广人员和种植大户2.8万余人次。
因为甘薯是一种无性繁殖作物,一旦感染了病毒病,病毒就会不断增殖、积聚,造成甘薯产量下降和种性退化,给甘薯生产带来严重危害。张振臣介绍说,防治甘薯病毒病最有效的方法是种植脱毒甘薯。在实践过程中,张振臣发现了脱毒效率低的问题。“由于我国甘薯上的病毒种类比较多,复合侵染现象普遍,有的病毒容易脱除,有的病毒不容易脱除,如何提高病毒的脱除效率是个难题。”对此,张振臣和团队进行了多年探索,建立了多种提高甘薯脱毒效率的方法,完善了脱毒种薯繁育体系,提高了脱毒种苗的质量。
“我们团队现在有十几个人,一直在围绕甘薯病毒病开展研究,大家的目标很明确,解决甘薯生产上的病毒病为害问题,用科技为甘薯的安全生产护航。”2015年,团队主持完成的“中国甘薯病毒种类鉴定、检测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7年,团队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创新型科技团队。张振臣表示,今后还将继续带领团队针对我国甘薯生产中的重大病虫害问题开展工作,为我国甘薯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