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分组教学在幼儿园小班教育的探索与应用
2021-05-08俞琳
俞琳
【摘 要】 興趣是幼儿探究未知世界的源动力。对于幼儿来说,学习是受到兴趣爱好和需求直接驱使的。激发幼儿的兴趣,对于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水平展开活动。兴趣分组教学,是根据幼儿的不同兴趣进行分组学习,并通过交叉学习的方式分享学习成果,同时把学习的内容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开展针对性教育,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幅度提升了幼儿教育效果。
【关键词】 兴趣 幼儿教育 分组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是幼儿教育、成长的重要前提,“尊重幼儿的兴趣”是幼儿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但在目前教育教学实践中,被重视的“幼儿的兴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看重教学结果的教育理念往往忽视幼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兴趣激发,极大地伤害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影响着幼儿教育效果进一步的提升。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看待兴趣、怎样用好兴趣呢?本文主要是在一定的教学内容中,针对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以及发展水平,采取分组学习的方式,结合有趣的游戏以及幼儿的日常生活,开展有针对性的趣味教学,并且通过交叉学习的方式,幼儿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与同伴进行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巩固学习,提高发散性思维。
一、兴趣探知,分组教学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观察、倾听孩子们对某些事物或某些事情的不同看法,从中发现他们的兴趣点所在,同时顺应孩子的这一兴趣引导孩子们进一步延伸教育。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表现出异常兴奋或专注的表情;而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往往会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应积极关注孩子们的表现,探知兴趣所在。
分组教学指的是“根据幼儿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不同,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并针对不同发展层次的幼儿的需求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以达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分组教学根据幼儿的情况因材施教,运用于学习活动教师由此可根据幼儿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等设计不同类型、不同难度、不同性质的活动教案,供幼儿自行选择,然后按照选择的情况分组进行教与学。
二、趣味教学,提升效果
数学的学习往往比较抽象枯燥,怎样让幼儿对这些内容感兴趣,显然教师单向地介绍学习内容,灌输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不能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需要采取趣味教学法,根据幼儿自身的兴趣,结合实际日常生活,创设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才能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幼儿学习效果。
1. 结合幼儿兴趣创设数学游戏
由于年龄较小,小班幼儿往往不能长久地保持较高的专注力,对枯燥的数学学习更是心不在焉。如果教案以及数学操作材料能够激起幼儿的兴趣,那么幼儿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教师应根据日常观察记录的情况,找到幼儿的兴趣点,并结合游戏进行教学。
2. 结合日常生活设计数学游戏
幼儿的学习并不仅限于集体教学活动,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教育价值。我们需要善于发现,并且及时抓住教育时机,同时要善于利用这些随时出现的数学内容进行生成性教学。
三、交叉学习,巩固效果
幼儿在分组学习之后,通过多种形式(表演、讲述、问答、互动等)展示,将本组趣味学习(游戏)的成果展现给其他小组,相互学习,即是交叉学习。交叉学习的方式,一方面,幼儿将目前学习或者游戏的内容再次巩固一遍,加深学习印象,通过多种形式学习(游戏)展示,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另一方面,其他幼儿观察学习其他组的学习(游戏)内容,可以拓展幼儿的知识面,通过教师协助幼儿互动,增加学习(游戏)兴趣,提高幼儿思维能力,拓展思维空间。
四、教案分享
“大和小”是通过比较得来的一组相对概念。本设计采取一系列游戏的活动,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采取分组教学的方式,让每个幼儿参与其中,使幼儿在“大和小”的探索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各组分享学习成果的方式,巩固学习内容,初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的方法。
活动目标
1. 学会目测有明显大小差异的物体,懂得物体大小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
2. 通过游戏初步体会到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之间的转变,初步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
3. 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自主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硬纸鱼20条(有大小差别)、钓鱼竿若干、用大积木围搭成一个“池塘”。
2. 气球若干。
3. 可变大变小的食物若干种,比如泡泡糖、棉花糖、饼干、水果、青菜等。
活动分组
教学开始前,教师将数学操作材料展示给幼儿,并将各组教学内容向幼儿作简单的介绍。根据幼儿的自身的兴趣,由幼儿自行选择游戏组别,按照不同的教学组别进行对应的教与学。
活动过程
游戏一组:钓“大鱼和小鱼”
1. 初次尝试:请一名幼儿来钓鱼,要求钓“池塘”中所有鱼中最大的一条和最小的一条。鱼钓上来后,分别放在大鱼筐和小鱼筐里。
2. 自由尝试:请幼儿自由地钓鱼,仍旧要求钓最大的和最小的鱼,比一比谁钓的鱼最大谁钓的鱼最小。
游戏二组:吹气球
1. 引导幼儿想一想:有哪些能够变大和变小的物体(气球、蹦蹦床、泡泡、扇子、被子、雨伞等等)
2. 幼儿尝试让气球变大的方法。
(1) 请几名幼儿用口将气球。
(2) 用口吹难度太大,可以用气筒打气。
3. 思考用什么方法让气球变小,并与同伴交流
(1) 用自己的身体部位(用手戳破、用脚踩爆、用屁股压破)。
(2) 借助外力的方法(用针刺破、用重物砸破、用钉子戳破等等)
(3) 将绑紧气球的绳子解开,直接放气。
游戏三组:食物变变变
1. 大家围坐在桌前,观察泡泡糖、棉花糖、饼干等食物。
2. 提问:怎样使食物变大、变小?
