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直播探析
2021-05-10李晴
摘 要:新闻直播目前已经是传统主流媒体在新闻传播中所采用的的新型的新闻传播模式,这种模式得到了受众很好的呼应,这种呼应主要是因为新闻直播能满足受众对新闻事件的介入欲望、容易引发受众的“镜像共鸣”、可以给受众提供“窥私”和“虚拟满足”体验。这些心里层面上的满足也预示着新闻直播在未来新闻传播模式中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新闻直播 ; 心理学视角 ; 镜像共鸣
2016年6月10日,一位37岁的女士在河北骑马时,不慎从马上跌落,下半身失去知觉。14点20分,北京派出120直升机,从北京孙河备勤站起飞前往救援,央视新闻派出记者,跟随直升飞机全程对该新闻事件进行了全程直播,并推出《正直播!120直升机、救护车接力救援》的突发新闻网络视频直播。这种突发事件的新闻直播和以往的有计划、有准备的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播有很大的区别,它没有预先设定的采访计划,一切都是记者真实的现场反应,这场新闻直播,是直播模式和传统新闻播报模式的一次跨界联合,也促使直播这一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信息传播方式开始被主流媒体所吸纳和采用。
2018年7月25日,巩义市人民法院和河南法制报法直网联合进行的持续3个多小时的直播抓老赖活动,对此次执行过程进行了全程同步的视频和图文直播,吸引了近万名观众在线观看。目前,新闻直播目前已经成为主流媒体进行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比如2017年1月4日,《人民日报》与微博、一直播共同推出全国移动直播平台——“人民直播”,直播内容全面涵盖各个领域。人民日报的直播数量保持在每月100场以上,9月直播量达到新高,参与人数达到100万以上的直播有9场,其中“清华大学2017级本科生军训结业典礼”的参与人数最高,为227.5万。2017年2月20日,是新一届武汉市政府领导班子履职第一天,长江日报在今日头条号上开启了一场直播,题为《武汉新一届政府上班第一天 跟长报记者一起去敲市长门》,直播持续46分钟,网上点击量超过80万人次,点赞超过56万人次,该直播还引发人民日报刊登评论《这样的“围观”多些好》。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和传统媒体试水新闻直播,并且获得了大量的用户围观,而且新闻直播也逐渐成为目前新闻传播的主流模式,直播跨界在新闻领域中的运用,并且能够收到受众的喜爱,是因为新闻类的直播相较于传统新闻的播报方式,更能迎合和满足受众在心理层面的需求
一、新闻直播能满足受众对新闻事件的介入欲望
50年代,美国学者施拉姆曾经提出传播学中的“施拉姆理论”,该理论指出,该模式强调了社会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做传播行为的主体。也就是说,施拉姆认为,受众在观看新闻的时候,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性,他们希望能够和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参与者之间产生强烈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而这种参与和互动性的背后,隐含着用户和受众强烈的对于新闻事件的介入欲望。
在传统的新闻播方式中,无论纸媒还是电视新闻直播,都属于封闭性的传播系统,受众对新闻事件始终处于一种旁观状态,受众的对于新闻事件的介入欲望和心理因为传播模式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始终处于压抑状态。而新闻直播的围观人数的众多,其实是从侧面佐证了网络新闻直播这种形式恰好满足了受众对新闻事件的介入欲望,打破了既定的电视新闻直播中的封闭状态。比如2019年两会中,中国日报的《小姐姐两会初体验》系列新闻直播中,记者就是向受众展示了两套自己的私服,并在线等着受众回应那一套比较适合穿出去采访。这样的新闻直播,让受众不再是新闻事件的旁观者,而是直接变成了参与者,对新闻事件的介入欲望被满足,受众在新闻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改变,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受众会认为在新闻事件的传播中,自己的从被动主体转为主动主体,这种角色和思维的转变,就会激发受众围观新闻直播的兴趣,由此引发的心里层面的上月愉悦和满足,是观看传统新闻所远远无法企及的。
