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痕迹检验鉴定交通事故的方法及优化策略探究
2021-05-07丁亚鹏
丁亚鹏
摘 要:现代社会经济背景下,我国构筑了更完善的交通网络,人们出行时往往都会使用各类交通工具(如:汽车、电动车等),然而频频发生的交通事故问题,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交通事故中,当事人的利益与处理工作存在密切联系,在鉴定交通事故时引入痕迹检验,在检验现场痕迹的基础上完成事故发生过程与结果的判断,能将必要的依据供于后续处理工作使用,由此为事故当事人提供利益方面的保障。本文在简单介绍交通事故痕迹检验及方法的基础上,论述了痕迹检验在交通事故鉴定中的具体应用及优化策略,并结合案例论证了应用的可行性,以供参考。
关键词:痕迹检验 交通事故 事故鉴定 实践应用
人们生活水平提升之后,拥有各类型车辆的家庭数量暴涨。车辆属于日常人们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在方便人们出行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车辆增多后也引发了更多的交通事故。交通事故鉴定中,现场遗留的痕迹是对事故责任进行判定、明确事故车辆的关键性证据,也是保障交通事故结果公平性的重要依据。所以,本文从交通事故鉴定出发,探讨了痕迹检验的具体应用。
1 交通事故痕迹检验概述
交通事故发生时,事故车辆彼此接触或接触其他事物,会有相互作用的力产生,并遗留相应的痕迹,此类痕迹多为形象、表面附着或整体分离等摩擦或撞击痕迹,是交通事故痕迹的主要内容[1]。根据现有交通事故痕迹来看,基本由广义与狭义两种痕迹组成,前者表示有关交通事故的所有痕迹,后者则是事故发生后能证明事故事实的现场路面、车辆、人体或物体表面上遗留的痕迹。而在痕迹检验工作中,狭义痕迹属于关键性内容,相关人员会依据痕迹检验学理论与方法对现场中的所有痕迹展开检验,并以检验结果为根据完成事故中痕迹与理论痕迹、相关人或物间关系的判断。
2 痕迹检验方法
2.1 测量法
该方法是在测量工具的运用下,以事故现场车辆及可疑车辆为对象,测量车身的痕迹与痕迹间关系,其中包含车辆长度、宽度、角度等测量内容,在完成测量后需将获取的结果与事故车辆、痕迹特征展开比对分析。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事故痕迹可能会受天气、车身各部位及车辆位置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此类因素予以考虑。
2.2 比对法
该方法是以事故车辆碰撞痕迹为根据,通过比对可疑车辆主体,确定两者在相应位置的关系,或是以车辆碰撞分离轨迹为根据,通过对比可疑车辆轨迹,确定两者间的关系[2]。通常情况下是借助照片展开比对,所以现场勘察人员应认真、细致拍照,确保能够清晰呈现各种痕迹,以便为后续比对工作提供保障。
2.3 重叠法
该方法是以车辆碰撞分离標记为根据,将车辆碰撞分离区段线与横截面线互连,对两者间的差异展开对比分析。该方法的具体应用中,要对光强接近光的反射度予以关注,确保光的方向与截面线间呈直角,这样能为寻找可疑车辆提供帮助。
3 痕迹检验在交通事故鉴定中的应用
3.1 车体痕迹检验
交通事故发生时,由于碰撞、刮擦的缘故,往往会有痕迹出现在车辆突出部位,即为第一次痕迹。行驶中的车辆速度相当快,一旦遭遇碰撞、刮擦情况时会有较大作用力产生,而在即将发生事故时驾驶人员实施的相关措施会导致车辆在短时间内变更行驶状态,这也就有很大可能出现侧翻或转向等情况,此时车辆表面往往会出现二次碰撞或刮擦痕迹。而摩托车或自行车等,由于稳定性相对低下的缘故,在事故发生时即便刮擦力度不大也会有可能出现失控,进而形成二次痕迹。首次接触时产生的痕迹基本上能够清晰呈现事故发生瞬间车辆行驶状态和相对位置,方便工作人员明确事故原因。而二次接触时产生的痕迹能够呈现事故发生后车辆行驶状态与相对位置,方便工作人员确定事故演变与后果。
3.2 整体分离痕迹检验
在外力冲击的影响下,车辆及物体会有整体分离情况产生,并向多个个体的现象转变。整体是否存在分离,是以分离部分断层为根据展开研究的,通过科学仪器的运用还原个体,并对个体是否为整体进行判断[3]。交通事故中,个别司机为了逃避责任或许会有逃离现场的行为出现,而在其逃离过程中难免会碰碎车灯或小零件等,为了保障鉴定结果能为搜寻肇事车辆提供有效地帮助,工作人员必须对整体分离方式深入研究,准确判断与现场遗留碎片相似的车辆。
