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与“目”

2021-05-09黄金辉陈崇仁

民族学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黄金辉 陈崇仁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中的纲领性地位,可以从新阶段党对民族问题认知的理论升华、对历史方位的研判、对民族工作的要求、集体行动的逻辑等四个维度来理解。只有通过树立正确价值观、强化情感归属、实现共同利益、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水平、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夯实政治根基等六“目”,才能真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整、准确地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与“目”,对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十分重要。

[关键词]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纲”与“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21)11-0020-08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十八大以来中国藏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17BDJ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金辉,

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陈崇仁,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政治与边疆治理。四川 成都 610041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命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不断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度、凝聚力,对实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国际国内形势新特点,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1年8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1]“纲”是中心,是总领。“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的思想,尚需进一步厘清这一“纲”之下的“目”的构成。从“纲”与“目”辩证关系的高度,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实践逻辑,对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十分重要。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所以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是由其丰富内涵、形成逻辑以及对当前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所决定的。要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弄清这一重大论断的深层蕴意,就必须从是什么和为什么两方面入手。可以从理论认知、历史方位、民族工作任务以及集体行动逻辑等四个维度,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什么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的深层原因。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认识多民族语境下的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民族—国家”的场域。霍布斯鲍姆指出:“‘民族的建立跟当代基于特定领土而创生的主权国家(modern territorial state)是息息相关的,若我们不将主权国家跟‘民族或‘民族性放在一起,所谓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将会毫无意义。”[2]在欧洲中世纪至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民族与国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解决国民认同问题上,通常是“基于国家的空间版图来定义民族(nation)”。[3]就中国民族国家构建的历程而言,自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后,中国的民族国家构建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交织在一起的。民族学者王柯指出:“近代中国建立民族国家的方法则是从民族到国家,即按照民族的规模形成国家。”[4]从辛亥革命直至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就一直在国家、国民与民族的语义上,引领着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而中华民族共同体则更加丰富了已有多种意义的“中华民族”概念,更加凸显了原子化个体和次群体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和归属,彰显了共同价值关怀基础上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行动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族国家构建的完成,中华民族是中国全体国民聚合而成的共同体。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基于中国历史记忆、世界秩序和演化发展之上形成的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归属,并为之自觉采取行动的一种反映。共同体意识的承载者就是个体化的国民,核心要义是国民身份的确认,表征为个体对国家的认同和义务的履行。认同的凝聚在于共同的历史记忆、符号象征、集体安全和对未来的期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正如厄内斯特·勒南描述的那样:“在过去,有共同的光荣和痛楚可以分享,在未来,有同一个计划需要实现;同甘共苦、共同展望,这就是比共同关税与符合战略思想的边界更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尽管存在种族和语言的多样性,人们却仍能理解的东西。”[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淀了几千年悠久历史,具有多重面向和具体内容,比如:认同与归属、团结与大一统、平等与发展等等。但从根本上来看,它是指中华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认知、态度、信念、情感)和对未来的期许。“认同”是指每个成员确认自己的中华民族成员身份,接受、认可、归属和支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期许”则意味着中华民族每个成员坚信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未来,并自觉采取行动的心理状态。它们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得以长期稳固和发展的基本支点,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

(二)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的四个维度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中国共产党每一次民族工作重要论断的提出都是基于对民族领域认知的不断升华,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针对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个体国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期许,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泉。从意识与存在的辩证关系中可以充分认识到共同体意识对共同体的健康发展具有根本性作用。滕尼斯就认为:“精神共同体结合了血缘和地缘共同体特征,构成了一种真正属于人的、最高级的共同体类型。”[6]共同体意识通过价值引领更加牢固地凝聚着每个成员,并指导成员自觉采取行动以巩固共同体基石。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无疑就抓住了民族工作的主体、方向和根本,为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这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要求,只有牢牢把握这个“纲”,才能构筑牢不可破的共同体。

新形势下,党的民族工作就是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于此,我们可以认为党对民族领域的认知与理论升华、对历史方位的研判、对民族工作重要任务的部署、对民族工作集体行动的要求等四方面是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的重要依据。

