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食用菌生产技术标准规程的翻译方法研究*
2021-05-08张秀艳
张秀艳
(绥化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欧美食用菌生产技术虽然起步较慢,品种比较单一[1],但在食用菌的菌种培育、食用菌保健品开发等方面技术先进,特别是在食用菌的工厂化、标准化生产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许多食用菌生产加工技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这些先进的技术文档和标准资料需要有一个高水平的翻译,普通的翻译人才并不能满足食用菌专业领域的要求[3]。对许多以英语、拉丁语为母语的欧美国家来说,在长期的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标准的规程用语和专业词汇。一方面,需要有专业的英语翻译来准确表达食用菌专业术语;另一方面,在精准翻译的同时,也需要注意语言的环境和母语语义,采用科学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准确理解食用菌术语的同时,也要采用音译、意译等多种方式来表达[4],以提高翻译质量,符合国际食用菌生产中的一些“共同认知”。
1 食用菌生产技术的翻译策略
虽然食用菌生产技术和标准的翻译要求专业性和准确性更高,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的词汇翻译需要达到精准、专业级的翻译才能满足要求。但也有一些基本的宏观翻译策略,可以满足食用菌领域生产技术翻译的基本要求。
食用菌生产技术的翻译可采用归化和异化2种大的翻译策略[5]。异化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的策略比较适用于文化差异较大的语境中。对食用菌生产技术的翻译来说,主要的特点就是翻译中保留源语中的文化氛围和信息。如荷兰WALKRO公司的双孢蘑菇生产技术中有“3次发酵技术”,这个单词的翻译如果采用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可以翻译成“Triple fermentation technology”;如果采用逐词翻译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则可以翻译成“Phase III fermentation technology”,显然从食用菌培养料实际生产的角度来看,“Phase III”更能体现出“分3个不同阶段进行发酵”的实际语义,而用“triple”一词,更多地表示于3倍、3组一样的意思,其应用的语境中表述是一致的,并不能体现培养料在实际发酵过程中3次不同的处理技术。实际上,从1990年起,荷兰的3家食用菌培养料生产企业就已经在其生产技术中将“3次发酵”写成了“Phase III”,具体是“PhaseⅠ”发酵采用“高压系统”、“PhaseⅡ”发酵采用全封闭式、“PhaseⅢ”发酵则与播种同时进行[6],大大缩短了食用菌的栽培周期。我们在翻译这类食用菌文献资料时,也应该延用这种翻译方式,保留其源语表达方式,这样更能准确表达食用菌生产技术的细节和过程。
而归化翻译策略则要求以译文读者为主体,将要翻译的源语尽可能地本土化,让译文读者能够理解,以增强翻译后译文的可读性。如加拿大的有机食品国家标准(Organic production systems general principles and management standards) 中有这样一段话“Substrates shall be produced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standard or obtained from vegetation grown in areas free of substances prohibited by par”,如果采用异化翻译中的直译策略,可以翻译成“基质应按照本标准生产,或从无标准物质禁止的区域生长的植被中获得”。这样的翻译结果如果让中国的读者来看,是比较绕口的,虽然也可以理解,但可读性不强。如果换一种归化翻译的方法翻译成“基质应按照本标准生产,也可以采用本标准未禁止地区的植物”,这样更符合中国语言的表达习惯,让中国的读者也更容易接受。
2 欧美食用菌生产技术翻译方法
在具体的翻译方法上,可以在异化翻译策略下采用音译(transliteration)、逐词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等翻译方法;也可以在归化翻译策略下采用意译(libera/free translation)、仿译 (imitation)、改译 (variation translation) 和创译(recreation) 等译法。
2.1 翻译的准确度
翻译的不准确产生的产要原因是翻译工作的细节和专业性不足,表现在翻译质量上就是精准度不够,不能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有的甚至会让人产生误解。这在欧美等国的食用菌生产技术和标准等翻译中需要格外重视。精准的翻译就是要解决一些食用菌专业领域中的一词多义、习语以及介词等翻译问题,特别是不同文化背景对翻译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出口欧美等国的食用菌产品(如出口美国的双孢蘑菇罐头)检出了多种残留的农药成分,因农药超标而产生的贸易纠纷较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欧盟、美国等市场的食用菌残留农药的标准了解较少,这其中,准确的翻译食用菌中农药种类、最大残留限量等指标成为了关键。
欧洲食品安全局农药数据库(EU Pesticides database) 是欧盟各国关于农药残存[7],有效物质,相关产品及其最大残存的标准。在该标准中,对栽培、野生真菌分别制定了470余种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而这些食用菌的名称和农药名称就需要精准翻译。如其中的提到的“cultivated fungi”就是指“栽培真菌”,即国内称之为“人工栽培的食用菌”;而“wild fungi”就是“野生真菌”。在“cultivated fungi”中所有的真菌都采用了拉丁二名法命名,如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草菇 (Volvariella volvacea) 等,但也提到了“other cultivated fungi”和“other species of genus Pleurotus,not elsewhere mentioned”,这两个类别如果采用直译就是指“其它栽培真菌”和“其他地方没有提及的侧耳属的其他种类”。这种直译的结果对国内读者来说有点绕口,特别是“其他地方”的含义很容易产生歧义,不知道是欧盟以外的地方还是本标准以外的地方。但如果我们深入了解欧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EFSA)是根据欧洲各个国家当地的食用菌栽培或生长环境来制订的该标准,就能够理解所谓的“其它地方”实际上是指欧盟以外的国家,因此,在“other species”的翻译方法上,就可以根据其源语言本身的语境,采用意译(libera/free translation) 的方法,将其翻译为“其它国家”,这样更容易理解也更准确。
