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
2021-05-09
《这个“双十一”,你被营销短信“轰炸”了吗》
记者:惠宁宁
“每天收到很多促销短信,删都删不完,很烦。”11月7日,北京某外资公司职员李丽(化名)向《法人》记者抱怨道。采访中记者发现,今年“双十一”前后,和李丽有着同样烦恼的人不在少数,有被访者表示,从“双十一”前一个月开始,营销短信就变得频密起来。
其实,早在10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就规范电商平台“双十一”短信营销行为召开了行政指导会,对电商平台发送短信营销行为作出要求。一些大的电商平台作出了积极反应,但也有不少商家对指导会不太“感冒”,在群发促销短信这件事上,依旧我行我素。
网友“木兮”:除了被短信“轰炸”,还有商家直接打电话过来,要求給好评,或者推销商品。
网友“晓行夜住”:不仅是“双十一”期间被营销短信骚扰,就连平时也经常收到各种广告信息。
网友“时空”:举报和退订效果都不理想,而且一条一条去解决,时间和人力消耗也不小。
《警惕电影众筹骗局》
记者:李夏
数据显示,截至11月3日,中国电影累计票房已达425.46亿元,继续领跑全球市场。
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让更多资本看到了市场的巨大红利与潜力。同时,单部影片投资回报率也令不少投资者趋之若鹜。遗憾的是,获得高额红利回报的只是少数投资者。近日,《法人》记者采访了多位投资电影血本无归的受害者、影视圈业内人士,以及专注电影投资纠纷、合规业务方面的律师,试图揭开个人投资电影的“风险盖”。
网友“柯七七”:涉及任何行业的投资,都需要保持警惕,谨慎出手。
网友“在水一方”:在交易过程中,留存相关信息很重要,比如转账记录、聊天记录、合同等,如遭遇骗局,有助于维权。
《人脸识别该如何监管?》
记者:银昕
“刷脸”解锁手机、“刷脸”支付等,是我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场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人脸识别所引发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
人脸信息具有外露性大、易被无感收集的特点。早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审议的过程中,就有人提出,应当对人脸信息的保护进行单独规定。11月1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与人脸信息相关的规定,再度引起人们对人脸识别行业的关注。
网友“夏微凉”:人脸信息可以被无感采集,有时候被侵权,自己都不知道。所以控制源头很重要。
网友“一饭”:当大量人脸信息集中的时候,保证信息不被泄露,法律监管要细化,技术手段也要跟上。
(责编 惠宁宁 美编 刘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