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断层分析及探究
2021-05-08刘若玉
刘若玉
【摘 要】 很多初中语文成绩不错的学生,到了高中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尤其在文言文学习方面,有知识上的,有方法上的,有能力上的,还有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上的。这就是说,学生初高中文言文学习衔接出现了断层。我们追根溯源,分析研究,力求找出有效方法与策略,填补这道裂缝。本文针对学生进入高中文言文学习存在的知识断层、阅读能力断层、方法习惯断层进行探究,通过“学情”、“教情”分析,对如何进行初高中文言文有效的衔接教学进行策略研究,最终实现学生初高中学习的顺利过渡。
【关键词】 学习断层 初高中衔接 文言文衔接教学
一、断层现状调研
我们针对高一师生开展了一次“初高中文言文学习衔接状况”问卷调查,学生问卷主要从学习兴趣、学习困难、学习方法等方面设题;教师问卷主要从教学中发现的学习障碍进行设题。通过对200份学生问卷和20份教师问卷反馈的情况分析,学生“断层”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知识断层。有些学生说,“初中时,老师说有些知识初中不用学,到高中后会学到;而到高中,老师说,这些知识你们在初中应该学过的。”这就是“知识断层”,主要有文言语法、句法知识、断句知识,还有词汇积累、文学文化常识、作品风格等。
(二)阅读能力断层。学生课内知识掌握较好,但是课外文言翻译能力、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拓展能力、独立查阅工具书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课外阅读量太少。这对于当前语文试卷阅读量大、题量大这个现状来说,阅读能力较弱直接影响学生的答题速度、答题准确率。
(三)方法断层。学生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以记诵为主,对知识机械记忆得多,理解不能举一反三。习惯于听教师讲,习惯于形象思维学习知识,不习惯自己查工具书独立解决,不习惯自主探究。
对比发现,目前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无论是在新课程标准和新编教材上,还是在教与学的方式上,中、高考命题方向上,都存在衔接的问题。初中阶段强调掌握一些文言词汇,但仍以记诵为主,很少系统讲解语法知识,学生普遍缺乏文言语法基础。而高中阶段在高一就出现文言文篇幅较长、文言语法知识含量大的特点,一下造成与初中的巨大跨度,这使得高一新生在文言文学习上问题频频。
二、断层原因分析
(一)学生“学”的方面。基础上:学生文言文功底较差,词汇积累太少,文言基础不扎实,语法知识欠缺。
方法上:初中文言文篇幅比较短,学生背诵的篇目较多,凭借教师的讲解以及参考书就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绝大部分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高中文言文篇幅较长、知识点较多,学生不能一下子记住所有的重点字词,在解释词义时张冠李戴,不能疏通文意,成绩开始下滑。
内容上:初中文言文内容简单,容易理解。如《卖油翁》,学生通过疏通文意就能明白只有反复苦练才能够熟能生巧的道理。而高中文言文内容复杂,难度大,比如《离骚》,整篇文章晦涩难懂,许多学生在高中毕业之前,完整背诵下来都有困难。
能力上:高中文言文试题难度大,考查内容全部来源于课外,如果学生不能真正领悟知识点,仅凭背诵书下注释,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二)教师“教”的方面
1. 对一些语法知识重视不够。文言文语法知识初中阶段只学不考,很多教师对语法没有细致讲解。比如老师在讲《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时,直接告诉学生,这里的“异”是形容词意动用法,翻译成“对……感到诧异”。然而并没有向学生解释到底什么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学生在语法知识方面知之甚少。
2. 教学方法存在差异。初中教师文言文教学常用讲授法,导致许多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3.在文言文阅读鉴赏方面。初中教师侧重于把握文章的情感,从情感中找出文章主题。如《湖心亭看雪》体现了作者悠闲脱俗的闲情雅致;如《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内心忧愁的感情。高中文言文鉴赏并不是简单地把握文章情感,而是要求学生在明确文章主旨、领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发掘其文学价值,提升自身阅读和审美能力,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4. 高中语文教学还注重将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结合在一起,不斷进行训练、比较,以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当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们不能把高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放在初中去完成,这就要我们既适应学情、符合学段特点,又要进行适当弥补、在初中高年级进行恰当的衔接教学,填补这个断层。
三、解决策略探究
如何有效地进行衔接?我们认为应当从“知识衔接"”、 “学法衔接”、 “能力衔接”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 知识衔接:就是梳理学生所必需的语文知识,列出衔接提纲,设计出整体衔接规划。在教学中,主要通过随文学习进行文言语法(词性、短语、句法知识)、句子结构相关知识的补充。如《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用法就是一个教学难点,就可以适时补充主语、谓语、虚词等语法知识。如《桃花源记》“古今异义”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征,可以补充一个课时,将这类文言现象进行系统归纳。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以将“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延伸讲解。
2. 学法衔接:就是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学能力。比如在起始阶段,要教给学生怎样做好预习、复习,怎样整理与归纳知识点、进行有效积累。还要注重知识的生成,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的习惯、积累文言实词的习惯。在方法上,要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自主翻译,培养语感,自主探究。
3. 能力衔接:重点是适当增加文言文拓展阅读与积累。课内文言文学习与课外文言文阅读相结合,训练学生独立翻译的能力。先学后教,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有效迁移。终极目标是通过文言文学习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解决问题、甚至创作文言文的能力。我们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经典诵读、课本剧表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文言文、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