又如各种农药的名称翻译,也要用专业的词汇加以表达,否则很容易出现问题。美国联邦法规(第180节)中的《化学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残留量与残留容许量豁免的定义和解释性法规》(Tolerances and Exemptions for Pesticide Chemical Residues in Food),规定了食用菌类商品中10种农药的残留限量标准[8],这10种农药的名称准确的中英文对照翻译如表1所示。
表1 美国制定的食用菌中10种农药名称翻译Tab.1 Translation of 10 pesticides in edible fungi formula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由表1可以看出,中文农药名称的翻译采用的翻译方法较多,早期采用的音译法,如“malathion”根据其读音翻译成“马拉息昂”,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根据其化学分子式更为准确地翻译为“马拉硫磷”;也有采用其化学分子式的翻译方式,如“dichlorvos”翻译成“二氯福、二氯松”,这实际上是采用了其分子式别名的翻译方式;当然还有采用其商品名的翻译,如“diflubenzuron”可以使用其商品名称“敌灭灵”、“伏虫脲”等。在农药的中文翻译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词多义的问题。如“cyromazine”会被翻译成灭蝇胺、赛诺吗嗪、赛灭净、环丙氨嗪、嗪畜胺等多种名称,如邹华娇[9]在《灭蝇胺防治食用菌眼蕈蚊的试验研究》一文中就使用了“灭蝇胺”,王坤等[10]在《超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食用菌中农药残留的效果探讨》一文中使用的是“环丙氨嗪”。因此,在对欧美食用菌生产技术标准中一些农药名称的翻译上,到底应该采用那种翻译方法,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目前多采用其化合物中文学名,但为了保障翻译的准确性,一般建议在中文后附上其英文原名。
2.2 翻译的技巧
翻译技巧是翻译的微观操作。对欧美等以英语、拉丁语为母语的国家来说,其食用菌生产技术采用的写作方式也是基于母语的。例如,美国的分析化学家协会(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s,AOAC)对蘑菇罐头的相关检测方法描述如下。
Canned mushrooms.—Pour contents of can evenly over weighed No.8 sieve.Use 8 in.(20 cm)sieve,for containers of net weight<3 lb (1.4 kg) and 12 in.(30 cm)sieve for larger containers.Drain 2 min,and reweigh sieve and mushrooms to determine drained weight mushrooms.
这段话实际描述了如何确定蘑菇罐头净重的操作流程。英文原意翻译的结果为如下。
蘑菇罐头——将罐装蘑菇的内容物均匀地倒在8号筛上。对于用净重<31.4 kg的使用8英寸(20 cm)筛子和容器,其它使用12英寸的筛子和较大尺寸容器,排水2 min,重新称量筛子和蘑菇以确定蘑菇的干重。
如果为了让读者能够看懂看明白,显然是不能采用与原文语言形式一样的翻译方法,而应该采用一些翻译的技巧,如用重复用词的省略、转换一些单词的词性或前后顺序、补充一些隐含的语义等翻译技巧,将一段英文严谨的表达方式,翻译为中文的科学准确的表达方式。上面的翻译结果中,对“不同尺寸的筛子”采用了前后顺序重新组合的翻译技巧,清楚地表达了应该使用的尺寸。
但上文翻译中还需要进一步采用一些翻译技巧,例如“Pour contents of can”本意就是将“罐头中的内容物倾倒”,这在科学上并不严谨,因为是否完全将内容物倾倒并未说明,也没有说明倾倒前的准备工作。实际上,这里隐含了一个重要的“先打开罐头”的条件,这在翻译上文时应该添加。
再例如上述翻译中的“containers”的翻译使用了“container”的复数,翻译为“容器”。一般中文里的“容器”通常是指一种器皿,如杯、盆等器物,用于装液体等物质,并不具备“称量”的功能,这里实际应该使用“量杯”、“量筒”等能够计量的容器。因此,对“containers”的翻译可以采用其隐含的语义,译成“量杯”更恰当。同样“Drain 2 min”翻译成“沥干2分钟”是更为科学准确的表达。
并非巧合,一些中英文的翻译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较为统一的表达方式,如上文翻译中的蘑菇罐头的“contents of can”翻译为“罐头的内容物”。而在我国的GB/T 14151-2006蘑菇罐头生产标准中[11],也采用了同样的“内容物”表述方式。“contents”和“内容物”均准确地表达了蘑菇罐头“所有能够倾倒出的物质”(包括液体和固体)。而“drained weight mushrooms”更科学的翻译应该是蘑菇罐头的“固形物”,在GB/T 14151-2006同样也称“固形物”。基于以上翻译方法,修改后的译文如下。
蘑菇罐头—开罐后,将全部罐装蘑菇的内容物均匀地倒在8号筛上。对于净重<3磅(1.4 kg) 的罐头,使用8英寸(20 cm)筛子和量杯;其它使用12英寸的筛子和更大的量杯,沥干2 min后,重新称量筛子和沥干蘑菇的重量,计算蘑菇的固形物含量。
这样的翻译即科学准确,又能够让读者能够看明白、可理解。
3 结论
欧美食用菌生产技术在一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我们需要借鉴和学习。但对其先进的食用菌技术和标准,需要掌握精准科学的翻译方法。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再辅之一些翻译的技巧往往能够事半功倍。但需要注意的是,欧美食用菌技术和标准中,英语、拉丁语等专用名词的专业性很强,母语的语境和语义理解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和语言基础。在保持一定的语言稳定性和精准翻译的同时,也要灵活采用直译和意译等翻译办法,适当变通翻译方法更符合食用菌技术不断发展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