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之花
2021-05-08宋云奇
宋云奇
1
中华文明史,煌煌五千年。盘古出大复,天地自此开;三皇又五帝,尧舜禹商周。然而能在中华史册留下浓墨重彩的中国封建朝代,以秦汉唐宋为最也!
南阳位居华夏版图中心地带,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盘古出生,开天辟地,南阳即为环形盆地:秦岭、伏牛、桐柏山,西、北、东三方拱卫;白水、唐河、湍水、丹江、淮河,东、中、西纵贯交错。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植物葳茂,生物繁盛。西峡就有远古时期恐龙争霸的活动遗迹;南召杏花山亦有古猿人钻木取火、燎灶烧烤的生活痕迹;方城、鸭河、桐柏、唐河、镇平、淅川,皆有史前人类刻石记事留存的岩画;更有南阳黄山遗址,极有可能是黄帝接受神农炎帝禅让王权的交接之城……
及至夏、商、周朝,在南阳的诸侯国,据不完全统计,就有吕、谢、申、邓、鄀、蓼、唐、缯、析、鄂等十多个。春秋前后,楚灭诸国,占据南阳,割据江淮。秦又灭楚,统一中国,废黜诸侯,分三十六郡而治,南阳郡辖县三十六,为全国两个大郡之一。西汉延续秦制。东汉甚至又加一县,郡辖县达三十七,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郡”。
西汉时期,人心思治,社会稳定,兴修水利,发展农耕,开办冶铁,扩展商贸。南阳很快成为与长安、洛阳、邯郸、临淄齐名的“全国五大都市”之一。东汉较之西汉,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南阳为刘秀家乡与反莽起兵地,文臣武将中,南阳人占据近半。建立东汉后,分封于宛的王侯就有四十七个。皇亲国戚无以计数,王侯将相第宅相望,“士女沾教化,黔首仰风流”,使其成为仅次于京城洛阳的“全国第二大城市”。
千八百年前的南阳,是个什么模样?张衡《南都赋》已有精妙的描述:“于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割周楚之丰壤,跨荆豫而为疆。……其宝利珍怪,则金彩玉璞,随珠夜光。铜锡铅锴,赭垩流黄。绿碧紫英,青雘丹粟。太一馀粮,中黄侭玉。松子神陂,赤灵解角。耕父扬光于清泠之渊,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
兩汉时期,南阳政治、经济的大繁荣,极大地催动了思想、科技、文化的大发展。南阳“五圣”中的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就出现于汉代。尤其是文学艺术方面,以张衡、朱穆、左雄、延笃、范晔、何晏为代表。其他如音乐、歌舞、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有关史书记载表明,也都凝聚了汉代朝气蓬勃、沉雄博远的盛荣景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极高水准。
然而,千八百年过去,作为中国公认“最强盛”的两汉时代,其大气磅礴、气吞山河的辉煌景象,早已被厚重的历史烟尘覆盖。其璀璨夺目的音乐、绘画、歌舞、雕塑等方面的艺术成就,我们只能于史书里读到文字描述,而原创实物却成了无法破解的历史密码。
2
然而只要是金子,终会放出烁目光芒。大汉王朝曾经威震四海、气吞山河的磅礴景象,终于公元1931年的夏天,被天公有意无意以汉画像石为载体,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那场突如其来的连绵暴雨,致使山洪从伏牛山深处汹涌而下,冲破白河堤防,漫卷两岸村庄,于宛城西南十八里的草店村旁,冲开一座汉墓。墓里值钱的文物早被盗抢殆尽,只留下一些沉重的墓石。这些搬不动的墓石上面,都刻有许多看不懂的图案和文字。这个意外消息,将考古人员引至现场,一看喜出望外:墓石所刻,都是两千年前的汉代图画啊!
