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数据赋能的城市智慧化治理实践

2021-05-08肖骥莫家勤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1年4期
关键词:网格基层

肖骥,莫家勤

(中电科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

1 引言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是政府开展社会治理过程中不变的主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在此背景下,结合新的形势,明确要 “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强调“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2],再一次强调制度创新和技术应用在创新基层治理方面需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政策层面高度关注的同时,国内超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都在通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实践,探索一条适合当地的治理道路。综合来看,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的探索[3]:

1)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积极性方面

在政府治理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企业责任主体、物业公司、两代表一委员、党员的作用,共同参与到问题的发现和处置。

2)问题及权责复杂性

城市或区域之间由于城市特点的差异性,面临问题存在差异性,比如,北京侧重交通配置、污染防治;上海侧重人口控制、交通配置、公共治安;深圳侧重于人口控制上还有待加强。

3)面临问题的综合性

很多城市治理问题不是单一存在,而是伴随着其他的问题混合存在,针对此类问题,需要多个部门协同联动处置,同时随着新兴事物的出现,很多问题还没有法律条文明确责任权责。

2 大数据社会治理特征

大数据治理是一个通过不断获取、整合和分析城市中多种异构大数据来解决城市所面临的挑战的过程。通过数据整合推动主体间的协作共治,新时代基层治理在主体、内容、手段等方面较之于传统基层治理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大数据应用于新时代基层治理领域,驱动作用体现在治理主体、治理内容和治理手段三个方面[4-6]:

1)治理主体上

通过对各部门数据的整合共享,打破信息孤立的局面,构建各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平台,理清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权责界限,避免职能重复和工作重叠。

2)治理内容上

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基层治理内容的精准性。主要表现在数据收集阶段,对多种信息渠道进行汇聚分析,充分反映居民真实需求,为治理内容的精准性提供保障,能够推动基层治理以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3)治理手段上

通过数据挖掘能够得到隐藏的有价值的信息,也能够为科学准确的决策提供支持。推动基层治理的决策模式由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及变被动式的“事后治理”为主动式的事前预防方式转变。

3 大数据赋能基层治理实践探索

3.1 网格化为依托,搭建基层治理基础单元

网格的信息化建设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超高层建筑、城中村等人口密集区域较多,基层治理和服务,关键在末梢,成败看基层。而基层的重点,在社区,在网格。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也是城市治理的基础。做好基层治理关键在于做好每个网格治理,基层治理有了网格才有具体抓手,将治理落到实处。网格治理需要通过执法力量下沉,强化前端能力。通过建立网格工作流程和深化综合执法机制,网格员上报事项直接派发给相应执法队伍,由执法队伍开展治理,实现责任落实精确到人、分级监督、扁平化指挥。县区指挥中心考核各镇、街网格建设、网格治理、问题处置情况等。各镇街指挥分中心考核网格巡查员信息采集、问题上报的质量、问题处置能力等。通过闭环流转和层级考核倒逼网格资源合理配置,压实处置主体责任。

3.2 大数据及智能化应用,提升工作效率

充分发挥数据赋能的作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技术手段,在基层治理的各环节做到优化和效率提升。

3.2.1 智能分析技术提升信息采集效率

在基层治理体系中,信息采集人员作为问题隐患发现者,日常工作职责包括人口、房屋、法人及部件信息采集,社区安全、治安违法、违章建筑等问题隐患的巡查上报。为有效解决基层采集人员文化水平不高、工作事项多、工作情况复杂等问题,引入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分类和语音识别技术,以日常事件库为训练语料,通过引入智能分类模型,实现智能分类。通过语义分析能实现对文本、词语的语义理解,从而实现机器自动输入事件描述及自动类型,提升工作效率。

3.2.2 感知、预测、处置闭环,优化流程

将物联网等技术与城市业务相融合,提供城区感知设备的统一接入管理、多源感知数据的汇聚,实现公共安全、城区部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提升城区的感知能力。感知技术应用层面包括城区环境实时监测、紧急呼叫、水位监测、充电桩和井盖监测等功能于一体,为实现智能照明、环境监测、视频监控、人流动态监控等方面提供支撑。

3.2.3 搭建治理平台技术体系

以新型智慧城市整体平台(见图1)为核心的技术支撑体系,是构建基层治理的技术能力的强大力量。

通过创新基层治理平台,推进平战一体化。融合网格化、GIS、移动APP、分拨系统、智能分析等子系统,构建以基层治理事件为核心的全事件融合、全链条治理、全过程透明的治理体系,建立包括采集、分拨、督办、反馈、评价、考核的闭环处置流程,实现“市一区一街道一社区”四级一体联动。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参与的作用,实现基础处置末端的延伸,协同高效的处置事件。

3.2.4 以标准地址为基础的精准大数据应用服务

根据基层服务管理属性和特点,将标准地址与人、城市部件等基础数据以及各类服务管理业务数据精确关联,数据落实到楼栋,形成不同业务主题,多维度可视化展示楼栋房屋,采集员、楼栋长、责任民警等一目了然,使管理边界和管理责任更加精细。比如,基层工作人员手持移动工作终端,通过定位或扫描楼栋编码,根据权限即可获取工作楼栋和该楼栋内房间的人口、法人等各类数据。工作人员离开工作楼栋后,这些数据即被屏蔽,既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又能保障数据安全、住户隐私。

图1 智慧城市整体平台

3.2.5 网格化+大数据+人工智能抗疫情

此次疫情防控工作是对智能化城市治理的一种考验,基于网格化基础,将防控责任落实到社区网格,以网格为单位,投入疫情防控斗争,落实三位一体排查机制和人防、技防、制度防,做到严防死守、密而不漏,有效服务疫情防控工作。数据赋能上,充分利用城市人口、房屋、法人等基础数据和疾控、医疗等实时数据,打通铁路、交通、航空、地铁等城市交通运营数据,集合三大运营商、物流等社会数据,实现对疫情防控重点人员的有效识别,提升防控能力,为政府的疫情防控提供有效的帮助。在智能应用方面,AI测温实现快速、无接触测温,实现快速筛查。服务机器人、消毒清洁机器人,帮助医护人员执行导诊、消毒、清洁和送药等工作,助力病区医护人员减少交叉感染,提升病区隔离管控水平。

4 结语

基层治理体系的不断创新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基层治理面临的问题需要在制度和技术方面不断创新,人力、权责、流程的优化是基本保障,充分发挥数据、新技术的应用是关键手段。基层治理问题的出现会驱动新技术的持续应用和倒逼政府部门进一步改革创新,通过数据应用和技术赋能的治理实践为超大城市的基层治理提供了思路和经验,也在此过程中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发展完善,持续作用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猜你喜欢

网格基层
用全等三角形破解网格题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基层减负年”
反射的椭圆随机偏微分方程的网格逼近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追逐
基层减负并非无度
重叠网格装配中的一种改进ADT搜索方法
实施双网格管理 让污染无处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