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海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2021-05-09马诗敏徐新阳郇恒飞

地质与资源 2021年2期
关键词:陆海指标体系海洋

马诗敏,徐新阳,倪 金,张 静,郇恒飞

1.中国地质调查局 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辽宁 沈阳110034;2.东北大学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110004

0 引言

陆海统筹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将陆地和海洋作为两个独立系统来分析,综合考虑二者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涉及资源、经济、社会、生态和维护主权等方面的内容,关系到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

20世纪30年代,美国相关领域学者提出把海岸带区域作为一个复合要素,统一管理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1972年10月,“海岸带管理”概念在《美国海岸带管理法》中被首次明确提出,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作用下,采用合理的空间规划来降低海陆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空间资源的损坏程度[1].1975年2月,地中海17个国家在联合国规划署召开的地中海沿海各国政府会议上,批准了“地中海行动计划”(MAP),海岸带综合管理(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ICZM)由原始封闭独立管理模式上升到政府间联合管理[2].此后,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其概念.

我国关于陆海统筹规划实施己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开拓了陆海综合发展的新局面.因此迫切需要陆海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海洋与陆地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但是这两个系统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二者相互影响、互为依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陆海统筹”确切含义的讨论,诸多领域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各有侧重,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定论.王倩等[3]从国家以及沿海区域两个层面对陆海统筹做了详细探讨,在保障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正常运作的基础上给出了“陆海统筹”狭义的含义;孙吉亭等[4]认为陆海统筹是将陆域子系统与海域子系统作为整体,形成一个相互作用并且具有某种独特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系统;叶向东[5]则表示陆海统筹是以维持区域稳定发展为目的,兼顾海洋与陆地资源各自独特的环境,统筹协调两个区域发展规划,充分考虑海陆系统相互影响作用;王芳[6]将海陆统筹看做是从海洋和陆地两个方面出发,协调土地与海洋资源利用;杨荫凯[7]认为陆海统筹是指宏观调控土地,海洋资源和陆地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在生态保护基础上,使陆域资源与海域资源的利用整体效率最大化;蔡安宁等[8]认为把土地系统和海洋系统视为一个整体,以海陆区域规划政策为向导,以区域承载能力为核心,保障社会经济系统、海洋系统和陆地系统之间协调发展;曹忠祥等[9]认为统一土地和海洋规划,从具体国情出发,促进以陆向海的全面发展,加快陆地和海洋一体化的发展,他对陆海统筹的战略内涵做出了阐释,对当前我国陆海统筹发展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进而提出了未来我国陆海统筹发展战略思路和相关对策建议;周伟等[10]构建了土地、海洋、水、地质环境4个目标层,含有耕地、建设用地、资源供给、资源利用、水环境、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地壳稳定性、地面稳定性和矿山地质环境等9个准则层,共37项评价指标,提出了广西陆海统筹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五级预警的思路,针对陆海统筹背景提出针对性建议和相关对策.

目前的陆海统筹研究,只是陆域与海域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生态状况以及区域政策统筹规划上的理论学说.不同领域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对于陆海统筹内涵解读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持有不同观点.将陆域与海域看做一个复合系统,如何建立陆域系统与海域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及转化关系,是陆海统筹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认为,陆海统筹就是把陆域系统和海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筹划两大系统的资源要素配置、优势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整治,从而实现海域与陆域经济协调发展.选取陆海统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生态保护重要性、农业生产适宜性、城镇建设适宜性、海洋环境影响、社会经济条件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等5个方面.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使用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构建评价体系框架,把陆域系统和海域系统有效地连接起来,以体现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可分割整体关系[11-12].

1 陆海统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自然资源部组织制定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其中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主要包含生态保护重要性、农业生产适宜性、城镇建设适宜性等3方面内容.本研究参照相应技术导则、规划纲要,补充了海洋环境影响、社会经济条件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2方面内容,以生态保护重要性、农业生产适宜性、城镇建设适宜性、海洋环境影响、社会经济条件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等5个方面共同构建陆海统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2 构建原则

2.1 系统性原则

本研究参考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试行)》2019年6月、7月、11月、12月稿及《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2020年1月稿,也参考《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19485—2014、《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GB/T17108—2006及《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年)》《大连市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并搜集参考各类技术规范,选取的指标之间是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具有层次性,自上而下共同构成评价指标体系.