这些汉画像石,虽然破旧残缺,然则一件件洗净,拼接完整,它们立马由冰冷的石头,变成了有温度和生命的物体。像石上那些略显拙笨的线条,那些看似朴实则充满想象力的图画,都在娓娓述说着汉代人们的精神取向,对于宇宙、世界的初蒙认知,展现着那个时代王公贵族、市井农人的生活场景,将士出征、匠农劳作、婚丧嫁娶、歌舞娱乐……将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是一幅全景式的汉代生活图。
墓石破解千年谜,瞬时惊动考古界。包括鲁迅先生和张嘉谋、杨廷宾、孙文青、王正朔等南阳籍仁人志士,开始四处收集汉画像石,很快在清代南阳古城墙、方城县的博望桥,以及新野、邓州等地的汉墓里,普查出一百多块汉画像石来。
最初的南阳汉画馆于1935年10月建立,馆藏汉画像石118块。
新中国成立后,汉画像石保护得到大力支持。1957年,河南省政府拨专款改造七孔桥,拆出汉画像石数十块。1958年,省政府再拨专款,决定在卧龙岗武侯祠东侧,新建汉画馆。1959年正式动工,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为汉画馆题写馆名。新馆建成后,计有工房、廊房30余间,展厅面积900平方米,收藏汉画像石500余块。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汉画像石馆藏量继续猛增,由500余块增至1000余块,展馆容量再趋饱和。1976年,开始在原馆东北侧重建新馆,并于1979年竣工。新馆展厅面积1700平方米,展出汉画像石精品187块,馆藏汉画像石总量已达1500块。
随着汉画像石存量增加和原馆出现裂缝,1986年,省市决定在卧龙岗东南,重建汉画馆。新馆于1988年开工,1999年底建成。现在的汉画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其馆藏与展出的汉画像石,共达2500多块。数量与规模,皆为全国之最。
3
很庆幸自己,是一个南阳人,能够感时怀之,思时趋之,经常至汉画馆,瞻观汉画像石——这束聚凝大汉王朝博雄魂魄的灵石之花,滋养自己因俗世烦扰而致的干涸心神,如披晨露,如沐朝阳,露濡阳照,焕发精神,于茫然无措里得以重生。
现在,就请你随我一起,来到南阳汉画馆,再作一番瞻观领悟吧!
穿越巍巍汉阙,躬入仿古石砌大门,来至汉画馆一楼中央大厅。迎面两座圆雕石兽——天禄、辟邪,虎头豹尾,龙爪麟目,肩背生翅,昂首向天,古朴奔放,充满动感,俯卧于汉白玉石座之上。背景是紫红色木质照壁,红白相间,反差强烈,越发映衬两只神兽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似有坐卧欲飞之势。据说这两尊石兽,原为汉代南阳太守宗资的镇墓之兽。
红木照壁上部,是一面古砖效果的墙壁,墙上布满红铜制作的汉画,俱用抽象手法,全景式地展示着汉代社会的生活画面:正中间是一棵象征扶桑的弯腰巨树,树干之中灵兽蹿蹦,追逐跳腾;枝叶之上祥鸟翩飞,凤凰展翅,瑞龙旋舞,繁星高照;树冠之下,有男女歌舞之伎,怀抱乐器,边歌边舞,不亦乐乎。画面左边为山地,上有贵族驾车猎兽,下有将士驱车杀敌,以及蛇龟缠绕疾走;右为江河湖泊,下有渔人荡舟渔鱼,上有嫦娥腾云奔月;旁边还有担挑儿女的牛郎,眼巴巴仰视着天河那边的织女,望眼欲穿,肝胆俱碎……
整个画面内容博杂,涵盖广泛,然却毫不混乱,井然有序,林林总总,一目了然,完全可以说是一个汉代生活的微型缩略版,真可谓一幅当时社会全景图。
4
离开中央大厅,进入展厅观瞻。展馆共设十一个分展厅。若按内容,又分为生产劳动、建筑艺术、历史故事、社会生活、天文与神话、角抵、舞乐百戏及祥瑞升仙八大部分。