3.3 轮胎痕迹检验
轮胎痕迹辨识性往往较大,能帮助工作人员对肇事车辆型号、轮胎安装规律性及逃逸方向等准确判断,同时根据轮胎痕迹能将车辆受损情况明确,且轮胎轨道变化能将事故发生前后车辆运行过程及碰撞发生位置明确。此外,通过对轮胎爆胎、侧滑的检验,能将事故发生原因确定。
3.4 心理痕迹分析
从本质上来看,心理痕迹与物质痕迹间的区别十分显著,其往往是通过事故现场个别痕迹或物质呈现的。痕迹检验得出的结论,无法当作事故最终鉴定结果,现场痕迹检验中有必要通过心理痕迹分析的运用辨别结论真伪。在分析心理痕迹时,需要充分结合犯罪心理学相关原理,依托心理分析法深入分析交通事故现场物证,提高对犯罪心理现场的重视程度,提高肇事人员心理特征判断的精准性,查验现场是否为真实的痕迹,判定肇事人员口供是否真实,确保事故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3.5 人体痕迹检验
交通事故发生时,人体与车辆、路面间的碰撞会产生体表痕迹和衣物痕迹等,依托此类痕迹能将事故现场中人体动作与心态追踪,从而完成人体受伤过程及时间的推断,并对事故车辆类型、双方客体责任与损失鉴定进行判定。同时,车体燃烧、爆炸或人为痕迹等,科学性与逻辑性极强,通过细致观察,能将更多地线索供于判定案件使用。
3.6 外围痕迹检验
交通事故鉴定工作开展中,外围痕迹的检验是继相关车辆与人员痕迹检验之外的另一项重要内容[4]。外围痕迹检验对应的是残留于现场环境中的痕迹,特别是肇事案件中遗留在现场的痕迹往往都会成为关键的破案线索,如工作人员结合逃逸车辆遗留痕迹即可判别车辆逃逸方向,亦或是结合逃逸车辆指示灯碎片展开准确追踪。
4 应用痕迹检验检定交通事故的优化策略
首先,强调综合分析应用。在对交通事故发生后车体、人体、地面轮胎及路面痕迹检验时,同样要考虑现场路况、肇事者开车精神状态和刹车力度、碎片散落面积等因素,并结合相关证词对事故发生成因、过程展开综合分析;其次,增强检验技术水平。相关部门需定期开展系统培训工作,帮助痕迹检验人员提高技术水平,能将先进检测设备熟练操作。同时,积极引入先进、更精准的检验设备,促进痕迹检验整体水平的提高;最后,优化痕迹检验数据库。将以往交通事故中痕迹检验相关的流程、内容整理并归入相应数据库中,方便今后出现类似情况的使用。同时,借鉴国外痕迹检验经典案例,为国内交通事故检验处理提供参考。此外,总结归纳各个痕迹检验数据库,并以此展开普及教育工作,促进交通事故痕迹检验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提高。
5 案例分析
某小型轿车(A车)由东向西行驶,与由西向东行驶的另一小型轿车(B车)产生碰撞事故。工作人员前往现场勘察后,发现道路上有B车的印痕,长14.70m,起始点为道路北侧机动车道内,相距道路中心线1.10m。该印痕是B车在碰撞事故后左前輪脱落后,车身底板左前角落地引起的,同时B车车身底板左前角与右前角之间有147.0cm的距离;A车左前方最内侧碰撞划痕距离车身右侧外缘120.0cm。工作人员在应用痕迹检验之后,得出案例结果:根据A、B车和道路尺寸数值,通过相关软件的运用完成A、B两车碰撞时的路面实际位置的描绘,结合事故痕迹检验分析方法,查明了B车在事故发生时处于占道状态。
6 结语
综上所述,日渐增长的交通事故发生率,加大了交通管理部门工作压力。而通过痕迹检验的运用,能取得效率更高的交通事故鉴定工作。所以,交通管理部门有必要着重关注痕迹检验技术的应用,确保各个人员能将此项技术熟练把握,从技术方面奠定快速、准确侦破交通事故案件的基础,确保交通事业发展的健康与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孙国武,刘元彬,张新旭,等.痕迹检验技术在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汽车,2020,(17):189-190.
[2]刘达伟,江嘉勇.交通事故鉴定中痕迹检验的应用分析[J].法制博览,2020,(23):155-156.
[3]胡敏辉.浅谈痕迹检验在交通事故鉴定中的应用[J].时代汽车,2019,(17):20-21.
[4]王忠林,廖文俊.基于痕迹检验的交通事故鉴定案例分析[J].时代汽车,2019,(1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