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浪潮
2021-05-07李瑾
李瑾
“拥抱变化”——2021年上海国际车展以此为主题,力求集中展示世界汽车工业创新发展成果,全面展现汽车与信息通信、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主动拥抱数字经济下的产业新变化。
事实上,汽车行业也正处于巨变之际,在电动化已成趋势之下,智能化又横空出世。
纯电动车在核心动力和传动系统上与燃油车有明显差异,汽车传统产业链格局随之变革,打破了核心零部件的竞争格局。随着电动化渗透率的不断提升,智能化有望成为汽车厂商打造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方向。毫无疑问,智能化一定是未来三十年前所未有的大机遇,汽车智能化则是智能化时代最重要的场景之一。
随着汽车智能网联化的进一步发展,汽车将从单纯的出行工具进化为融合出行、娱乐和办公功能为一体的移动智能空间,将能够提供多种移动服务,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正逐步到来。汽车行业将在一定程度上重演手机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转变,产业供应链和价值链都将面临重构。
百年汽车工业进入电动化和智能化行业大变革时期,催生了万亿级市场机遇,也成为中国汽车工业难得一遇的发展机遇期。
水大鱼大
电动车降低了造车的门槛,使许多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涌入到造车领域,一方面加剧了行业生存资源的争夺;另一方面也使传统的行业有了新的动能。近年来,科技巨头纷纷入局智能汽车产业,智能电动车俨然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重中之重。
如,百度于2013年启动了无人驾驶车项目,于2017年4月首次发布Apollo计划,2019年9月百度与一汽红旗合作的中国第一款前装量产红旗EV Robotaxi驶上长沙,2021年1月,百度宣布与吉利合作组建智能电动汽车公司。
腾讯则于2017年成立自动驾驶中心,开始发力智慧出行。2020年6月进一步明确腾讯作为智慧出行产业的“共建者”的角色和价值。此外,腾讯还积极与整车厂在数字化、智慧出行、车联网等领域进行合作。
2021年3月30日,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拟成立一家公司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
此外,以无人机起家的大疆也在2016年组建了车载团队,2019年大疆车载品牌正式启用,同年12月,首座车规级智能制造中心建成。2020年12月,大疆智能驾驶解决方案D80城市快速路智能驾驶系统通过A-SPICE CL2审核,成为国内首个使用L2+智能驾驶解决方案通过该审核的Tier1(车厂一级供应商)。2021年3月,大疆车载通过SPICEfor HWE/MEE CL1审核,成为国内首个通过此硬件开发质量认证的Tier1。2021年4月19日,大疆与上汽通用五菱联合发布了“奇遇·大疆”概念车,提出要打造“人民的智能驾驶”。
相比之下,华为的入局更具震撼性。华为早在2014年就成立了“车联网实验室”,致力于汽车互联化、智能化、电动化和共享化的技术创新,面向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应用场景储备技术。2020年10月30日,华为在上海首次发布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旨在通过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以创新的模式与车企深度合作,打造精品智能网联电动汽车,为消费者提供极智、愉悦、信赖的出行体验。
2021年4月17日,北汽旗下新能源品牌极狐联合华为在上海正式发布首款Huawei inside智能豪华纯电轿车北汽阿尔法S,采用华为快充技术,其智能座舱搭载鸿蒙OS操作系统。4月20日,华为在上海举行智慧出行华为智选品鉴会,宣布赛力斯华为智选SF5正式入驻华为旗舰店,通过华为全国的零售渠道网络进行销售。在这款车型中,华为提供了增程系统、电驱动系统、音频技术等多种方案的支持。截至4月22日24时,该车型两日订单已突破3000辆。目前华为拥有高端体验店5000家以上,其中赛力斯华为智选SF5计划7月底进入华为200家零售店,年底将扩展到1000家。
国金证券表示,历史上华为大规模战略投入新的业务,一般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市场容量足够大;二是从时间节点上说,市场处于渗透率快速提升的前夕。而智能汽车市场正是一个规模数倍于手机的市场,水大鱼大。
根据IDC数据,目前全球手机出货量约18亿部,全球市场规模约5000亿美元。根据国际汽车制造商组织,2019年全球乘用车出货量为6434万台,汽车总体出货量9136万台,以乘用车均价20万元计算,全球仅乘用车市场就达到约1.8万亿美元。相较于5000亿美元的智能手机市场,汽车市场对华为来说更具备战略前景。
从时间节点上看,汽车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汽车行业正在从传统制造向科技制造转型。根据中国汽研,2020年1-10月上市的573款新车中,239款具备L1级自动驾驶功能,249款具备L2级自动驾驶功能;2020年1-10月L1、L2級驾驶辅助功能装配率均已达到40%以上,未来预计将继续上升。