于各个分展厅蹀躞行走,逐次瞻览八个方面像石内容。那相峙威立的汉阙,巍然耸矗的楼阁,冠盖遮掩的轺车,笙歌妓舞的酒宴,列队而立的侍婢,车马飞奔的骑射,扶犁牛耕的农人,河中荡舟的渔民,盘旋而飞的瑞龙祥鸟,蹿腾蹦跳的良禽灵兽,人人相斗、人兽相斗、兽兽相斗的画面……无不从各个角度,映照着汉代各阶层的生活情状。
在所有列展汉画中,有一些像石过目难忘,印象尤其深刻。
最让人艳羡的,是王公贵族们的歌舞盛宴。眼前的这幅宴乐图,分为两层。上层为盛宴图:主人端坐堂阁之中,招待两位贵宾。两边有女婢端灯捧奁,躬立侍候。女婢外边,两座双顶汉阙耸矗。汉阙外边有卫士操戈执盾,专职守护。堂阁之上,左右各有一名女伶,逗弄凤凰翩翩飞舞。汉阙顶端,亦有无数祥鸟盘旋飞舞,鸣唱不停。宴席上摆满鸡、鸭、鱼、肉等美食、美酒,使人馋涎欲滴,欲罢不能;下层为歌乐图:中间四位陪宾,正襟危坐。左边是艺人表演的歌唱、快板、杂耍、筋斗;右边为女伶舒袖,表演舞蹈。旁边还有乐人操琴,进行伴奏。端地一派富贵气象,使人过目难忘。真想进入画面,同他们一起宴乐。
最使人向往的,是汉画像石中,那些描绘田园牧歌的画面。眼前这幅渔猎图,线条简洁拙朴,想象力却极为丰富。画面左边是崇山峻岭,山中野兽出没,可见飞犬逐鹿,犬哮野猪的情景;一条小河自山中涓涓流出。河上飞架“彩虹”双桥,主桥之上,两端各有一人持竿垂钓;桥下河水之上,有一轻舟漂荡,舟上二人,一个撒网,一人撑篙,自得其乐,不亦乐乎。船下碧水之中,有数条鱼儿,自由自在于水里畅游。还有一幅耕耘图,内分上、中、下三层,下层为农夫田间锄禾图,身后有农妇挑担送饭,田边有野兽出没、猎人狩猎画面,头顶有炎阳高挂,可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实写照;中层为驱魔逐疫图,可能还有干旱时祈天行雨的意蕴指向;上层为舞乐百戏图,有艺人吹弹乐器,燃放鞭炮,杂耍表演,应该是喜庆丰收,或者农闲、节日的娱乐活动。让久居城市水泥森林中的我,不由回忆起少年时的乡村生活,那时的日子,虽拮据清苦,但却自由率性,悠闲简单,别有一番不可言说的滋味在心头。
最叫人惊讶的,是天文与神话展厅。该厅展出的汉画像石,有阳乌图、北斗图、彗星图、雷公图、河伯图、羿射十日图、嫦娥奔月图、苍龙星座图、牛郎织女星座图、麒麟岗墓室前顶天象图等等。这些天文图中,有天文观测的记录,有天文星象的神话,还有对天地构成、宇宙形成的哲学理解。该厅的天花板,专门设计为圆形穹顶天幕。天幕设计为蓝色荧光,再用黄色荧光,点缀北斗、二十八宿、牛郎织女等著名星座。在紫色光灯的照射下,蔚蓝色的天幕繁星点点,闪闪烁烁,让人如临繁星璀璨的真实星空之下,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神秘与美妙。这样的设计,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人不由联想到汉代天文学家、文学家张衡创制的浑天仪、地动仪、候风仪,想到汉末三国的诸葛亮夜观星象的传奇。试想汉代时期,没有科学的观测仪器,他们是怎么解读出如此高深莫测的宇宙奥秘的呢?这些伟大发现,硬是比西方世界领先数百上千年,此为中华民族永远值得骄傲的历史记忆。
最令我匪夷所思的,是祥瑞升仙厅里的汉画像石。此类像石,在南阳汉画中占有很大比例。展出的汉画像石中,主要有仙鹿、神兽、五鹄图、九头兽、虎吃怪兽、羽人戏龙、仙人乘鹿、自虎铺首、三首神人、西王母、东王公等等。这些画面不求形似,只求神似,线条洒逸,飘飘欲飞,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充盈着无尽的艺术想象力。