第一,从党对民族问题认知的理论升华维度来看。回顾党的百年民族工作历程,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体系的每一次完善,都源于民族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体现了党在民族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良品格。党中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领域现实认知基础上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体系升华的必然结果,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必要要求。具体而言,在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首次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时,意味着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民族工作中得到关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阐释进一步凸显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工作中的全面性展开;在党的十九大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党章,这一举动充分表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民族工作中的方向性;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确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而在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更是旗帜鲜明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从概念的提出到确立为“纲”,经历七年时间,有力说明这一重要论断是经过无数实践得出的民族理论精髓,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具有纲领性地位作用。

第二,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所处历史方位的维度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概念,对当今世界形势做出了判断,这是我们面对的世界历史方位。这一概念提出后,学界关于其内涵给出了不同的解释,积极和消极观点都有呈现。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大变局”本质是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如学者指出的:“‘百年反映了大变局的时间参照范围,‘变局则反映了世界格局的结构性原则转换。”[7]这种深刻变化带给世界的风险和挑战是不言而喻的,从西方社会各种主义和思潮的交织、社会撕裂加深等就可见一斑。纵观众多国家社会撕裂样态,共同体意识无疑是根本性影响因素。因此,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共同体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以及集体认同安全。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指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发。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这是国家发展的历史方位。站在这个历史方位,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必須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1]民族工作的核心是“人心”和“利益”,一切工作都聚焦于人,要实现更加牢固的共同体,就必须铸牢共同体意识,高度重视人心向背和共同利益的实现。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基础性作用,是一切民族工作的“纲”。

第三,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重要任务的维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1]要实现各民族自觉参与共同体建设、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根本的是要让各族人民从心底里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对于自身利益和发展的重要性,让每个成员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经历的挫折、取得的成绩以及对未来的期许都与自身息息相关。因此,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完成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任务的“纲”。

第四,从集体行动逻辑的维度来看。个体参与共同体行动的基础是其对客观存在的社会规范、价值、意义和利益期望内化基础上,形成对共同体的理性认知后的策略选择。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个集体行动行为,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同心共筑中国梦是新时代对每个国民的要求;另一方面,共同体建设中必然存在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张力。因此,需要通过凝聚共识来整合资源、弥合分歧,而铸牢共同体意识就是提振信心,维护共同性,是实现集体行动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1]铸牢共同体意识就是基于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需要的、具有广泛动员意义的集体行动。只有各民族的广大人员积极主动行动,利用各种有效方式,久久为功,才能实现最终目标。从这个层面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具有“纲领性”,是弥合利益张力、整合各民族资源,实现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二、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六目”

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方略,切实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除了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纲”,还必须理清这一“纲”之下的“目”。纲举目张,纲目一体,才能实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目标。民族工作的根本是“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也只有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才能实现自身价值。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需要发展、需要有归属感、需要在共同体中寻求安全和利益的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就是要筑牢各民族实现自身根本利益和集体认同的政治屋顶,是使各民族生产生活更有尊严的必然要求。因此,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目”就是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实现价值观培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情感归属、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利益、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水平实现民族政策目标、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夯实政治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要让每个民族、每个国民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提供的发展平台、价值指引和未来期许。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1]所谓“举一纲而万目张”,以上六方面就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纲”的指引下形成的民族工作的“六目”。

第一,价值观培育层面:只有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才能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民族精神纽带。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中华民族之所以源远流长,就在于各民族赓续着文化命脉。推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就是要将中华文化融入到各民族血脉之中,是让每个国民自觉认识到中华文化是自我的一部分的必然要求。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多元一体”,既有各民族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更有中华文化这个主干作为支撑。各民族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文化是价值观塑造的基本元素,是精神寄托的源泉。从先秦时期各民族文化交融到晚清,中華文明不断滋养着华夏儿女,塑造了中国人“大一统”天下观、家国情怀、和合共生、和而不同等等价值追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内忧外患的境遇,经历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形成了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建设精神等等精神。将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融入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中,才能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才能以精神家园共享增进共同性价值取向,这是民族工作思想基础的应有之义。

第二,情感归属强化层面:只有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才能形成手足情深、守望相助的民族情感。各成员共有情感归属是集体安全和自觉行动得以实现的载体,是共同体向心力的重要依托。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得以形成,就在于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离不开的凝聚。情感归属是每个社会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特性,是激发个人自觉行动的动力。边疆民族地区不断涌现的守边人、对口支援政策的有效推行、兴边富民行动进一步深化等等都充分彰显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强大情感归属激发的效能,形成了中国特色民族融合发展道路。只有推进各民族融合发展,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实现各民族嵌入、相互理解、相互支撑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才能让更多的民族自豪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民族地区向中华民族整体的自觉聚合。