汽车行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三步曲,电动化、网联化渗透率快速提升,智能驾驶仍处于初始阶段。目前L1/L2级智能网联车的渗透率虽然已接近30%左右,相当于2011年全球智能手机的渗透水平,但是全球智能驾驶还处于智能化的初始阶段。未来随着5G-V2X逐步商用、高清地图和车路协同落地,以及单车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智能驾驶将逐步从L1/L2到L3/L4直至L5跨越。
资本市场提前确认了汽车行业的智能化趋势,按照科技股而不是汽车制造股给予造车新势力估值。2019年整车销售量只有丰田4%的特斯拉,目前市值在丰田的两倍以上。蔚来、小鹏、理想三家2019年全年整车销量总共不到4万辆,但市值已超过或比肩销量252万辆的宝马集团。
换道超车
国金证券表示,传统的汽车市场像一个封闭花园,而智能化打开了它的围墙,生态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虽然,汽车市场并不会完全复制手机市场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转变,但其背后大的方向和趋势是一致的。当与主流市场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的破坏式创新出现时,既得利益企业难以适应这类创新带来的挑战,这就给创新者换道超车的好机会。
2016年,特斯拉发布标志性车型Model 3,就此拉开电动车市场拉力战。根据EV Sales数据显示,前十大电动车品牌市占率维持在50%左右,其中特斯拉市占率第一为16%,比亚迪、大众、宝马等紧随其后,市占率约为6%。而归属于其他分类中的各大品牌,如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正在快速赶超。
国金证券的研报显示,追溯历史可以发现,智能手机的产业格局变化主要是在3G/4G跨越期,智能车的格局变化期为L2到L3 /L4的跨越,也就是2020-2025年5年间。手机经历5年(2010-2015)洗牌期。2009年全球手机市场集中度为历史最高,前九大手机厂商市占率为82.6%。这时苹果市占率仅为2.1%,华为市占率仅为1.1%。2010年苹果发布3G手机iPhone 4s,之后5年时间内行业集中度最低、行业内竞争最激烈。5年间手机行业大洗牌完毕,2015年之后市场集中度提升,行业格局趋于稳定。
另外一个重要的观测指标是渗透率。国金证券认为,20%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一方面市场的教育普及工作基本完成,另一方面供应链开始趋于稳定。2010年智能手机的渗透率超过20%达到22%,终端市场开始进入洗牌阶段。国金证券预测,全球乘用车市场,电动车的渗透率会在2027年超过20%,中国市场会在2025年超过20%。因此,电动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就在2025年前后。
传统业务增长放缓,Tier1巨头加速转型布局智能驾驶技术。相较于竞争激烈的传统汽车零部件市场,智能驾驶领域市场空间广阔,2015年来,以博世、大陆为代表的Tier1供应商毛利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博世的研发费用在2015-2017年大幅上升,而后保持稳定,大陆研发费用逐年稳步增长。而Tier1巨头大多都将巨额资金投入自动驾驶领域,如,博世现有超过4000名研发人员,2019年,博世驾驶员辅助系统的销售额增加了12%,达20亿欧元。至2022年,计划在自动驾驶领域投入约40亿欧元。
图1:汽车电子成本占整车成本比例
资料来源:摩根士坦利研究中心,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国金证券认为,传统车企和Tier1过去形成的固有成熟生态逐渐被打破,造车新势力与新一代Tier1厂商兴起。车企格局生变,以特斯拉为首的造车新势力以及华为、谷歌、英伟达等科技巨头有望把握机会,成为智能车转型过程中最大受益方。
平安证券认为,华为的定位是不造车,为车企造好车,做智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通过掌握ICT核心技术,打通智能汽车所需的技术和产品,成为整车厂的深度合作伙伴,有望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博世”。
平安证券表示,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发展优势主要有三点。一是依托于在电子通信领域的技术积累,可快速应用于智能汽车领域。如华为在5G等通信方面的积累可快速研发并生产V2X的产品,依靠在手机领域的积累,将手机操作系统升级为车载操作系统。二是技术研发能力强,投入大。华为2020年研发费用为141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5.9%,研发费用率高。在汽车领域,华为计划2021年投资10亿美元。三是具有电动智能汽车所需的多项核心技术。如自动驾驶全栈技术、智能座舱、热管理、云服务、车载通信、驱动系统等,可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平安证券表示,对国内自主汽车品牌而言,与华为合作在中短期将明显受益。在过去5年,电动化使得第一轮新势力成功入场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从2021年开始,随着小米、百度等入局造车,和华为、大疆进入汽车产业链,汽车智能化使得第二轮新势力入场,在这一全新的领域中,传统整车厂商势必面临很大的压力,尤其是综合实力较弱的车企,很难仅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因此选择与华为合作,不仅可以在研发上更加聚焦,也可以通过华为的品牌和技术对自身的品牌进行有效提升,快速让产品落地。但从中长期来看,车企从传统的硬件集成商转化为智能车产品定义者,必须先Know-how,并基于自己的相对优势掌握核心技术点,如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才能走得更远。