最值得着重指出的,是伏羲、女娲交尾图。图中的伏羲、女娲,头戴纶饰,上身为人,下身龙蛇,贴面而立,各自怀抱一个圆盘(应该是磨扇),长长的身体互相缠绕,紧紧交织在一起。中国神话传说中,伏羲、女娲是华夏民族的创世神。他们本是盘古的儿女。盘古死时嘱托二人,要结婚生育繁衍后代。可二人本为兄妹,怎好意思结婚?于是求问上神,上神给他俩一人一个磨扇,让他俩将磨扇从山顶往下滚,如若磨扇不合,可以不婚;若则磨扇合一,必得结婚。二人依照上神,如此滚落磨扇,居然严丝合缝合于一起。此乃天意,二人只好结婚,人类这才繁衍开来。
构思最巧妙奇特的,是西王母端坐图。画面中的西王母,上身为人,下体凤羽。面如满月,头梳高髻,头顶还有一只祥鸟静卧。身披霞帔,袖手端坐,下身凤羽修长拖曳,巧妙编织成一个蒲团形状。肩膀两边,各有一支巨大龙形如意,左右斜出,雕琢精巧,富丽堂皇。王母两旁,侍立一男一女两个童婢,男戴冠帽,女梳高髻,身穿锦衣,下身亦是凤羽拖曳,编入王母的凤羽蒲团。更为奇特之处,是画面的左右下角,各有一只真的凤凰,精神而立,扬头看着王母,长长的羽尾拖曳交织,与王母的凤羽蒲团连接在一起。这样的构思,真是奇思异想,巧妙无比,让人不得不由衷赞叹,古人的无限智慧与非凡的想象力。
当然,让人印象深刻的汉画像石,还有许多。比如鸿门宴、风雨图、雷公车行图、骑射田猎图、车骑征战图、贵族出行图、一桃杀三士、荆轲刺秦王、河伯出行图……艺术造诣都很高超,构思巧妙,手法简洁,线条飘逸,出神入化,寥寥数笔,就刻画出人物故事,表达出蕴涵的思想,使人震撼,颇受启发。
5
时至半晌,来看汉画的游人,渐渐多了起来。主要是青年学生,还有外地来客。南阳本地人不多。这也难怪,汉画馆就在本市,来去方便,常人看過两回,就不再新鲜。
望着三三两两的参观人群,发现大都对汉代墓葬很感兴趣,心内忽然涌出一个问题:这些意蕴悠远的汉画像石,为什么大多出现在墓穴之中?而两千年前的汉代,人们为何要花费大量金钱和工夫,来镌刻这些光怪陆离、内容驳杂的墓穴像石呢?
凝神静思,原因大概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倡推忠孝,力行孝道的结果吧!中国的“举孝廉”制度,就是自汉代开始的。一个人能否被社会认可,官员能否提拔重用,是否“尽孝”被视为最重要条件。因此,导致社会上下重视“孝道”,无论官员百姓,父母死亡都要厚葬。哪怕父母活着没有尽孝,死后也要厚葬;即便生活贫寒,哪怕借钱,也要厚葬父母。官员父母死后,都要守孝三年。那些有权有钱的人家,甚至以人间宫殿为模,为父母建造豪华的墓宫。后世出土的汉画像石,就是从这些墓穴发掘而来。
西汉《盐铁论·散不足》记曰:“……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所描述的就是汉代社会,人们极力表现的“孝敬之道”。
两汉时代的南阳,大兴农业水利,注重发展经济,工农商貿铁全面突进。古宛历史上的两个“能臣廉吏”——“召父杜母”,就出现在汉代。召信臣为西汉南阳郡守,是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专家;杜诗是东汉的南阳郡守,不仅广开沃土,大种稻粮,最大的贡献是发明“水力鼓风机”,极大推进了冶铁业发展。如上有力举措,使南阳迅速成为“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全国五大都市之一,繁盛程度仅次于当时的国都洛阳。
穷生盗,富生淫。社会富裕了,人们有钱了,就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那就吃喝玩乐比阔气,住房车行论排场,斗兽狩猎无所不及,雕车宝马招摇过市……尤其那些皇亲国戚,巨贾富商,不仅活着的时候穷奢极欲,死后还要荣华富贵。建造地下宫室,木材不堪大用,那就对石材下功夫:刻画镌云,极尽美化;以画寓意,寄望永福……