二、新闻直播容易引发受众的“镜像共鸣”
传统新闻的写作中,记者往往被要求客观描述新闻事实,不带如强烈的主观情感,而是使用文字或者图片来引导受众自己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果说传统新闻模式带给受众的情感共鸣是一种浅层次上的心理呼应行为,那么新闻直播则能够给受众带来高层次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被称为“镜像共鸣”。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人的大脑的神经细胞看到其他个体和自己的相同行为时,会产生放电反应。也就是说,处于观察角色的个体在看到其他个体的相同行为时,其镜像神经元(细胞)就会产生一个“镜像记录”作用(该神经元就如同镜中的影像,而被观察的个体就如同镜子外部的物体),好像处于观察者角色的个体也在执行该动作一样。因此,引发这一系列反应的神经元(或神经细胞)被称为“镜像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可以证明“情感共鸣”行为不但有了坚实的生理反应基础作为佐证。镜像共鸣,相较于情感共鸣,其达到的共情效果更为显著,因为情感共鸣中,我们往往是被别人的情感所感动,而镜像共鸣中,是将自己带入到当事人的状态中,体会当事人的情感和体验,从而引发自身的神经元的放电反应,从而产生心理层面上的“感同身受”的体验。“镜像共鸣”带给受众的情感震撼度是远远大于情感共鸣的。
所以,也正是基于这种心理体验的强烈效果,巩义市人民法院和河南法制报联合进行的直播抓老赖活动,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的心理上的“震撼效果”达到对和这些直播中的“老赖”们有着同样或者类似行为的人产生心理上的巨大压力。这种效果会比其他类型的新闻产生的效果
三、新闻直播给受众提供“窥私”和“虚拟满足”体验
网络直播之所以能够在互联网时代大行其道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直播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受众的窥私欲。窥私欲是人类最普遍存在的一种心里模式,人类天生就对他人的生活和隐私充满着好奇心。传统媒体时代,明星的八卦新闻和依附着明星诞生的“狗仔队”永远都是新闻领域的“爆款”新闻,这已经足以说明受众窥私欲的普遍程度。
网络普及的今天,明星的八卦也往往轻易就可以成为10万+的爆款新闻,里约奥运会的关注度关赶不上王宝庆的离婚事件,这都足以证明,不论是明星、公众人物还是普通人,受众对于他人的隐私永远天然充满了好奇心。直播无疑是公开满足受众这种“窥私欲”最直接的方式,我们现在在直播平台看到的各种博主,直播唱歌、跳舞、吃饭、睡觉、购物等等很私人的行为,但是围观的受众却乐此不疲,深究其中的原因,并不是直播的内容有多吸引人,而且这种形式让受众的“窥私”欲可以光明正大表现出来。
除了满足窥私欲之外,在窥私的过程中,还可以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虚拟满足感”。比如长江日报的《武汉新一届政府上班第一天 跟长报记者一起去敲市长门》中,记者会随机敲开政府办公楼里面任意一间办公室的大门,里面的办公人员的真实上班状态会如实展现在受众面前,政府办公大楼里面的办公情况一伴受众是没有机会去了解的,人们对自己不熟悉的事情也是充满自好奇心,所以这种新闻直播直接就满足了受众这种既好奇有有着窥私的心里欲望。而且看完直播以后,受众就完全了解之前所不知道、不熟悉事件的全貌,这会让受众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感,虽然这种满足感不是亲身经历的,但是直播现场是真实的,满足感虽然“虚拟”,但是也足以让受众积累真实的生活体验。
5G出现之后,直播在技术的瓶颈将不复存在,直播的前景和受众人数将会呈现几何倍数增长,传统新闻传播转战直播模式无疑也是新闻传播转型发展中的一条优势出路。新闻直播能够很好契合当下受众的心理需求,所以,新闻直播这种模式在未来的新闻传播中必将有更好地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原华荣.移动直播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J]. 传播力研究. 2017(08)
[2]曾俊,余澤莹.移动直播新闻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中国报业. 2017(13)
作者简介:李晴(1989-),女,彝族,籍贯广西全州,本科学历,现就职于黔南广播电视台,主要从事记者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