2.2 科学性原则

陆海统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多因素、多方面的综合性研究,包括资源、环境、生态和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以专业知识角度,深入了解评价对象.选取指标体系要客观、合理,能够客观地反映区域资源利用情况、生态系统结构、海洋环境等方面.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系统分析区域水、土地、海洋、气候、生态、环境、灾害等构成资源环境要素之间联系与作用基础上,客观评价区域陆海统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选取必须以科学理论为依据,保证评价结果真实性与可靠性,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3 代表性原则

评价指标需具有一定代表性,尽可能反映出陆海统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征,不能脱离研究区相关资料信息,尽量选择那些具有综合性、代表性的指标.

2.4 简明原则

紧密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全面地反映水、土地、海洋、气候、生态、环境、灾害关系和状况.在保证科学的基础上,抓住本质和关键,精选最有代表性的指标.

2.5 可行性原则

陆海统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选取既要符合理论要求,又要考虑数据获取难易程度,所需数据以及统计数据是否真实,是否有较高实用性;采用的评价方法应根据区域实际研究情况,选择简洁明了、操作性强,又易于接受,更易于在实际评价领域中应用.

2.6 综合性原则

陆海统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资源、环境等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影响因素比较多,指标也五花八门,况且较难定性,定量的指标也很多.所以选择的指标要考虑周全,统筹兼顾,从整体出发,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全面地反映影响陆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各个方面.

3 构建分类框架

基于指标体系建立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系统层-要素层-指标层-建立指标体系.

3.1 目标层确立

指标体系目标层是对评价对象总目标的综合描述和整体反映.为维持研究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本次以研究地区陆海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作为目标层.

3.2 系统层确立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多个要素组成的,是具有一定层次的特定功能有机整体,而这个有机整体又从属于更大系统.

参考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试行)》、《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19485—2014、《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GB/T17108—2006、《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年)》、《大连市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等技术导则及规划纲要,以生态保护重要性、农业生产适宜性、城镇建设适宜性、海洋环境影响、社会经济条件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等5个方面为系统层.每一个系统又由一组指标要素构成.各系统指标要素之间是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具有层次性,自上而下,共同构成评价指标体系.

3.3 要素层确立

将系统层内涵进行分解,根据属性不同选择相应指标,对研究区生态保护重要性、农业生产适宜性、城镇建设适宜性、海洋环境影响、社会经济条件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等5个方面,进行分系统评价.生态保护重要性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要素层组成;农业生产适宜性和城镇建设适宜性由土地资源评价、水资源评价、环境评价、灾害评价等要素层组成;海洋环境影响由海洋水文动力、海水水质、海洋生态等要素层组成;社会经济条件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由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响应指标等要素层组成.每一要素层又分别由一组指标组成.

3.4 指标层确立

深入分析评价地区自然资源、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并查阅大量陆海统筹承载力参考文献,进行科学分析与统计,以技术导则和规划纲要为基础,采用可行的评价指标.

本研究参考《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试行)》,选取生态保护重要性、农业生产适宜性、城镇空间开发适宜性等3个方面相关研究指标系统;参考《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19485—2014,选取海洋水文动力、海水水质、海洋生态等相关研究指标系统;参考《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GB/T17108—2006,选取社会经济条件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等相关研究指标;参考《大连市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选取环境质量指标、污染控制指标、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指标、生态安全格局等相关研究指标;参考《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年)》,在选取上述指标基础上,筛选了公众参与建设水平、扶贫政策评价指标.

4 构建指标体系

4.1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相关研究指标

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包括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海岸防护功能重要性等指标要素.

2)生态敏感性:包括水土流失敏感性、沙化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海岸侵蚀及沙源流失敏感性等指标要素.

