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研究
2021-05-08于萌萌中国人民大学
于萌萌 中国人民大学
前言:早在20世纪中期,经济发展及其相关的理论研究逐渐成熟,在经济发展方面不断探索与实践,逐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我国则在1998年,立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和优化,经过研究和实践,在经济发展理论下,不断演进和变化的现实经济发展,目前对于建设市场系统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愈发重视,目的是为了保证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推动我国未来的长足建设。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一)国际经济竞争下的必然趋势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国际经济竞争趋势下的必然转型方向,目前国际经济的竞争愈发激烈,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为了强化我国的社会经济实力、推动我国的长足发展、强化综合国力,必须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以此达到推动经济建设稳定可持续发展目的。我国政府面临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在党的十九大中颁布了相关的方案和措施,提出了关于扩大内需、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相关措施与方法,采取多样化的方案和措施,切实推进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进程。结合适度的货币策略以及相关的财政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结合相关研究以及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经济回升基础方面仍旧存在不足,整体的经济回升基础稳定性较差,经济结构有待完善。
在经济结构的科学性研究中,其体现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不足,甚至在个别领域内,产能过剩的问题时有发生,产能过剩等现象和问题严重减弱了我国的经济实力,限制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必须要进行改进和优化的内容。投资在国民经济的增长中作为重要的推动力,体现出了消费需求相对匮乏的普遍问题,因此,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当前社会背景下必要的发展举措。考虑到国际经济激烈竞争,应加强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探究,虽然工作难度较高,但是仍旧要发挥出其重要价值,强化我国的综合国力,在面临国际经济竞争时,使中国能够占据一席之地,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拓展更广阔的空间[1]。
(二)保证中国的经济增长效益
中国经济增长效益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国经济增长效益提供切实的保障,在此基础之上,强化了我国整体的竞争力和综合发展实力,对于推进国民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有力的推进和保障作用。从本质上来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是一种短期性的政策措施,在宏观调控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若是要进行长期改革,必须要将根本性的政策落实到实际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中。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就是在长期发展需求下,必要的一项政策措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最终效率和获取的成效并不能够马上就得以体现,而是要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发展后,才能够逐渐显现出来,保证中国的经济增长良好效益。调整经济结构举措下,新的产业链会由此产生,改变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使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提高中国的经济增长效益。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不仅要通过适度的货币策略以及有效的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还要结合实际的发展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经济长远规划与发展方案。将短期措施和长期措施有机结合在一起,使短期措施切实落实到实际,向着长期策略的有效实施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可以从中获取强大的内源动力和推动力,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强化中国的经济增长综合效益。
(三)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潜力与素质
近些年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过程中,新科技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因素,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能够使一个国家或地区形成全面的改革创新新局面,以新科技为切入点,站在更高层次的制高点上提升国民经济的潜力和整体素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科技革命会继续向着绿色、智能、可持续方向探索与发展,根据对过去一段历史时期的发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占据科技优势、发挥新科技的影响,实现未雨绸缪,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是非常有必要的一项举措。我国应紧跟时代脚步抓住机遇,运用科技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使我国能够获取更多的主动权,加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信息革命时代背景下,美国将数字信息科技和高科技信息领域的发展成果相融合,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迎来了近十年的繁荣发展。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通过对模拟科技运用,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仅用了几十年的发展时期,就使经济增长得到了有力地推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成绩,日本的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必须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调整经济结构,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到来之前,发展国家的综合实力,为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与经济危机做好准备工作,围绕着以人为本这一观念,最大程度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2]。
二、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策略分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不断的优化探索,真正落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方案与措施,以经济发展的理念和经济发展的目标为核心宗旨,在发展经济的目标指引下,调整和优化经济发展政策,整合起经济资源,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加强对经济相关要素之间的探索和研究,调整各个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面对复杂的经济要素关联性进行优化和改善,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推进。在此思路下,将中国经济结构体制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改善,从多方面着手加强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注,最大程度地使经济结构得到均衡调整,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的探索过程中,对经济资源实现科学的配置与发展,使经济要素与资源能够在调整和合理配置中,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推动要素真正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由此可以看出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离不开调整经济结构这一重要的基础前提,我国在过去一段的时间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也迎来了更严峻的挑战,面临着重重困难与压力,必须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强化发展动力,向着更高级的经济形态阶段不断演进与发展。
(一)调整经济组织空间结构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经济主体通过对经济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使经济资源布局方式能够得到优化,起到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作用,在这样的方式下,经济发展的形式更完善,在社会和经济的各领域中实现存置经济功能资源、积累经济功能资源,使经济资源能够持续性的配置,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者协调共进。经济组织空间结构中各个经济要素相互关联,形成了复杂的关系,例如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和全国经济,均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决定了国家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形势,因此在开发和配置资源的过程中,经济主体必须要坚持均衡原则,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推进经济组织空间结构的均衡发展,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健运行。通过调整和优化经济组织空间结构,以达到落实经济可持续发展工作任务的目的[3]。
(二)调整经济质性结构
与经济相关的要素种类多种多样、数量繁多,并且不同的经济要素之间体现了性质方面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在分析经济结构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经济要素性质上的区分,对经济质性结构进行调整,性质不同的经济要素,在数量比重和相互关系之间也各有不同。例如,站在所有权性质的视角展开对经济要素的分析,其中会涉及到国家经济、民间经济等不同的差异性要素,这两者体现的就是经济质性结构。按照经济要素中形成的时间顺序进行划分,可以得出新结果和旧结果两种不同的结论,可见经济结构是具有动态性特征的,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灵活多变的,呈现出动态变化。
为了对经济结构实现调整和优化,就必须深入剖析和研究新的经济要素,面对网络经济和实体经济这二者之间要素不同下形成的经济质性结构,分析经济有关要素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将经济划分出多种不同的类型,例如商业性经济、政策性经济、合作性经济。这些经济类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发挥了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在经济体系的运行和发展阶段,具有各自的功能,并且相互结合,构建起三维结构,这一结构稳定性较强,体现了经济质性结构的一种特性。除此之外,调整经济结构就是要加强对经济有关要素之间差异性的分析,提高经济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并且在实际的经济资源分配过程中,积累经济资源、存置经济资源,实现经济质性结构的调整。
结论:综上所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国民经济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结构的影响。目前我国仍旧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实践,加强对理论研究的有效运用,推进长期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改进经济发展的方式,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能够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实现深层次的探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