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短杂文小辑

2021-05-07马德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书童螺杆外商

马德 等

隔着年龄

马 德

一位上了年岁的同事感慨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锻炼了。是的,单位的球馆里,常一起打球的,总是那么几个人,很少有年轻人参加进来。

有一天,见一个小伙子呼哧呼哧地在操场跑步,前胸后背都湿透了。正想夸赞,哪料,小伙子有些不好意思,说:唉,我也不愿意跑,太胖了,我想减减肥。

犹记得,好多年前一个雨后的早上,一群老头老太太正转三圈倒转三圈地在公园散步。我心想,这么清凉的早上,为什么不用来睡懒觉呢?

那时,自己也正年轻。

隔着年龄,就会隔着生命中的好多东西。有时候,不同年龄段的人彼此不懂,不必计较。因为,原本就不必懂。

肥田和瘦田

岩 泉

箕叔和蓝叔的稻谷田只相隔着一座小山。平日里总见箕叔不断地往田里下化肥,禾苗长得粗壮浓郁,煞是喜人;而蓝叔的稻田里仅仅只在插秧时施过一次底肥,禾苗的长势自然比不上箕叔的。村里人都说,瘦田是肯定不能和肥田相比的。

稻谷收割完了以后,箕叔比蓝叔的产量高出两成。蓝叔并不嫉妒,还说什么:“他肥田的谷碾出来的米,还不一定比我瘦田的谷子碾出来的米做的饭好吃呢。”村民说,懒人的理由就是多。

一天,县里领导,带了几个外商到我们家乡洽谈农业开发项目的事。中午,外商提出来要在农家吃顿便饭。村长想起藍叔的稻田不打农药,不上花肥,因为他没钱买。于是到蓝叔家拿了一些“样品米”给外商看。外商抓起一把蓝叔家的米,用蓝眼睛看了看,还用两个指头捏了捏,用鼻子闻了闻,连连说:“Good! Good!”

临走时,县领导点名要把我蓝叔的那几百斤大米高价买去。蓝叔合计了一会儿说,行,行,招商引资嘛,我也得做点贡献。

箕叔站在一旁撇着嘴说:“哼,真是风水轮流转……”

儿子岂敢

钟叔河

明英宗正统年间,司礼监太监王振掌权,势倾朝野。英宗称之为“先生”,百官尊之为“翁父”,还有些最不要脸的官员,干脆自愿做干儿子,叫他干爸爸。

工部侍郎王某最会拍马屁,又年轻貌美,很得王振欢心。有一次王振问他:

“王侍郎,你为什么不蓄胡子呢?”

王某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您老人家没有胡子,做儿子的我,又怎么敢有胡子啊!”

演《西厢记》,张生得了相思病,头上扎着手巾,手里撑根木棍,走出来叫书童。书童上台时,头上也扎着手巾,手里也撑根木棍,显得比张生病得更厉害。张生惊问道:“你也病了?”书童答道:“相公病了,我不敢不病呀!”

书童“不敢不病”,是为了学样;王侍郎“不敢有须”,却是为了逢迎。小书童只是可笑,堂堂侍郎则可耻至极矣。

为了做官,不惜先做别人的儿子,甚至做太监的儿子。这种死不要脸的人怎么能够当上侍郎(副部长),真是怪事。明士大夫高谈气节者最多,寡廉鲜耻、毫无骨气者亦最多,这其实是一件事情的两面。当时君权最尊,人格最贱,进士翰林出身的官,动辄可以廷杖(打屁股)。屁股朝夕不保,脸面如何能存,所以王侍郎他们就干脆不要脸了。

刚柔相济的水龙头

李朝胤

厨房的水龙头太旧了,开始漏水了,一滴一滴的,一天就能接一小盆。夜深人静,单调而有节奏的“滴答”声,使我想起《红楼梦》里“捱不明的更漏”,古诗中的“夜半钟声”,电影里千年古刹中传出的木鱼声……与其漫无边际地遐想,不如先从节约一滴水开始吧,于是,直奔厨房,用力将水龙头上的开关螺栓拧紧,果然奏效,我也安然入睡了。

没过几天,水龙头又开始滴水了,而且拧得越紧漏得越多。我只得花钱换了新的。

上班打水时发现水房里冷水管的水龙头也漏水了,我对修理师傅说:“这种水龙头拧得再紧也不管用,只能换新的。”师傅听后未置可否,他先把水管总阀门关紧,然后用扳手将水龙头上固定螺杆的螺母卸下来,取出螺杆,再用食指从原来安螺杆的位置,抠出一块已经残缺的圆形胶垫。师傅说:“这胶垫是在螺杆底部与出水口之间,起密封作用的,你看这胶垫已经磨透了,只要换一个就行了。”边说边做,一会儿就修好了。

软软的橡胶垫,夹在两个铁质部件之间,通过调节空隙的大小,共同完成着开关的作用。刚柔相济在这里得到了完美诠释:或者说在两个刚硬之间需要一个柔软做缓冲才能相安无事、有所作为,才不至于两败俱伤吧!

纱布与纱窗

黄小平

包扎伤口的纱布,布满了很多细密的小孔,这些小孔起着什么作用呢?那是保持伤口与外界的通透,使伤口不至于完全处于封闭状态,否则,如果把伤口包扎得严丝无缝,则容易引起伤口感染发炎,使伤口受到二次伤害。

有的人心灵受到伤害后,比如被人欺骗,则不再相信任何人,把自己完全孤立起来,把一颗心严严实实地“包扎”起来,把自己与外界完全隔绝开来。这样做,只会像包扎得严丝无缝的伤口一样,使自己的心灵感染发炎,受到更深的伤害。

一个人的心房,犹如一间房子,如果害怕“蚊子”“苍蝇”进来,而把心窗全部关闭,那只会使自己窒息难受、烦闷不安。最好的办法是,打开窗户,装上布满细孔的纱窗,这样既可以防止“蚊子”“苍蝇”进来,又不妨碍阳光、花香和温馨的风自由地出入。

不妨让孩子“错一错”

江 侠

前不久,武汉对中学生进行的一次亲子沟通调查中,一名高二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渴求:“我想进行尝试,我就是想错一错。”而在此次调查中,超过五成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

很多家长之所以要求孩子必须“听话”,是因为他们想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帮孩子避免犯他们当年犯过的错。这样培养孩子,看起来很有效率,然而这么做,很可能使得孩子长大后缺乏主见,遇事不知道自己拿主意。并且一旦犯错,缺乏直面困难的勇气,也没有纠错的经验。如今有些年轻人,一旦遭遇不顺,就会逃避现实,个别人甚至轻生,这是“逆商”低的表现。而“逆商”低,与从小一切听父母的,自己从未独立面对逆境有很大的关系。

“想错一错”,反映出孩子具备了很强的思辨能力,认识到了某些家长都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对此,作为一个明智的家长,应该幡然醒悟,给予孩子“犯错权”,让他学会做一个能辨错纠错、勇于担当、不畏挫折的人。

猜你喜欢

书童螺杆外商
新型对称式三螺杆压缩机的设计
汉字大变脸等
一副谜联
3D打印机挤出头螺旋输送螺杆设计
谁是冒牌外商
JOK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