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的“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

2021-05-08丁江

综艺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视觉语言小作坊谐音

丁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一段妙笔生花、令人看后拍案叫绝的文章,如果真让人一字不差地讲出来,还不如直接看文字来得精彩,总会觉得怪怪的,好像哪儿不对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讲人话”。同样,一段妙语连珠的主持片段,如果把主持人的话一字不差地写在纸上,无论怎么看,都会觉得平淡无奇,甚至还有语病、硬伤。

相信很多主持人、新闻主播都有这样的体会,播导语的时候,有些责编写的导语,即便不备稿,读起来也很顺,而有些责编写的导语,如果不提前熟悉,很容易卡壳。

原因何在?这就涉及主持的“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的差异性了。

语言和文字

在解读这两个词的含义前,我们先梳理一下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規律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音、形、义统一的书写符号系统。它是人类重要的交际辅助工具。文字是在已存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从属于语言。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共识——“语言和文字其实只是传播载体,传递的核心其实是人的思想或意念。”正因为它们只是载体,所以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字,在其传递思想或意念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损耗,到达率不可能100%。否则就不会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说了。

尽管语言和文字对于人类真实思想和意念的传达有损耗,但不可否认,二者的诞生使得人类个体间的沟通效率得以最大化,也是在此基础上,才有了人类分工协作的可能,人类创造的文明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

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

语言先于文字诞生,二者关系可以简单理解为“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版本,语言则是文字的声音版本”。从表面看,语言和文字似乎是互为镜像,可以相互转化和替代的,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二者之间又为何存在诸多差异呢?

如果再深入一步,从生理学的层面考虑,我们便会发现,二者之所以会产生差异,是因为发出和接收这两种载体的生理器官不同:语言的发出器官是嘴巴、接收器官是耳朵,笔者称其为“听觉语言”;文字的发出器官是手部的书写、接收器官是眼睛,笔者称其为“视觉语言”。发出和接收器官的不同,使得同一个意念在转化成两种载体时的编码方式各不相同,而同一段语言和文字最终在接收者大脑皮层中反射形成的意思也有所差异。

概括而言,“听觉语言”的特点是形成速度快,语法结构趋向简单直接,所谓“脱口而出”。接收者对“听觉语言”的消化、思考、反应时间是被动的,完全取决于发出者的节奏和语速。所以,“听觉语言”更直观,更追求瞬间可理解和效果的感性化。“听觉语言”是广播、电视等媒体使用的主要语言。

“视觉语言”的形成速度远低于前者,这也令其语法结构更加复杂严谨,修辞更加细腻,逻辑更加缜密。接收者对“视觉语言”的消化和吸收节奏是主动的,可反复咀嚼,因此它在效果上更具备细细品味之后的强大联想性。“视觉语言”是包括报纸在内的平面媒体所使用的最主要的语言。

在具体实操层面,两种语言有着许多细微差异。如果不加以区分,作为“听觉语言”的使用者,广电媒体的传播效果便会产生损耗,甚至产生歧义、闹出笑话。

七大注意事项

总体上来说,在“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的使用上,需要重点注意以下七个方面。

一、加“”号的文字

在使用“视觉语言”表达“讽刺、嘲笑或反语”的意思时,通常会加“”号,但这种表述方式只适用于“视觉语言”,不适用于“听觉语言”。比如,“台湾总统”马英九,这种表达方式只适用于“视觉语言”,若要转化为“听觉语言”,就要表达为“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或“所谓的台湾总统马英九”。否则,一定是重大政治错误,严重播出事故!