平安证券同时认为,华为的入局也将迫使传统整车厂加速变革。首先,车企应该掌握核心技术。华为与整车厂的关系是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在零部件上是合作的关系,但是在系统架构、云计算和自动驾驶算法等方面存在竞争的关系,主机厂如果一直依赖华为,则自身的品牌价值将减弱,不利于长期的竞争。其次,主机厂应尽快分离软硬件开发和采购。智能车型开发周期缩短,软件定义汽车使得开发过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需要传统主机厂快速调整。再次,车企要尝试更多的商业模式。在未来的5-10年,L4级自动驾驶大概率会实现,主机厂的角色可以是品牌制造商、车辆代工者和無人出租车运营商,车企需要提前考虑并进行适当的尝试。
SDV趋势
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交通工具的汽车,逐渐由机械驱动的机器向软件驱动的电子产品过渡。在这个趋势下,汽车产品和内部系统的竞争法则将发生改写。整车企业以往的技术工程核心是发动机和变速箱,而展望未来,给汽车配置足够强大的感应器、软件、计算能力以及外部与车辆连接的网络平台,会越来越重要。
软件定义汽车(Software Defined Vehicles,SDV)是软件在车辆中扮演的角色逐步放大,纵观汽车发展历史,从最开始的“机械定义汽车”到“电器定义汽车”再到“电子定义汽车”最后到现在的“软件定义汽车”。一方面是汽车电子占整车成本逐渐提高,根据摩根士坦利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到2020年,车辆的软件价值占车身本来价格的比例为40%。
另一方面车联网、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逐渐推进,加速汽车智能化发展。2017年4月,工信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划》指出,未来中国汽车强国建设路线上以智能网联汽车为重要突破口,引领整个产业转型升级。2018年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0年智能汽车新车占比达到50%。2019年9月国务院发布《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示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研发,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车辆除了本身的驾驶属性外,服务属性逐渐增加,比如通过车联网实现内容的推送,通过OTA(空中下载技术)实现车辆的个性化定制等。
事实上,自2016年百度高级副总裁、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王劲首次提出SDV概念后,软件正在从商业模式、产品焦点、研发流程、人才结构、产业关系等多方面改变汽车行业。国信证券认为,汽车不断进行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自动化的发展,软件、芯片、计算能力等变得越发重要,其地位有望超越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传统三大件,正在颠覆传统的汽车价值链并影响其所有利益相关者。
首先,新科技、软件公司的涌入带动了供应链管理的扁平化、边界模糊化,推动产业竞争要素发生本质变化,带动供应链生态体系变革。在传统封闭式供应链的汽车制造商在整条供应链中只负责一个环节,主要担任汽车研发制造的角色。而在新生态体系中各大汽车制造商抓紧打造自己的生态体系,并且从汽车全生命周期出发,服务覆盖整个产业链条。
其次,产业核心竞争要素发生转变。传统汽车核心竞争要素为四大类:造型与工程设计、动力总成、底盘和电子电器,这些占据了整车绝大部分的成本;而现在智能电动车核心元素颠覆了传统模式,新的三大核心竞争要素为:硬件、软件和服务。
据麦肯锡《汽车软件与电子2030》预测,汽车软件在乘用车的整车价值中占比预计2020年到2030年复合增长率为11%,将从10%增至30%;汽车软件和电子电气架构市场预计2020年到2030年复合增长率为7%,将从2380亿美元增至4690亿美元。
同时,随着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的不断深化,智能车越来越依赖于软件的开发和算法的搭建,目前汽车软件代码数量已经接近2亿条,软件占整车的研发成本逐步提高。根据麦肯锡预计,到2030年,软件价值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9%,达到500亿美元。集成、验证市场复合增速9%,ECU/DCU复合增速5%;传感器和动力系统增速显著提升,2020-2030年复合增速分别为8%和10%。