第三,经济社会发展层面:只有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奠定物质基础。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没有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各民族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矛盾不能有效解决,民族工作就很难起得成效。要增强民族团结,就必须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让各民族感受到只有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之下,才能实现自身根本利益。利益是政治行为的动因,是共同体得以持续的基础。诚如马克思所言:“‘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9]如果没有边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各民族向心力就会被侵蚀,就会为各种颠覆活动和分裂行径找到突破口,到时就会给民族工作带来巨大困难,甚至影响国家安全和民族和谐关系。推动各民族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就是要通过发展将各民族利益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紧密联系,筑牢利益共同体。只有不断实现和赓续共同利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才具有不竭动力。

第四,民族事务治理水平提升层面:只有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保证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行稳致远。好的理论和政策也需要治理资源的优化才能实现其目标。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1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纲”,需要由具体的民族事务治理来实现,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水平就是不断夯实指导思想地位和检验理论正确性的重要环节。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工作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只有牢牢把握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性和区域性,进一步完善民族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实际,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形成更具操作性、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体系,才能化解民族领域因自然条件、宗教信仰、边境安全以及涉外事案件等原因引起的治理难题。只有针对边疆民族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才能引导各族群众聚焦共同发展,摒弃地方民族主义和大汉族主义;另一方面,只有转变民族事务治理思维,做到“法治先行”,任何事件、任何人、任何原因引起的事案件,都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在各民族中形成每个国民都依法享有作为国民的权利,也应承担相应义务的社会共识。民族事务治理效能的提升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然要求,是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挑战的保障。

第五,民族工作风险防范层面:只有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才能守住意识形态阵地。意识形态是社会凝聚共识,指引国民向共同体方向“想象”的重要软实力,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是当今世界每个国家重要的政治职能。民族国家仍然是世界政治的主要行为体,民族问题仍然是国家建设与发展必然要解决的重要事务。同时,民族领域也是最容易出现意识形态问题的场域。因此,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和挑战对于当前的民族工作尤为重要,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重视的组成部分。正确的意识形态是凝聚社会共识、夯实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国家意识形态不但在国家的统一、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维系共识的功能,还能有效地引领国家范围内的总体性实践。”[11]面对世界大变局,西方各种意识形态以更加迅猛、更加广泛、更能渗透的特性向全世界“蔓延”,加之全球化和新媒体技术在世界各地的普及,某种程度上亦不存在信息“阻隔”带。普通民众对各种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分裂主义、极端宗教主义等等比以往更加容易接触,也更加容易扩散。“纵观国内外两个大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还面临众多的风险与挑战,其中敌对势力瓦解、分化、阻挠、破坏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的阴谋从未放弃,国内民族问题和边疆民族地区往往成为敌对势力阻挠、遏制中国发展崛起的利用工具。”[12]因此,面对这样的意识形态建设新形势新特点,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强化国民情感归属和责任使命是党的民族工作的必然要求。

第六,加强与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层面:只有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才能保证民族工作不变形、不走样、不偏离。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遭受外来侵略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是不足以实现有尊严的生活。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使命型政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它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只有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才能站在更加长远的战略高度把握民族工作方向,而不为某一个人或某一集团服务。党的领导是使民族工作更具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根本保证,是发挥制度优势、建设广泛统一战线凝聚强大社会共识的基石。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民族国家构建和发展过程中总結的最新成果,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奋进的行动指南。只有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才能将民族理论和政策真正落实到实处,做到不变形、不走样、不偏离,真正以各民族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回顾党的百年民族工作历程,并结合当前国内外新形势新特点,民族工作既要有坚定的领导核心,又要有全社会参与,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一方面,加快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民族工作既要“聚人心”,也要“聚人才”。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需要人才来支撑,民族工作者能够将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落实到实处,形成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由于民族事务的特殊性,基层民族工作人才更加紧缺,更需要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更加重视、关心、爱护在条件艰苦地区工作的一线干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重视培养和用好少数民族干部,对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要充分信任、委以重任。”[1]新时代民族工作要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民族工作基层有人抓的良好局面,就要做到广泛团结群众、广泛吸纳人才。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因此,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既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最本质特征,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也是夯实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纲”与“目”的重大意义

