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伸向青少年的黑手
2021-05-09李辽
李辽
11月7日19时26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大二学生陈曦(化名)正在学校图书馆看书。突然,一名自称某购物平台客服的工作人员给她打来电话,称其在该平台购买衣服并录入了会员,如想取消会员需要转账验证核实。
不到一分钟,又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响起,陈曦的同学、反诈志愿者王承昱打来电话,“你是不是接到诈骗电话了?”
这是自今年8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反诈中心运行以来,反诈志愿者及时劝阻的真实案例之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青少年使用移动支付的频率越来越高。由于涉世未深、疏于防范,青少年对信息甄别的能力普遍较弱,诈骗“黑手”已经悄悄伸向了这一群体。
为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国家大力宣传反诈,将注意力的重点放到了全国各大高校。如今,在全民反诈的大背景下,校园反诈技术不断更新升级,宣传方式也愈发贴近学生群。
学生、老师成被骗高危人群
今年6月,由新浪数科、微博钱包联合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发布了《大学生金融反欺诈调研报告(2021年)》,在参与调研的全国近2400名大学生中,近五成受访者表示自己或同学曾遭遇金融诈骗,多数被骗金额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接近一个月的生活费。同时,约两成受访者被骗金额高于5000元。在大学生遭遇金融诈骗的场景中,“网络诱导投资与赌博诈骗”“注销校园贷”“网购刷单”和“信用卡与网贷套现”等被列为四大典型诈骗场景。
上述调研报告显示,78.7%的受访者有投资理财行为,为“网络诱导投资”骗局提供了土壤。今年年初,大学生张全(化名)通过一名陌生微信好友推荐,加入了一个股票投资教学群,此后每日在群中听“教师”授课。4月初,群中“教师”给张全提供银行账户,让他以此给某款理财APP转账。张全不疑有他,先后储值本金2.2万元,直到4月底发现该投资微信群解散、提现失败,方知受骗。
据国家反诈中心统计,几大校园诈骗场景中,仅“注销校园贷”一项,从2020年1月到今年4月,全国就发生了5.1万起,损失金额达26.5亿元。今年7月,大学生陈军(化名)接到一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美团客服,称陈军有一笔美团借款记录,如不注销会影响个人征信还会持续扣钱。陈军按照对方指示进行网贷,并向对方提供的账号进行转账,共计3.7万元。在发现自己银行卡账户被自动扣还款后,他才意识到被骗。事后,在加入了一个约200人的“注销校园贷受害者”微信群后,陈军发现拥有相同被骗经历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除了学生,老师也是受电信诈骗侵害的高危人群。去年,北京一所高校的硕士生导师卖掉住房,将钱款转给诈骗分子,损失高达300万元;今年11月中旬,一则“沈阳31位老师被骗400万”的新闻冲上热搜。
反电信网络诈骗专家、北京刑侦总队十支队民警高山在11月22日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校园本是一方净土,身处其中的老师和同学生活环境简单,对自己的判断充分自信,一旦被骗又觉得十分丢人,不愿与人分享受骗经历,单纯的心智恰好被不法分子利用。尽管回头再看时,这些骗术漏洞百出,但在诈骗团伙软磨硬泡、威逼催促的情况下,很多能让对方露出马脚的关键信息都被受害者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没钱也能被骗?
针对青少年群体作案,诈骗团伙的手段花样频出。
值得重视的是,全国许多学校的宿舍楼、食堂和教学楼下都贴有反诈宣传贴画,但仍有人不相信自己“没钱也能被骗”。有些学生抱着“反正我也没钱,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的心态,不仅被骗得身无分文,还欠下一堆债务。
“我们没有多少钱在自己手里,但仍会被诈骗团伙诱导在骗局中投入不菲的钱财。花呗、借呗等电子贷款工具越来越多,学生网上贷款变得很容易,受骗风险也就更大。”上海某重点高校大学生罗成(化名)对记者介绍,“虽然自己的同学被骗概率不高,不过一旦被骗就会损失较大金额。”
从技术手段上来说,校园电信诈骗已经呈现出产业化、专业化、隐蔽化、快速化的趋势。“很多案例表明,学生和诈骗团伙通话时,其他任何电话都打不进去。”高山补充,“如果是裸聊或杀猪盘之类的骗局,诈骗团伙发来的链接可能有木马程序。只要点击链接,不到几秒钟,通讯录信息就会全部被对方窃取。他们甚至可以克隆通讯录上的电话号码,使其在手机上显示当事者朋友的名字。”
构筑校园反诈“防火墻”
如今,“无诈校园”建设成为各界共识。
10月21日上午,公安部刑侦局联合多个机构发起的“无诈校园——校园防骗计划”在中国政法大学启动。同日,以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为主题的“全国反诈短视频大赛”开始面向全网展开征集,其中特别设立“大学生反诈防骗”主题。记者发现,包括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已经在微博上发布了自制反诈主题作品。
11月底,《法人》记者来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在一幢不起眼的小楼里,设有全国高校首个四级劝阻反诈预警平台。在工作人员的允许下,记者进入该校平安校园反诈中心监控室,看到里面一共坐着4名工作人员和学生志愿者,桌前分别设置了“情报研判”“预警处置”“预警劝阻”等席位,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一旦发现有异常号码拨打到同学和老师手机上就会火速拦截,同时打电话或发短信提醒当事人。工作人员介绍,这里24小时全时值守。
学校保卫处老师李奕辉称,公安机关使用的“东风”“无糖”“长矛”3个反诈预警系统均已在这里运行。“我校反诈中心劝阻员先行劝阻,民警后期跟进处置,从接收预警到见面劝阻10分钟内完成,相比传统出警拦截,平均时长缩短近20分钟。”他说,“截至今年10月31日,我校平安校园反诈中心共计处理2297个电信诈骗预警,通过电话和反诈联络员微信群等方式劝阻提醒师生2800余次,成功阻止两起正在实施的电信诈骗。”
与针对普通人群的反诈宣传不同,校园反诈有其自身特点。“在学校,老师和学生之间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沟通上有天然的隔阂。以前的反诈宣传方式比较传统,使用小喇叭和展板宣传,与学生们入脑入心还有一定距离。”经过摸索,李奕辉发现,团委老师与学生接触最多,通过他们发动学生志愿者宣传反诈,更易让同学们接受。
“一般班长在班级群里发布传统的反诈信息,效果不是太好。但如果朋友之间去反复强调,大部分同学都能听进去。”该校大二学生刘可意对记者坦言,“让学生志愿者去做这件事,比老师一个劲儿地强迫你去听,效果好得多。”
之前,学校在招募第二批反诈学生志愿者时,肖潇正好负责后台工作,她记得很清楚,“志愿者招募通道刚在网络上放开了46秒,后台的30个志愿者名额就招满了”。截至目前,该校两批反诈学生志愿者共有52人。他们首先要参与校园反诈中心的值守,完成从学生到反诈工作人员的身份转变。
(责编 白馗 美编 刘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