国金证券认为,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提高,未来换车周期会比现在的10年明显缩短,带来类似手机产业链的换机周期投资机会。同时,软件和服务的收入占比会有快速的提升。回顾手机产业链历史,上述趋势明显:从营收端看软件及服务,以苹果营收为例,近10年来软件和服务营收占比提升明显,2020财年的营收占比达到20%水平;從成本端看单机硬件,根据IHS对于苹果历代机型单机成本拆分,其中iPhone 8 plus成本比iPhone 5s提升50.9%,iPhone X比iPhone 8 plus提升29%。
智能驾驶
智能驾驶系统是智能汽车区别于传统汽车最核心的增量部分,主要通过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简称ADAS)来实现。ADAS工作原理模仿人体的生理机制,主要分为感应、决策和执行三个层面。
其中,感知层(眼、耳)主要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实现对环境的感知;决策层(脑)包括芯片及计算平台等,负责处理信息,并根据信息进行预测、判断、下达指令;执行层(手脚)包括制动、转向等,负责执行指令,做出制动、转向、变道等动作智能驾驶,带来的增量部件市场主要在感知层和决策层,执行层更多的是升级适配。
汽车的各类传感器收集关于周围环境不同种类的数据,如图像、距离等,进行标志、行人的辨识、侦测与追踪,并将信息传输到中央处理芯片,再结合导航仪地图数据,利用相关算法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做出反馈,通过汽车部件执行,完成汽车的驱动、制动或转向等功能。
首先是环境感知:不同的系统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车用传感器,包含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红外传感器、CCD/CMOS影像传感器及轮速传感器等,来收集整车的工作状态及其参数变化情形,并将不断变化的机械运动变成电子参数(电压、电阻及电流),作为下一步运算分析和预警及控制的依据。
国金证券表示,目前智能驾驶传感解决方案存在两条路径:一种以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为主,使用先进的计算机视觉算法实现全自动驾驶,典型代表有Moblieye&特斯拉。另一派厂商以激光雷达为主,同时搭载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和摄像头,远距离全方位探测能力强,但成本相对较高。国金证券认为,随着自动驾驶算法的改进和级别的提高,激光雷达将成为不可或缺的部件,多传感器呈现高度融合,深化体积缩小、控制集成、成本降低、多元感知等趋势。
其次是运算分析与指令下达:电子控制单元或域控制器会在针对传感器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运算分析处理,然后再向控制的执行装置下达动作指令。
国金证券表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车型大多处在L2水平,只有小部分达到L3。实现L2 自动驾驶需要的计算力在10 TOPS左右,L3需要的计算力为30-60 TOPS,L4需要的计算力大于100 TOPS,L5需要的计算力至少为1000 TOPS。不考虑自研的车企,大部分车企在选择计算平台供应商的时候要考虑成本的问题,研发出高算力计算平台的厂商目前市场优势不明显,但随着汽车自动驾驶等级的提升,优势会逐渐展现。
最后则是执行动作:包含油门、刹车、灯光、声响等系统都是属于执行器的范畴内,会依据控制器输出的讯号,来执行各种反应动作,让汽车安全行驶于道路上。
国金证券认为,随着自动驾驶级别的提高,汽车将逐渐完全脱离驾驶员的控制,对执行层转向系统及制动系统可靠性要求更高、更明确,将成为未来行业突破口。执行层的核心任务是通过纵向控制(驱动与制动)和横向控制(转向)的配合使汽车能够按照决策层的规划安全行驶。为了保证自动驾驶安全性,转向系统及制动系统以机械-电子-线控形式不断演变,线控技术能够使工作指令通过更迅速的线束形式传递给转向或制动系统,从而有效提高自动驾驶安全性。随着自动驾驶等级的提升,线控技术的渗透率将逐渐提高。
目前,无人驾驶还处在初级阶段,ADAS作为一种安全辅助驾驶系统,对于提升行车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国信证券的研报显示,在国内2017年的销售汽车中,就有286.94万辆入市的新车安装有ADAS的主要功能,涉及的车型高达728款,在所有车辆中的装配率为13%,与2017年相比,到2018年又有大幅度增长,仅在2018年上半年中就有180.85万辆入市的新车装配上ADAS的主要功能,共涉及889款车型,这个数已经超过了2017年全年的量,在装配率上也比2017年进一步提升了16.42%。
而目前,欧美市场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参透率已达到10%-15%,每年增长率为30%左右,中汽协预计国内将于2020年达到欧美水平。
