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师-生全覆盖”实践育人机制研究

2021-05-08肖萍萍李伟光

大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学分第二课堂导师

肖萍萍,李伟光

(长春光华学院 电气信息学院,吉林 长春130033)

为了适应国家和地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着眼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物联网、计算机等领域的人才需求,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以推进合作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电气信息学院于2012年开始与中软国际、中兴通讯、东软集团股份等公司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入学签订就业协议,实行“2.5+0.5+1”“3+1”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过程,探索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培养模式,搭建了学校与企业“双主体”间双向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共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教学平台,初步探索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培养模式,并推动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设计“师-生全覆盖”的总体思路

充分分析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现状和学情特点,在此基础上,借鉴同类高校的实践育人机制,提出“一个宗旨、二类团队、三个模块、四类活动、五种能力”的实践育人总体思路。

围绕一个宗旨,即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

搭建两类团队,即班导师团队、专业社团导师团队。

设置三个模块,即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第一课堂的实验模块、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模块、毕业论文(设计)模块三个模块。

开展四类活动,即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置的第二课堂专业技能类、养成教育类、学科竞赛类、职业素质类四类活动。

培养五种能力,即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能力为导向“岗位-能力-课程”相对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相结合的“三个模块、四类活动、五种能力”实践育人体系,通过“班导师团队”“专业社团导师团队”的指导,锻炼学生专业能力及提高团队合作、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实现学生全覆盖的实践育人目标[1]。

依托与合作企业共建的现代产业学院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施企业“5R”(Real 指真实的,即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项目经理、真实的项目案例、真实的工作压力、真实的工作机会)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三个模块所包含的六个平台,开展四类活动,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工程教育“做”的特色。

以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依托,开展“理实一体”课程(含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科竞赛、实习实训及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设计“项目+班导师+学生团队”的第二课堂实践架构,把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产品设计等作为第二课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选题来源(如图1所示)。依据专业特点,使用真实项目开发环境开展浸润式实操、实地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有效提高学生对产业的认知程度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校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特色更加彰显。

图1 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三、构建“专业全覆盖”的导师团队

以培养目标为落脚点,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面向各自专业的就业岗位,详细分析工作岗位所需求的专业核心能力,反向设计面向“岗位-能力-课程”相对应的成果导向式模块化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五大能力,解决学生专业知识结构问题,提高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2]。长春光华学院现有44 个本科专业,成立了48 个专业社团,根据教师的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和特长,结合其本职工作,构建“班导师团队”“专业社团导师团队”,覆盖到全校44 个本科专业,并制定导师相应的工作职责、工作要求、培训制度,在此基础上制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在提高导师团队“双师”素质的同时,也培养新时代“四有”教师。

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选拔与使用结合”的原则,以提高导师团队教师综合素质[3],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推进校企人员“互兼互聘”的双向流动机制,分期分批派出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培训或顶岗锻炼,在课题申报、产学研结合、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构建校企双结构双能双师型教师团队。

第二,聘请企业工程师将企业真实项目的技术规范、行业标准等带入课堂,根据相关专业特点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工程项目研究和到工程现场实践,建立教师工程能力素养和企业教师教育背景培训的长效机制。

第三,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建立企业专家数据库,推进校企双方“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四、构建“学生全覆盖”的实践育人体系

电气信息学院通过搭建“三团+一平台”(即科研助理团、实验室助理团、专业社团、学科竞赛平台),开展“学生全覆盖、教师全覆盖”的第二课堂活动,搭建“教中学、学中赛、赛中创”的创新平台,解决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4]。设计了“项目+班导师+学生团队”的第二课堂实践架构,教师以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等活动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锻炼,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一年一度的大学生科技活动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5]。通过搭建专业社团平台,在专业导师和班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及其他科技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助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

第二课堂学分包括学术讲座、专业技能、养成教育、学科竞赛、职业素质五个部分。按照学校要求,学生达到本专业所要求的学分且获得8 个第二课堂学分方可毕业。超出要求的第二课堂学分可替代不超过4 学分的公选课或跨专业任选课学分。部分课程实行以证代考,学生取得国家汉语应用能力测试等级证书和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或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以及单片机工程师、嵌入式工程师等质职业资格证书,所获学分同时计入第二课堂学分。

五、结语

结合长春光华学院整体转型的发展,学院根据学生特点、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现状,构建了“师—生”全覆盖的实践育人体系,有效解决学生理论知识与就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等脱节的问题,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实践育人涉及学生在第一课堂中三个实践教学模块和第二课堂中四类活动的开展,建立实践育人机制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民办高校实践育人目标相契合,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又符合民办高校学生特点。

猜你喜欢

学分第二课堂导师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01—02合刊
导师的猫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学分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成长课堂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