4.2 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相关研究指标

1)土地资源评价:包括坡度、土壤质地;

2)水资源评价:包括降水量、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模数;

3)气候评价:≥0℃活动积温;

4)环境评价:土壤环境容量;

5)灾害评价:气象灾害,包括干旱、雨涝、高温热害、低温冷害、大风灾害.

4.3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相关研究指标

1)土地资源评价:坡度、高程、地形起伏度;

2)水资源评价:降水量、水资源总量模数;

3)气候评价:舒适度;

4)环境评价: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

5)灾害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风暴潮灾害风险性;

6)区位优势度评价:省级层面区位优势度评价、市级层面区位优势度评价.

4.4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研究指标

1)海洋水文动力相关研究指标:海湾潮位、大中小潮海湾纳潮量、流场的变化、大中小潮海湾水交换量、海湾物理自净能力、悬沙场分布及岸滩和海床冲淤变化;

2)海水水质相关研究指标:海湾沉积物质量状况、海湾生物质量状况、污染源调查和评价、海湾纳污能力和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3)海洋生态相关研究指标:海湾叶绿素、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鱼卵及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珍稀濒危物种和渔业生物评价.

4.5 社会经济条件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相关研究指标

1)社会经济条件相关研究指标:区位条件分析、人口条件分析、基础设施分析、区域经济分析;

2)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相关研究指标: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分析、海洋产业结构分析、区域海洋经济的基本特征分析、海洋资源的总体开发水平分析、海洋经济发展主要问题[13];

3)《大连市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相关研究指标: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生态安全格局;

4)生态示范区建设相关指标:公众参与建设水平、扶贫政策.

采用PSR构建社会经济条件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此模型最初是由加拿大统计学家David J.Rapport和Tony Friend在1979提出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使用PSR构建了研究环境问题的框架,体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12,14].目前此模型已在经济、环境、生态等领域广范使用.本研究采用此模型把陆域系统和海域系统有效地链接起来,以体现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本研究对相关研究指标要素进行分析,压力指标代表人类通过各种活动从自然环境中索取资源、消费物质等,采用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分析、海洋产业结构分析、区域海洋经济的基本特征分析、海洋资源的总体开发水平分析、海洋经济发展主要问题等5个指标;状态指标代表环境状态和环境变化等情况,采用区位条件分析、人口条件分析、基础设施分析、区域经济分析等4个指标;响应指标是指通过意识和行为的变化对环境负面影响做出反应,采用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生态安全格局、公众参与建设水平、政策法规等6个指标.其中环境质量包括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到良以上的天数、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细颗粒物浓度、河流水质优良比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新增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保证率、中心城区功能区噪声总达标率等9项指标;污染控制包括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率、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等6项指标;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主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县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城区中水回用率、主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县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主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等6项指标;生态安全格局包括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城区绿化覆盖率、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林木绿化率等5项指标.

陆海统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5 结语

目前学术界对陆海统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认识还不统一.其难点在于如何将陆地和海洋这两个不是完全独立系统,建立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影响关系.由于目前在陆海统筹科学认识上尚存在不足,本次研究认为现阶段可以在生态保护重要性、农业生产适宜性、城镇建设适宜性、海洋环境影响、社会经济条件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5个方面来建立指标系统,使得评价上更具有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在社会经济条件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评价方面,采用PSR模型把陆地和海洋有效地连接起来,以体现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使陆海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更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有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1)由于目前针对陆海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指标研究还比较少,指标选取差别也很大,今后需要加强这方面指标的研究工作.2)采用PSR模型进行分析,体现了社会经济条件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在生态保护重要性、农业生产适宜性、城镇建设适宜性、海洋环境影响系统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关系.要想将这些联系清楚地表达出来,还需要建立模型来模拟其相互关系和动态变化[15-18].3)在提高指标独立性和代表性、通用指标与区域特征指标的选择方面,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工作[19-23].

表1 陆海统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of sea-land coordination

猜你喜欢

陆海指标体系海洋
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今年开行破1000班
爱的海洋
陆海统筹推进海岸带地质调查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一种奇巧的测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