二、谐音梗

很多谐音梗是两种语言可以通用的。比如脱口秀演员、“谐音梗之王”王建国的几个经典桥段:“张绍刚老师出去吃个饭,不小心脚一崴,折了,我说你吃个饭都能把脚弄折,你‘贪吃折啊?”“你好歹阻拦一下啊,你白叫王祖蓝了!”这两个谐音梗,无论是看文字还是听声音,都会秒懂,不会产生歧义。

但有的谐音梗只适用于“视觉语言”。举个例子,“昨晚,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大型话剧《李白》首次‘登鹭,在厦门嘉庚剧院上演,以独特的视角向鹭岛市民展现了李白坎坷而又明朗的一生。”这里的“登鹭”便只适用于“视觉语言”,否则听者会理解为“登陆”。

近年来,很多由平媒记者创造的,堪称精彩但只适用于“视觉语言”的谐音梗,被偷懒的广电媒体记者、编辑当作“听觉语言”直接克隆到配音员、播音员或主持人的稿件中,导致广电受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 “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单靠耳朵如何分辨“制”和“智”的区别?比如, “入伏以来,高温天气不断,厦门可谓备受‘烤验”,耳朵如何能体会出“烤”代替“考”的一字双关的精妙之处?再如一心“移疫”、“疫”不容辞、“罩”摇过市等。此类谐音梗用在“视觉语言”没问题,若用于“听觉语言”,不仅难以引发共鸣,甚至还会引发歧义。

上述谐音梗都属于有意为之,有些无意造成的谐音会产生巨大歧义。在“视觉语言”的表现上,这类谐音可能只会引起瞬间不适,但读者很快就会反应过来,可如果用在“听觉语言”上,很容易造成“车祸现场”,例如:邀展vs腰斩、墙报vs强暴、D级危房vs低级危房等等。

三、断句梗

在编写“听觉语言”时,断句梗是最容易让人掉坑里的大杀器。断句梗出现的原因在于“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反应机理不同(前者是一次过、瞬间反应;后者可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举个例子, “帝国主义者侵略我们,奴役我们,他们要把我们的地/瓜分掉!” 瞬间断句会错误地说成: “帝国主义者侵略我们,奴役我们,他们要把我们的/地瓜分掉!”

再如, “广州市/长隆马戏/欢迎你,珠海市/长隆马戏/欢迎你!”瞬间断句很容易读成“广州市长/隆马戏/欢迎你,珠海市长/隆马戏/欢迎你!”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南京市长江大桥、武汉市长江大桥”等。

四、复杂结构的句式

复杂结构的句式不适合“听觉语言”。

举个例子:“记者从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我市稳步推进小作坊示范点建设,目前已有133家小作坊取得加工核准证,其中30家获评小作坊示范点。今年上半年,我市将力争实现在《厦门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允许生产加工的食品目录》内的小作坊,获证率达100%。”

这段文字中后部,“小作坊”之前的定语是“在《厦门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允许生产加工的食品目录》内的”这样一段冗长的句子,作為“视觉语言”看着没毛病,但作为“听觉语言”,听起来极累,但凡主持人“断句、气口、节奏”的拿捏稍有瑕疵,听者就会不明白什么意思。

理想的“听觉语言”表述方式,应当是将那个漫长的定语前置,在开头就先点出来,后面便可以用简称来代替。改为:“早在2015年,我市就制定并推出了《厦门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允许生产加工的食品目录》,记者从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我市稳步推进小作坊示范点建设,目前已有133家小作坊取得加工核准证,其中30家获评小作坊示范点。今年上半年,我市将力争实现所有进入这份《食品目录》内的小作坊,都能获得加工许可证。”

五、方言

“听觉语言”拥有一项表达利器——方言,这是“视觉语言”完全无法涉猎的领域。

当然,在这里必须先强调一点:早在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发出通知,要求广播电视节目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在推广普及普通话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在通知中,明确要求播音员主持人除节目特殊需要,一律使用标准普通话,不得模仿地域特点突出的发音和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俚语俗词等。

但在实操中,比如非新闻类、非重大、不播出的晚会、路演及活动上,为了活跃现场气氛,或是为了与不会讲普通话的嘉宾、观众拉近距离,更好沟通,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适时、恰当地使用一些广为人知的方言、俗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主持效果。

