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特殊的“背包客”
2021-05-09李韵石
李韵石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在夏天头顶烈日,奔走在灼热的柏油路上;他们在冬天披风戴雪,潜伏在冰窖般的汽车里。电信网络诈骗发生前,他们是守护群众“钱袋子”的坚实屏障;电信网络诈骗发生后,他们是打击诈骗分子的突击队。在电信网络诈骗肆意发生的今天,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民警一直奔走在防范与打击的路上。
反诈战场上的突击队员
“您好,科技园区派出所反诈中心,刚才您接到的是诈骗电话,请不要相信。”11月11日,苏子聪刚刚又处置了一起电信网络诈骗警情,他是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科技园区派出所(下称“科技园区派出所”)反诈预警处置中心的负责人,像这样的劝阻电话,他一天至少要打上百个。“我们一天的饮水量加起来顶得上好几个部门,就这么喝,第二天说话多半还是哑的。”每天接打电话让苏子聪和同事们的嗓子都处于“冒烟”状态。
在劝阻电话中,除了阻止汇款,苏子聪还会告诉事主近期高发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及防范提示,还会提醒对方安装全民反诈APP,以防再次受骗。多了一步提醒,每通电话要多打一两分钟,一天下来就多了两个多小时。“咱多费点心,群众就多一分平安。”说着,苏子聪又拿起了手边的电话。
科技园区派出所坐落在北京西南四环交汇处,辖区内有中关村科技园丰台园和企业总部基地,注册企业2.1万家,32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公司入驻其中,人口接近40万。其反诈预警处置中心主要负责对境内外电信网络诈骗实施预警、拦截,对遭遇电诈的事主进行劝阻、回访等。其实,刚调到科技园区派出所的时候,苏子聪也曾迷茫。此前担任蓝剑突击队员的他,一直和队友站在危险边缘,时刻准备为人民生命财产付出一切。而到了派出所,突然失去面对的危险,工作似乎失去方向,直到他遇到第一位上门求助的受骗群众,才彻底让这个曾经的突击队长成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专家。“我依然记得当我在银行成功阻止那位老奶奶汇款时,她眼中的惊慌失措和劫后重生的庆幸带给我的冲击,与我在突击队完成任务时的感觉一模一样。”
此后,突击队员身上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苏子聪身上显现的淋漓尽致。
“您好,我是反诈中心苏子聪,我来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助的。”走在辖区的万达广场(丰台店),苏子聪一一走访每个商户。无论是一层的手机店、二层的儿童城、四层的餐馆,还是六层的电影院,店内的收银员苏子聪都很熟悉,他甚至可以叫出他们的名字。苏子聪告诉记者,万达每层都有一个反诈微信群,而每一个群里都有他的身影,目的就是为了及时掌握各店铺的情况。
曾是蓝剑突击队队员的苏子聪,为解救人质、保护群众生命安全而自豪;现在的他,正用另一种方式与犯罪分子做斗争,为守护群众的“钱袋子”而战。
连续奋斗72小时,倒在办公桌前
一桶泡面、两个烟灰缸,升腾的青烟恰好挡住了“陷”在沙发里那个80后男人的眼睛。“那是去年的5月28日中午,我们刚结束一个案件的讨论,其他同事都去吃午饭了,我因为不舒服想在办公室的沙发上躺一下,就在这个过程中犯了心梗,差一点就完了。”
11月12日,《法人》记者采访了反诈一线干警刘警官,刘警官被同事称为刘哥或大刘,是北京刑侦总队六支队民警,专门负责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工作。
2020年的3月27日,因为一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大刘和同事从北京连夜赶到海南,虽然也有心理准备,但他们没想到这一来就是两个月。
大刘告诉记者,由于案情复杂,他们到海南后一直寻找线索,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其实,从北京出发之前,大刘就有些不舒服,但他没有放在心上。“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对我们来说很正常,之前也有过胸闷、疲乏的感觉,一直以为是睡眠不好导致的,没想到会是心梗。”通过交谈,记者得知他发病前,已经72小时没有合过眼。
“无论是多么复杂的案件,我们都能理清线索,找到证据,我们都有力可发,但那天我真的感到了无力。当时,我忽然胸闷、呼吸不畅、手脚都动不了。手机就在不远处,但就是够不到。”
“一个茶杯救了刘哥的命。”大刘的同事黄警官告诉记者,当天在隔壁办公室的她听到了一声脆响,赶忙跑了过来,看到大刘半跪在沙发和茶几间,茶叶和碎玻璃掺杂在一起,水流了一地。“那天刘哥真的很幸运,现在想想真危险。”
黄警官回忆,她将借来的硝酸甘油药片硬塞进了刘警官嘴里。120急救车也很快开进了刑总大院。大刘说,从发病到躺上120救护车,整个过程他都清楚,但是全身没有知觉,甚至听不到大家的喊叫声。“印象中,我有意识、能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放心吧,我们来了,你死不了。”
舍小家为大家
有一位反诈民警,无论是上班、下班,还是出行,他身上的标配是一个重30斤的双肩包,大家伙儿都习惯性地叫他“反诈背包客”。总有人想弄清楚他的包里到底有什么,其实很简单,牙膏、牙刷、剃须刀、换洗衣物和工作器材。
随时准备出差,是反诈工作的特点,“反诈背包客”也是所有反诈民警最真实的写实。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时,他们必须时刻准备出击,和对手“争时间、抢空间”,才能看住百姓的“钱袋子”。
11月12日是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十支队反诈民警苏兴博的生日,“一会儿下班我赶回去,还能吃上爱人给我准备的生日晚餐。”他告诉记者,他有很多年没有过生日了,如果不是因为记者今天采访,他又外出执行任务去了。
相同的经历发生在所有反电信网络诈骗的民警身上。刑侦总隊六支队的民警彭警官告诉记者,相比于国内的抓捕,涉外诈骗的抓捕更难。“我曾经参加过一次重大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的抓捕工作,最终我们端掉了隐藏在境外的主要犯罪窝点,抓获了犯罪嫌疑人,获取了犯罪证据。24名犯罪嫌疑人也被我们成功押解回国。”彭警官告诉记者,境外抓捕语言不通,文化不同,执行任务的难度可想而知,要想获取有用线索,民警必须沉下去,耐心等待,“5天、10天、30天,当你不再想家的时候,就是接近案件真相的时候了。”
就在大刘和彭警官给记者讲述过往经历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几位民警走了进来,有的一脸稚嫩,有的鬓角夹带银丝。
“大刘,有吃的吗?”“你们怎么没去开会?”“方便面还有吗?中午就没吃饭。”一瞬间,办公室就热闹了起来。
“二位警官方便讲讲这些年来的经历吗?家里谁来照顾?家人有没有怨言?”喧嚣热闹的办公室在记者问出这些问题后一下就安静了。刘警官的眼睛有些红了,他坚定地告诉记者:“有辛酸,无怨言。”
(责编 白馗 美编 刘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