在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中国相关安全法规也在日趋完善。2017年3月发布的《营运客车安全技术条件》中,明确提出9米以上的营运客车需要加装LDW和FCW,而符合规范要求的营运客车在2019年4月1日需要强制安装AEB系统。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估计,2025 年全球ADAS市场规模将达275 亿欧元,2015-2025 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7%。市场对ADAS 的需求还在持续增长,不但是因为用户对安全驾驶和安全出行越来越重视,也是因为监管机构要求的逐步收紧。
中国持续高增速的汽车销售量以及较低的ADAS渗透水平为ADAS提供了广阔的蓝海市场,据预测,2020年中国ADAS 市场规模将达到963亿元,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2%,远超国际市场增速。
而根据国金证券的测算,中国乘用车市场智能驾驶(传感和决策层)的增量空间到2025年达到2208亿元,到2030年达到5000亿元市场规模。其中决策层价值量最高,占比超过50%。从增速来看,计算平台和激光雷达成长性最佳,未来十年复合增速超过30%。
国金证券认为,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具备强大的硬件和计算平台优势,华为的大力参与有利于加速整个产业链的商业化进程。在感知层如摄像头领域,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公司,它们将同时受益于汽车市场总量和份额的增长。长期看,激光雷达和计算平台未来十年的增长前景最为强劲,目前这个领域仍处于跑马圈地的阶段,竞争格局远未确定,可以重点关注率先商用具备先发优势和国际化扩张能力的龙头公司。
智能座舱
智能化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卖车将不再是价值變现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座舱是人车智能交互的中心,在人、车、家全场景中,多场景的一致性体验是座舱智能化的关键。
智能座舱是相对传统座舱而言的。传统座舱一般是采用机械式仪表盘和内嵌式中控液晶屏,各个系统是相互独立的。智能座舱通过搭载智能化/网联化的车载设备或服务,主要构成包括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主要是前座中控屏)、液晶仪表盘、中控大屏、抬头显示(HUD)、流媒体后视镜、车联网模块等。智能座舱中各项功能集成整合为一个系统,在一套芯片和软件驱动下实现全部功能。使得“人-车-路-云”之间的交互内容更加丰富,各系统信息充分融合;可以实现个性化定义,使驾驶人和乘车人有更佳的体验。
智能驾驶舱是汽车智能化的综合体现之一,除了改善驾驶/乘车体验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与汽车底层硬件甚至是更为根本的技术架构的革命相关。智能驾驶舱的发展是汽车实现智能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2015年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在自动驾驶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智能座舱市场得到了较快发展。根据ICVTank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智能座舱行业市场规模达364亿美元,同比增长10.3%,随着人们乘车体验要求的提高,智能座舱将加速普及,全球智能座舱行业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到2022年,全球智能座舱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46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
中国作为全球汽车行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2019年中国智能座舱行业市场规模达441.1亿元,随着中国市场消费升级,智能座舱加速应用,中国智能座舱行业的市场规模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030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13%,高于全球增速。
国信证券认为,在智能座舱的发展中将出现两大趋势,一是硬件设备渗透率将不断提高,二是语音控制将逐渐成为标配。
智能座舱的硬件主要分为4大部分:中控大屏(包括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流媒体中央后视镜、抬头显示系统HUD、全液晶仪表。中控屏是智能座舱的主要硬件之一,目前汽车中控屏在新车中的渗透率已经达到80%,是智能座舱硬件设备中渗透率最高的设备,预计到2025年其渗透率将达到100%。流媒体中央后视镜、抬头显示系统的渗透率分别为7%和10%,预计到2025年两者的渗透率均会提升至30%;全液晶仪表目前渗透率为30%,预计到2025年其渗透率将提升至70%。
2019年国内汽车智能语音市场规模为14.8亿元,其新车渗透率到2019年底已达到53%。未来,语音控制渗透率有望逐步提升,2020年语音控制新车渗透率将达到60%,语音控制将逐渐成为智能座舱的标配。