举纲而目张。“纲”者,事务之总绳、关键和核心。要抓住“纲”就必然要厘清“目”,以便从整体上把握事务的内在结构和发展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即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总绳。要从总体上把握事物,就必须从“纲”的核心要义出发,在深刻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理清“目”的构成要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在于引导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来看,培育共有价值观、强化情感归属、防范各种极端思想侵扰是铸牢意识的思想基础;从新时代中华民族所处的历史方位来看,实现好、维护好各民族根本利益、谋划好中华民族的远景目标,是铸牢意识的物质基础;从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与任务来看,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是铸牢意识的组织基础;从国家治理演进的趋势来看,民族事务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是铸牢意识的制度基础。本文梳理的党的民族工作的“六目”,是“纲”的丰富内容的多层面、多层次展开。

全面梳理“纲”与“目”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思想的整体性,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有助于更加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只有弄清民族工作的“纲”与“目”,才能真正做到民族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

第一,有助于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决心。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与“目”是党百年民族工作实践的最新总结,承载着全国各族人民在近代以来处理民族事务的智慧。无数实践证明,这个最新成果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问题解决之道。因此,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与“目”就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质,更加坚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正确性,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决心。

第二,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方向和着力点。“纲”是问题之总绳,“目”是实践之导向。通过梳理民族工作之“纲”与“目”,就为具体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南。一方面,进一步明确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提高实际工作中的政治站位和理论自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为民族政策执行提供了着力点,使具体工作有了抓手,保障民族理论和政策能落地生根,提升治理效能。同时,准确把握“纲”与“目”,就为有效研判民族问题形势、衡量民族事务治理实绩、民族工作人才培养以及干部选拔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有助于全面准确把握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与“目”囊括了民族工作的主要内容,厘清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与“目”就有助于精准领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更加充分地理解党治国方略在民族领域的集中体现,为贯彻党中央最新民族工作指示和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提供思想基础。

第四,有助于深入理解民族工作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极端重要性。从时间节点来看,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的提出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充分彰显了民族工作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性。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与“目”源于民族工作认知和实践,厘清其深层内涵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党中央将民族工作纳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格局中进行论述的丰富内涵和价值引领。一方面,民族工作不仅要促进地区发展、推动沿边开发开放、实施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等经济发展举措,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维护好各民族合法权益,让各民族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另一方面,民族工作还要多方发力,团结一切力量防范化解外部风险挑战,有效遏制外部敌对势力利用民族话题进行各种破坏行径。“纲”与“目”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针对性,有助于我们认识西方国家利用民族话题加大对中国相关事务的干涉、企图破坏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干扰我国发展的极端危害性。有助于我们理解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强化共同性建设、防范各种颠覆活动、进行国际斗争对民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有助于更加深刻地领会“只有一个团结的中华民族才能保证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人民安全得以保障、发展权利得以实现”的意义。

四、结语

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的挫折和党的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就与经验,中华民族要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维护好各民族根本利益、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巩固和发展和谐民族关系,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它是实现共同体建设目标的根本遵循,各项工作都应聚焦于此。党对民族领域的认知与理论升华、中华民族历史方位、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和民族事务的集体行动是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之“纲”的重要依据。一纲举而万目张,要是实现“纲”的目标,就需要“目”的支撑。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在于精神家园的建设,共同利益的实现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需要全面推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水平、堅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这六个方面构成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六目”。全面梳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与“目”,对完整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2021-08-29(1).

[2]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M].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9.

[3]张凤阳,罗宇维,于京东.民族主义之前的“民族”:一项基于西方情境的概念史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2017(07):29-48,204-205.

[4][日]王柯.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谱系[M].冯谊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15.

[5]厄内斯特·勒南,陈玉瑶.国族是什么?[J].世界民族,2014(01):59-69.

[6]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张巍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87.

[7]郭忠华.比较视野下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于世界结构性原则的论述[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29-39.

[8]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2).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10]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

[11]吕春颖.国家视角中的意识形态与现代世界[J].社会科学辑刊,2021(05):20-26.

[12]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J].民族研究,2018(01):1-8,123.

收稿日期:2021-09-29 责任编辑:王 珏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MINORITY REPORT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