眼前的这幅许阿翟墓志铭汉画像石。左面为墓志铭。铭文136字,记述东汉建宁三年,五岁的许阿翟不幸离世,双亲无限伤心,墓铭志哀。右边画面分为两层,上层是许阿翟冠帽锦衣,端坐汉榻,左有一奴仆为其打扇;右有三个儿童,一人牵拉缚乌,二人蹿蹦玩耍。下层是舞乐百戏。左边一人敲击手鼓,另一人右腿单跪,一手握剑,一手抛珠,表演双剑四珠杂技,那旋转的弹珠与寒光四射的飞剑,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显示出表演者抛接自如的高超技艺。中间一女子,在跳七盘舞。这种舞蹈,要在七个盘子上跳跃翻飞,既要轻盈如燕,又要求极高的平衡技巧,其难度可想而知。右边两个乐人,一个鼓琴,一个吹萧,为舞者伴奏。由此场面可以看出,这块汉画像石的主人许阿翟,若非富商之子,也是贵族子弟。不然年仅五岁,怎么可能有这样奢靡豪华的“待遇”?
还有一幅《出殡奔丧图》像石,长度将近六米,真实再现了贵族车骑出行奔丧的盛大场面。图中一人,双手执臿,躬立道旁,身旁植有柏树,象征墓地。另一人骑马,肩扛招魂之幡。后有六辆马车组成的送葬车队,上有御者与乘者。这幅画面,处理非常艺术,马是牲畜,不懂人情世故,所以奔跑起来扬首奋蹄,十分兴奋;而送葬之人则十分安静,以示哀痛悲伤之情。最巧妙之处,是前面几辆马车完全写实,轮廓毕现,而最后一辆马车,却只显示一半,后半部分虚掩处理,似乎后面还有好多马车,这样虚实结合,使人联想到送葬队伍的声势煊赫,无尽绵长。像这样阵势浩大、招摇于市的送葬队伍,也非一般百姓能有吧?
以上这些豪华的墓葬,浩大的送葬队伍,都是汉代贵族穷奢极欲、劳民伤财的见证。他们寄望死后永享富贵的愿望,真的能实现吗?显然一场梦幻而已。
6
临近中午,游人有增无减。观者络绎不绝,在汉画展厅里流连忘返。
我已瞻览完毕,踱出展厅。感觉之前的空落一扫而净,心底顿生浩然之气。是这里馆藏的汉画像石,其所蕴涵的雄浑磅礴之气,给了我面对逆境的不屑与果决;是其所凝盈的飘逸超拔之韵,让我于惶然无措面前,舍得放下,勇于超脱,活出新的境界。
南阳汉画像石的雄浑磅礴之气,是由两汉王朝的博大雄悍、四海臣服的豪气雄心凝成的。中国历史上比较霸气盛达的朝代,公认为强秦、大汉、盛唐、富宋,然则四朝之中,大汉最为霸气雄悍。尤其汉武帝,承高祖刘邦横扫天下之雄风,“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仗文景之治充盈的国库,命卫青、霍去病等大将北征匈奴,南伐夷蛮,铁骑所指,所向披靡,杀得匈奴魂飞魄散,逃入漠北不毛之地,再也不敢阴山牧马,边境抢掠,让西北边境出现难得的和平景象。同时,大汉军队亦踏遍南方蛮夷,收复了庄蹻滇国。中华版图空前阔大。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开东西方文化商贸交流的通道,让大汉文化传至西域。中西方文化进入大交流大融汇时期。
1986年,考古队曾于南阳新野樊集乡的吊窑汉墓群中,发掘出一块反映“汉胡战争”的汉画石砖,画面题材独特,内容丰富,以步、骑混战为主题,有以手擘弓、以脚踏弓的强悍将士形象,有骑兵奔突、断短中腹的惊心动魄厮杀,还有拘系、拷问、拜谒等诸多场面。这幅画面,全面勾勒出“汉胡战争”的激烈凶险以及汉军将士的强悍勇猛,以及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据说这块方砖,已成为南阳汉画像石、砖中的孤品和珍品。
东汉史学家班固,曾于《东都赋》中记曰:“天子受四海之图籍,膺万国之贡珍,内抚诸候,外接百蛮。”其所著《汉书》中,更是借陈汤之口,说出这样的豪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怎样的豪迈霸气!多么的刚决无畏!