国金证券也认为,智能座舱是目前智能驾驶进程中最为成熟的应用,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达到1000亿元,到2030年达到1527亿元。其中,车载娱乐系统占比最高达到60%左右。智能座舱硬件和软件开始分化,其中屏幕等硬件随着工艺成熟成本降低,车载娱乐等软件协同随着功能丰富单车价值量提升,未来投资可关注具备集成化优势,同时在核心硬件、操作系统/软件领域具备竞争优势的Tier 1供应商。
智能电动
智能电动较传统汽车的核心增量部件主要是“三电系统”,电池系统占整车成本比例近40%。
“三电系统”即电池、电机和电控三个部分,电池指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BMS等,电机指电动机和电动机控制器MCU等,电控指车载DC/DC变换器、车载充电机等,共占电动汽车整车成本的50%。根据产业调研,目前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分别约占“三电系统”成本的76%、13%、11%,即整车成本的38%、6.5%、5.5%。
作为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市场前景广阔,马太效应明显。根据insightSLICE,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规模预计将达823亿美元。2019年,国内前十大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玩家装机量合计54.7GWh,占行业装机总量近90%,隨技术升级集中趋势将继续扩大。
电动机与整车开发设计联系紧密,国内多家车企均自行研发、设计、生产电动机。产学研合作或有高校背景的企业具有较强的人才优势,也能占据一定市场份额。2018年底开始,外资Tier1如日本电产、采埃孚、麦格纳等也以电驱动系统集成产品入局国内市场。
纯电动车上,IGBT主要用于MCU、电池热管理、电动车空调、充电系统几个方面。根据佐思汽研《2020年汽车IGBT产业研究报告》,IGBT作为电动汽车增量部件的核心,模块成本占整车价值的10%,占充电桩价值的20%。IGBT技术包括芯片设计、晶圆制造、模块封装等环节,制造难度大,护城河较高,主要由国外龙头垄断。据集邦咨询,2019-2025年中国车用IGBT市场规模将从155亿元增至210亿元,年复合增速为5.2%。巨大替代空间、免税政策叠加美国科技禁运等大环境影响,IGBT国产化趋势已成共识。
作为新能源汽车区别传统燃油车最核心的部分,国金证券预测,2020年中国乘用车“三电系统”市场规模为957亿元,于2025年达2685亿元,于2030年达6179亿元,2020-2030年复合增速超20%。
国金证券认为,电动汽车对于高功率密度和电机永磁同步的需求促使电驱动系统走向高度集成化,对IGBT和碳化硅功率器件的需求持续提升,而高度耦合的功率器件推动了冷却系统的升级。在行业发展初期,市场远未饱和,投资者应关注行业渗透率快速提升的投机机遇。
智能网联
智能网联汽车是智能汽车发展的战略方向,网联协同是智能驾驶发展的未来趋势。
智能网联汽车是指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等装置,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有自动驾驶功能,逐步成为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的新一代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是一个集中运用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讯、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
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融合发展的产物,可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望成为重塑道路交通系统形态的先导因素。同时,智能网联汽车横跨新能源、物联网、基站建设等多个领域,契合新基建建设重要方向。
从2015年开始,国务院、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发布一系列的政策意见来指导和规范国内智能网联行业发展,聚焦网联化和智能化发展,并规划由单车智能逐步转向多车协同以及“智慧的车”与“智慧的路”协同发展,对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出创新发展需求。
2020年12月,交通部印发《关于促进道路交通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贯彻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关键技术研发为支撑,以典型场景应用示范为先导,以政策和标准为保障,按照“鼓励创新、多元发展、试点先行、确保安全”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提出了四个方面、12项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具体任务。