六、图片

“视觉语言”也拥有一项表达利器——泛图片类。在“视觉语言”的表现方式中,图片、图案、图表、色彩、视频,以及网络社交时代诞生的表情包,具有无可比拟的视觉冲击力和语言文字无法企及的丰富表现力,这是“听觉语言”完全无法涉猎的领域。

七、“听觉语言”和“视觉语言”的结合

“视觉语言”可不仅仅是文字、图案、表情包,对于“听觉语言”的使用者——主持人、记者来说,千万别忘了,“表情、神态、肢体动作”原本就是最生动的“视觉语言”,像“手舞足蹈”“眉飞色舞”,这些词本身就是肢体语言传递情感信息的真实写照。这些元素的应用会大大加强单纯“听觉语言”传递信息时的情感表现力度。举一个很火的例子,不过这是个反面例子:2020年5月22日,仝卓在直播中自曝曾为考心仪大学将往届生身份修改成应届生,该言论在网络上引发热议;6月12日,中央戏剧学院发布关于撤销仝卓毕业证书的通报;同日,山西临汾市纪委监委发布关于仝卓以伪造应届生身份参加高考等问题调查情况的通报,仝卓继父等多人受处分;2020年8月,“仝卓以伪造应届生身份参加高考”事件成反面典型并被写入公职人员学习读本……

我们看看他在直播中说了什么?“这个大学只招应届生,完了反正就是……我还搞了很多很多很多……也就是所谓的……就是……我就成了应届生……”

单看文字与观看视频给人的感觉差别很大,原因就是视频中,他在说话的同时配合了夸张的“耸肩”“动脖子”“捂嘴笑”等轻佻的肢体动作,这些“视觉语言”加持后的“听觉语言”,加大了观者的不适感。

两种语言的转换

对于主持人而言,熟练掌握“听觉语言”的编码方式,同时了解其与“视觉语言”之间的差异,无疑是安身立命之道。

然而具体到实操阶段,会有一个非常矛盾的过程——虽然主持时使用的是“听觉语言”,但很多时候,这些“听觉语言”却是先手写,再用嘴巴说出来。“手写过程”恰恰是“视觉语言”的编码方式,这往往会导致“写的时候才思泉涌,说的时候效果却大打折扣”。其实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非常简单,无外乎有两种。

初级版:在写主持词的时候,让嘴巴参与进来,这又有两种方法——一是默念,二是读出声来。前者是入门级的习惯培养,写主持词时,只要养成边写边默念的习惯,一定会比“闷头写”更接近“听觉语言”。当然,如有可能,后者的效果会更好,因为有声音发出,这原本就是“听觉语言”的编码方式,这样写出来的稿子会更加顺口。

高级版:对主持人而言,最理想的主持词撰写方式其实不是一字不漏,而是只写纲要,保证话语基本逻辑性,细节部分则以打腹稿的方式完成。这样的历练多了,也就离很多主持人梦寐以求的“出口成章、妙语连珠的即兴主持”不远了。

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新闻节目较为严谨,主播临场发挥的机会很少,新闻导语也往往是由记者或编辑完成的,这时就需要提醒撰稿者,导语部分起码要采取“初级版”的撰写方式,这样写出来的导语,主播读得顺口,观众听得顺耳。

综上所述,电视、广播等视听媒体的记者、编辑、主持人在写稿的时候,切记别只用“脑子和眼睛”这一条回路写稿,一定要带上“嘴巴”和“耳朵”一起工作。重新学习 “听觉语言”的编码方式,培养“听觉语言”生成习惯。

对于主持人而言,熟练掌握‘听觉语言的编码方式,同时了解其与‘视觉语言之间的差异,无疑是安身立命之道。

猜你喜欢

视觉语言小作坊谐音
勇闯长龙阵
安徽: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升行动成效显著
南通市港闸区全市率先实施 食品小作坊“负面清单”管理新机制
《谐音词里的民俗》
安徽:启动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升行动
加强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谐音词的规则
浅议民国月份牌广告中的视觉语言之美
谈安瑟伦基弗作品中的材料应用
浅谈界面视觉语言的可识别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