南阳汉画像石的飘逸超拔之韵,亦缘于汉代南阳所处地理位置。南阳盆地处于中国南北分界线的秦岭于淮水结合部,位居黄淮流域与江淮流域之“中点”,不仅长期接受厚重中原文化的熏染,也不断接纳飘逸楚越文化的浸润,尤其秦汉之前,曾为楚国属地百年以上。
百多年中,楚国于南阳淅川丹阳建都,修建自湖北竹山起始,经南阳淅川、内乡、镇平、南召、方城、桐柏,直达信阳、安徽境内的楚长城。并于南召云阳修建楚王行宫,用于视察与指挥前线进攻、防御秦、齐、韩、魏的大本营。期间,以江淮流域为中心的楚文化,其飘逸超拔、洒脱柔美的蕴涵风韵,对南阳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的浸濡,如春风化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虽则后来,楚被强秦所灭,但楚文化百余年的洇濡浸润,其深刻影响依然保存延续下来。
在汉画馆的展出像石中,神话故事占了很大部分。这些神话像石,就清晰体现出楚文化的超拔风韵和飘逸风格。神话与历史,幻想与现实,人与神、与兽、与天地,都可以灵魂相通,互相转化,和谐相处。羽人可以插上双翅,神人能够人面蛇身,人与神、鬼同框交流,云气在天际飞腾翻卷,日月星辰在宇宙回旋转动……这些匪夷所思、异想天开的画面,无不隐喻着楚地神秘、鬼魅、巫术、占卜等文化密码,形成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中国的汉画像石,主要分布于陕西、山东、徐州、南阳一带,此为商周秦汉文化最发达的地区。然而几地之中,尤为南阳的汉画像石最具特色,既同陕西、山东、徐州的汉画像石一样,有着中原文化沉郁雄浑、气势磅礴之品性,亦蕴有楚文化阴柔、唯美、神秘、飘逸之灵韵。因此可以说,南阳汉画是中国汉画像石中的珍品,当不为过。
7
踱出汉画馆大门,心绪依然难平。回望巍峨汉阙、博馆重阁,馆内珍藏的汉画像石,琳琅满目,雄豪奔放,灵性飘逸,气象万千的绮丽情景,还似万花筒般,在心间萦绕不绝;仍若动画视频,于脑际播放不断……
奇异汉画,灵石不言,却无声述说着两千年前大汉王朝的雄浑磅礴历史,默然展示着南阳——当时五大都市之一、全国第二大城市的千姿百态的生活画卷。皇宫朝廷、贵族宴乐、街巷市井、田野阡陌、狩猎渔鱼、兵车战场……各个领域,无所不及;神话传说、羽人翔天、祥龙腾舞、瑞兽护宅、灵龟呈瑞、凤鸟翩飞……天上地下,无所不能。
中国汉画像石,是大汉王朝盛开的“灵石之花”,在其身上,凝集着两汉时代的雄浑气韵,传承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神魂魄!而南阳汉画像石,兼具中原文化雄奇之韵和楚越文化飘逸之魂,可谓“石头之花”中的一朵独领风骚的神奇之葩!
灵石之花,史韵厚重;花中奇葩,意韵无穷。历史上的古城南阳,曾经绽放出耀眼夺目的光环,坚信在以后的时空里,会依然如此,不断绽放。就像南阳汉画——这束大汉王朝“灵石之花中的奇葩”一样,经久璀璨不褪,永世辉映历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