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尖酸刻薄,杂文之误

2021-05-07林永芳

杂文月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力透纸背石壕吏杂文

林永芳

与杂文结缘,纯属偶然,甚至,最初并不确定自己写的是不是杂文,只知道,这种文章,承载着许多深刻而独到的观察与思考,可以解答心底许多疑问和困惑。两个字:“解渴。”然而,写着写着,就被外界打上“杂文”的标签了。于是,关于杂文的褒贬也就陆续进入了耳际。

既有人点赞说“思想深刻,见解独到,功力深厚,表达巧妙”,也有人“直言不讳”说出自己的“杂文印象”:“你们写杂文的,都爱发牢骚”“尖酸刻薄”……这些话,显然基于对杂文的不了解,听来格外刺耳。然而听得多了,却又不得不强迫自己冷静思考:此论或许未必纯属空穴来风?如今被贴上“杂文”二字品种名的,是否挖苦型、牢骚型确实占据着相当比重,以至让外界形成了“杂文就是投枪和匕首”“杂文就是发牢骚”这样的印象?

再度想起十几年前黄波刊于《杂文报》的《我看柏杨杂文》。他说:“杂文为什么就不能是一种理性而深沉的文体呢?”“杂文……不必靠诅咒和谩骂取胜。”深以为然。

一直认为,“尖酸刻薄”是世人(甚至包括一些杂文作者自己)对杂文的最大误读。夹枪带棒的冷嘲热讽被广为追捧,而鲁迅笔下另一些理性而深沉的佳作反倒“养在深闺无人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此中,其实折射着我们文化中感性有余、理性不足的思维取向和追求表达快感、拒绝深层思考的审美取向。

是的,杂文固然可以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路子,固然可以借重于辛辣的冷嘲热讽,但為何就不能同时也是深刻的思考或冷峻的展示呢?愤怒出杂文,爱与悲悯同样可以出杂文。古人名篇《捕蛇者说》《石壕吏》《新丰折臂翁》等,皆如此。

医者仁心,真正令我折服的杂文,无论面对多么不堪的现实弊病,也始终会如同一名良医,满含悲悯;即使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也不会只剩痛恨、只剩挖苦嘲弄谩骂,而忘了以有温度的指端去耐心把脉,辨证施治。

文化改良、社会转型,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艰辛的历程中,冷静公允的剖析探讨、心平气和的深层思考、委婉耐心的感染和引导,完全可以和力透纸背的尖锐批判并肩站立于杂文这座“华山”之巅,同演一曲“琴箫合奏”,从而提供更多视角,凝聚更多共识,赢得更多读者。

猜你喜欢

力透纸背石壕吏杂文
把字练好
画与理
默默点头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石壕吏》教学案例的反思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