幼儿自由讨论并分享把食物变大变小的方法,并尝试把食物变大变小。
以棉花糖为例,讨论如何把棉花糖变大变小的方法。(可以用咬、用手指按压的方式把棉花糖变小,放开手指棉花糖就会膨胀变大)
3. 分享食物,把好吃的东西变小、变没有。
活动分享
游戏同时开展一段时间后,分别安排三组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游戏一组的幼儿需要告诉大家,根据自己钓到的鱼,说一说哪条是“大鱼”,哪条是“小鱼”;游戏二组的幼儿需要告诉大家,自己吹的气球哪个是大的,哪个是小的,分享自己找到的把气球变大、变小的方法并进行展示;游戏三组幼儿则需要告诉大家或者演示给大家看,怎么把食物变小;没有展示的幼儿需要判断展示的幼儿所说的是“对”还是“错”,保证每个幼儿都参与其中,有所收获。
活动延伸
1. 继续收集如望远镜、放大镜、吹泡泡等材料可以变大变小的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究进一步加深对大小变化的认识。
2. 收集并展示各种动物成长的资料,帮助幼儿初步理解长大的概念。
活动评析
本次教学活动重点是让幼儿在掌握大和小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多角度、多层面的思维。活动开展前,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准备了丰富的教学材料,让幼儿有了更多的选择,再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以分小组的活动方式自由讨论和学习,在教学上打破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以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媒介,让每个幼儿都愿意参与其中,并且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操作。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充满趣味。
活动的最后采取交叉学习的方式,每组根据自己的学习成果向其他幼儿进行展示。分享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巩固学习的过程,加深了学习的印象,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学习过程。
在分组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困难。
1. 幼儿的兴趣点把握不准确。每个幼儿感兴趣的東西各不相同,并且随着每天接触的事物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因此教师准备的操作材料要符合每个幼儿的兴趣和难度,需要教师有善于发现的眼睛。
2. 材料的准备存在难度。要准备每个幼儿都能操作的材料,数量上比较大,还要考虑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准备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因此在材料的准备上需要教师花费较大的精力和时间。
3. 在交叉学习的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小班的幼儿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但是还不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存在理解了学习内容但是不能表达出来的情况,还需要教师帮助总结和归纳。
反思与跟进
针对分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后续调整。
1. 结合观察记录,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点。教师都有写观察记录的经验,通过观察记录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的情况。但是日常的生活中,幼儿有价值的观察点稍纵即逝,存在来不及记录的情况,因此,记录不一定是要完完整整的,简单记录的几句话也可以帮助了解幼儿近期感兴趣的话题。
2. 灵活使用现有材料,利用周围环境。从周围环境中寻找适合幼儿学习的操作材料,同时要探寻一物多玩的方式,同一种操作材料,运用于多种学习内容,例如:瓶盖,不仅收集比较方便,而且可以运用于多种方面,可以用瓶盖印画、可以搭建、可以按规律排序等等,有多种玩法,并且可以重复使用。因此在选择操作材料的时候可以考虑那些收集比较方便并且能够重复循环利用的材料。在结合幼儿兴趣的同时,一物多玩也可以拓展幼儿的思维。
3. 给幼儿更多的展示机会。小班的幼儿虽然表达能力还有所不足,但是《指南》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们不能因为现阶段的他们还不能准确表达就代替他们分享学习成果总结经验,我们应该做的是给他们更多展示的机会,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幼儿在不断地发展,我们应该相信他们的能力,远远超出想象。
五、思考与展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幼儿主动地从某种活动中获得经验和乐趣。幼儿天生喜欢探索,作为教师,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积极引导,激发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需要。为此,我们应探寻幼儿的兴趣所在,在进行趣味分组教学的过程中,幼儿依照兴趣自由分组,通过分享巩固和多方面发展思维,并且把教学内容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开展更多有针对性的趣味教学活动,努力营造有利于探索精神培养的心理氛围,抓住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的事、物、景,使幼儿内在的探索冲动释放出来,让他们陶醉在充满乐趣的探索活动中。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