目前国内多个省/市先后出台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相关政策,针对发展方向及重点任务、配套措施等方面出台具体的举措,促进汽车企业积极进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的建设及运营,助力区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与应用服务快速发展。
近日,《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总体实施方案》的出台,被业内视为推进自动驾驶落地的重要一步。其中明确提出加大政策先行先试力度,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并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应用推广等探索创新性监管措施,共同推进政策先行区建设,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图2:2020-2030年汽车软件和电气电子元件市场规模预测
资料来源:摩根斯坦利研究中心,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政策推动之下,智能网联汽车的渗透率也在飞速提升。国金证券认为,车载模组、网关模块、T-Box是实现车载通信功能的主要车内部件,目前已经逐渐成为了汽车市场的标配。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统计,2020年1-9月4G车联网搭载上险量为585.91万辆,同比增长了44.22%;1-9月前装搭载率为46.21%,同比提升了近20%。
经测算,中国乘用车市场未来单车联网的价值空间到2025年达到276亿元,到2030年达到408亿元,其中车载模组和车载T-Box10年复合增速在10%以上。
国金证券认为,在智能网联的通信芯片及模组领域,高通、华为等传统移动端的芯片巨头仍是主要玩家。芯片竞争壁垒更高、回报更为丰厚,巨头仍将长期聚焦芯片主业,芯片模组将以自用或者供货个别高端客户为主。因此,传统的芯片模组厂商在该领域存在突围机遇。
三波浪潮
国金证券表示,智能化是投资智能汽车大时代的核心关键词和主线,围绕这一主线,在智能汽车的总体投资节奏需要把握三波浪潮。
第一波,供应链。看好汽车智能化时代中国供应链的崛起,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把握投资机遇。一是全球化扩张机遇,在部分细分领域如电池、摄像头、网联模组和车载通信设备等,国内的龙头公司已经具备了全球化扩张的能力,一旦进入全球核心OEM供应链,规模可以实现快速扩张。二是国产化替代机遇,在部分细分领域如车用IGBT、MCU、毫米波雷达、热管理、線控等,部分国内公司通过迭代升级,未来有望逐步蚕食替代海外巨头的市场份额。三是新赛道洗牌机遇,在部分细分领域如计算平台、激光雷达、高精度地图、碳化硅功率器件等,新技术的渗透和应用才刚刚开始,伴随着自主品牌车企转型和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崛起,有望诞生新的细分领域世界龙头。
第二波,整车厂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汽车智能化为中国车企提供了换道超车的机会,不能适应智能化趋势的车企将会被淘汰出局。这一轮洗牌才刚刚开始,目前判断谁是赢家还为时过早,可能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到达20%时,才能窥见端倪。整车厂会分化为两个阵营,绝大部分造车新势力和部分传统龙头车厂会选择垂直一体化模式,自研核心软件和部分硬件;大部分传统车厂会提供制造和集成能力,和华为、Waymo等掌握全栈自动驾驶技术的ICT巨头深度合作。跑出来的整车厂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将会拿走行业的绝大部分利润,成为这一波浪潮的大赢家。
第三波,应用及服务。随着车路协同基础设施的普及和单车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乘用车市场L4规模商用,Robotaxi服务进入规模化运营,基于自动驾驶场景的应用和服务开始爆发。自动驾驶基础设施提供商、出行服务公司以及移动车联网应用和服务平台提供商将成为第三波投资浪潮的重点标的。
国金证券认为,华为的入局将推动中国的智能驾驶产业化进程,智能驾驶产业链中长板协同、能力互补合作公司有望率先受益。对于华为已经进入或正在布局的领域,如激光雷达、计算平台、IGBT等细分领域,由于行业渗透率较低或国产化才刚刚开始,TAM市场空间够大,已经布局这些领域的其他公司仍有较大投资机会。
华为重点布局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电动、车云服务五大领域,也是未来汽车智能化带来的最主要增量市场。国金证券测算,中国智能汽车市场增量市场总规模将从2020年的2000亿元增长到2030年的1.8万亿元,10年复合增速25%,智能网联化带来的单车平均价值从1万元上升到7万元。从结构上来看,未来智能电动、智能驾驶、车云服务占比将超过90%。目前智能电动化占比最高在45%以上,智能驾驶将在中期发力,到2025年价值量占比约31%。当前阶段车云服务市场价值还未显现,预计到2025年占比达到12%,到2030年达到30%。
上述五大领域中,国金证券建议关注增量空间大、单车价值高的细分赛道,如电池、激光雷达、计算平台、IGBT、地图和软件服务商、车联网模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