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短杂文小辑
2021-05-07杨方等
杨方 等
纸杯无辜祭奸佞
杨方
最近,南京一奶茶店,在一款主打南京人文特色的纸杯上,将秦桧与祖冲之、曹雪芹、孙中山等历史名人并列。秦桧这个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人,竟跻身于历史文化名人行列。感觉这奶茶有点“不对味儿”。
杭州岳飞墓前,铁铸的秦桧夫妇跪像已成为奸佞的耻辱写照。“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墓前这副名联广为传颂。而今,南京这家奶茶店却很奇葩,大有“纸杯无辜祭奸佞”的味道。奶茶店的“纸杯创意”,体现了历史价值观的偏差,显得“没文化”。
据史载,清乾隆年间,状元秦大士因为是秦桧后人,大家便常拿此对他开涮。一次游览杭州西湖,他们来到岳飞墓,游览墓前秦桧夫妇跪像,秦大士自然被众人调侃,说状元郎也姓秦,何不写一联纪念一下?秦大士苦笑挥笔写下:“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如今奶茶店让秦桧成为“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确实匪夷所思。想起前几年某些地方竟然争夺西门庆故里,同样显出了对历史文化认知的短板,贻笑大方。希望这种事儿以后少一点。
搬不动的行李
袁哲生
有一个很温馨的广告,大意是说,一个人搬家次数越多,就越知道自己想要留下的东西是什么。
我的经验刚好相反,我觉得搬家会令人智昏——搬家次数越多,失手的可能性就越高。原因无他,多搬几次之后,每次觉得重要的、一定得带在身边的物件,就在一次次的匆忙、疲累与失神之中渐渐模糊、飘逝了。到了后来,毕业纪念册、老照片、日记本、旧书签、手稿等,都可能一咬牙就扔进垃圾袋了。
我不知道别人感觉如何,对我而言,搬家就如同一场小型的灾难。因为我总在必须搬家之时,才发现最搬不动的行李就是自己。
杂兴与断章
石兵
历来文人作诗,正襟危坐者少,信手拈来者多,其中翘楚,不外乎杂兴与断章。
杂兴,多是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犹如碎片化的闪电。断章,多为刹那感悟,抽象模糊,仿佛风雨前夕一众有层次的云。花开是杂兴,花落是断章。一点点高兴,在于见到了美好的事物;一点点忧伤,是因为美好的事物终将逝去。
杂兴核心在于“兴”,乘兴而至,雅兴十足,最后化作心头敞亮的一丝怡悦;断章重点在于“断”,断手续玉,兰言断金,最后成了脑海盘旋的一道慧光。
人生亦充满杂兴与断章。平坦或是坎坷,大起或是大落,都有欢喜与忧伤做伴,都有天空与大地为幕。杂兴里有一个人的成长,断章中有一個人的成熟,一点一点推动着一个人走向人生的厚实与丰饶。
好的人生,莫过于捡拾起杂兴与断章,将它们集成一簇隽永的芬芳,放在生活的角落里,氤氲起一片人间烟火,为平凡的人生涂抹一道明亮暖色,让岁月也如一株青草般欣荣蓬勃起来。
刻石高山深谷
林赶秋
考古人员在陕西的一座唐代夫妻合葬墓中发现了由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丹的墓志,这是目前国内唯一经由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颜氏书法真迹,写于其38岁之时。然后,众媒体都不太关注墓主,却大谈特谈颜体。这让我想起了《太平广记》里的一则逸事:“颜太师真卿刻姓名于石,或置之高山之上,或沈之大洲之底,而云:‘安知不有陵谷之变耶?”呵呵,“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之后,整个世界已经翻覆大变,“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臧克家《有的人》),简直太过天真!反不如以作品传世,更能持久。
无独有偶,如此天真的竟然还有魏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学者杜预。他刻了两块碑,记录着自己的姓名与功绩,一块沉入谷底,一块立于山上,并解释说:“怎么知道以后没有陵谷之变呢?”言下之意,将来不管谷升为山,还是山沦为谷,只要有碑在,后世就能通过碑文知道自己。殊不知,陵谷之变乃是沧桑巨变,区区两块石碑岂能幸存?即便幸存,也难以被发现。还是李白看得开:“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欲与谁养
熊培云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传扬千古的诗句,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王昌龄竟是为人所杀。杀他的是亳州刺史閭丘晓。闾丘晓后来因为贻误军机被宰相张镐处死。相传行刑时闾丘晓曾经为自己求情,“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家中尚有老人需要赡养,请求饶命。张镐便反问闾丘晓:“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读到这则史料时,我正坐在牛津某个教堂边的咖啡馆里继续我的艺术史研究。我原本只是想了解王昌龄的诗境三论(物境、情境和意境),却无意中读到这个悲伤的故事。“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心仿佛被刀子扎了一下,眼泪不禁浸湿眼眶……
人心未必装得下上帝,但一定要装得下人。看街上车来车往,人类若想完成自我拯救,首先得有一颗生而为人的同理心。
不完而美
刘墉
劝说朋友,话不必说尽,只要心领神会,便当止住,否则就是啰唆。亲朋小聚,饮不必求醉,只要快意,便当止住,否则就是酗酒。做文章,句子不要太显,诡文而谲谏,寓言以讽喻,点景以生情,意味更见深长。
绘画,笔墨不必过周,以拙为巧,以空为灵,含不尽之意于画外,境界更见幽远。
话到七分,酒至微醺,笔墨疏宕,言辞婉约,古朴残破,含蓄蕴藉,就是不完而美的最高境界。
过不去的坎儿
孙道荣
我看到一个孩童,用一根草,挑起了一只蚂蚁。蚂蚁从草的这头爬到另一头,发现是悬崖,就掉头往另一头爬;结果,爬到另一头一看,也是断头路,于是再次折返。就这样,蚂蚁来来回回地爬呀爬。它不知道,当它爬到一头的时候,孩童就会放下这头,而用手去握另一头。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这只蚂蚁,而这根两头都是绝路的草,就是我们心中“过不去的坎儿”。当我们试图逃避它的时候,却永远也找不到出路。是有个神秘的力量,在捏住草的另一头吗?那个力量,正是来自我们自身。我们自己就是那个顽皮的孩童。
你只要放下那棵草,放在辽阔的大地之上,从哪个方向,你都能走出那棵草,迈过那个坎儿,找到出路,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