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2021-05-07冯刚
冯刚
广阔的高原上,雪山巍峨.溪流潺潺.不同物种共生共存,构筑起稳定的生态体系。在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以下简称《国家公园》)中,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历经千百年构筑而成的宝贵自然资产,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这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青海省广播电视局策划,并与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合作拍摄的大型生态文明纪录片中,既有覆盖山野的高原巨杉与旗舰物种,也有被溪水淹没的小小植株与昆虫……与这座公园有着深刻情感联结的鲜活人物,在带领观众领略公园风貌的同时,也将其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及切身感悟展现给观众。总导演李晓表示,制作团队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向观众展示生态文明建设中包含的生态伦理和生态文化内容。在这宏大主题下,《国家公园》尝试将独特的人文理念融入其中,探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用自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展现独特人文生态
近期,《国家公园》陆续登陆上海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湖南卫视、湖北卫视,云南卫视、青海卫视.河南卫视等多家省级卫视。片中呈现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独特生态体系,吸引了大批自然类纪录片爱好者的关注,有观众将其与BBC和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探索频道)出品的同类作品进行对比,称赞其拥有“中国国家地理”般的影像风格。
“自然题材纪录片通常以单纯的物种记录作为首选手法,但我们选择了更为立体的呈现方式。”李晓介绍,《国家公园》主要聚焦生态文化,通过作品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更多是在精神、文化及历史等方面。因此,整部作品从古老的岩画、壁画开始,进而来到当下,剖析传统牧民与自然之间淳朴的关系,并逐渐向科研工作者、摄影家、登山爱好者等不同群体延展,构筑起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核心的叙事体系。主创团队通过“风景、声景、心景”三个维度,用镜头、解说和内心独白的形式,呈现出个人对自然的感悟。
三集内容,分别沿着三江源三条水系顺流而下,每集融入4-5位不同人物的体验和感受,使观众在领略大自然美景的同时,以更为立体的视角了解被赋予人类情感的自然故事,通过不同人物带来的不同体悟,思索人与自然之间关系。
李晓还记得,拍摄时自己和山地摄影师葛玉修之间的交流。作为一位利用业余时间追逐野生动物25年,曾200余次前往青海湖,几十次出入三江源和可可西里无人区等地的资深摄影师,葛玉修曾这样问李晓: “你为什么不像别人那样问我如何艰苦呢?”李晓回答道:“这些已经通过镜头呈现了,而且‘您是自找苦吃,乐在其中。”葛玉修在和主创团队交流时曾表示,荒野里总有个声音在不断呼唤自己,让自己魂牵梦绕。正是这种对自然的热爱,让观众看到了片中人物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独特情感联结。
扎实筹备高效率拍摄
《草海》《冰河》《峡.谷》,三集内容分别从三个角度展现三江源不同的地理、生态风貌,当地艰苦的拍摄环境和相对较短的拍摄周期为创作团队带来双重考验。三江源地区地处高寒地带,每年9月份基本就要进入冬季,真正能够拍摄的仅有6月中旬到8月底这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而《国家公园》项目从2020年年初开始策划到上线播出,在仅有的1年多时间里,需要完成策划、拍摄、后期剪辑等全部工作。
拍摄过程中,三江源地区广袤的大地成为摄制团队需要面对的巨大难题。每天摄制组从驻地到拍摄点,往往要移动一两百千米,在抢时间的同时,还要解决空间问题。同时,作品所聚焦的生态文化主题可供参考的资料相对较少,某些方面的研究甚至处于空白阶段。如何通过镜头呈现这些核心内容,需要摄制组一边采集拍摄,一边不断摸索。
时间紧、任务重,可出入意料的是,《国家公园》项目组并未采用常见的多小组同步拍摄模式,仅以两个摄制小组,便完成了3集、每集50分钟的素材拍摄,整部作品素材转化比达到5:1。
李晓将之归功于前期扎实的筹备。他表示,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非常剧本化,前期的调研包括整个规划方案、策划方案都做得非常严谨。主创团队从2020年疫情期间开始进行大量前期踩点工作,提前落实人员选择、拍摄地点等工作预案,便于后期精准执行。
扎实的筹备为高效率的拍摄奠定了基础。2020年7月上旬,摄制组陆续进场,其中一个小组仅用50天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两集作品的拍摄。李晓笑称,这么困难的拍摄环境,高效率拍摄带来的创作氛围也有利于工作人员快速进入状态,减少无效劳动。对话总导演李晓:以国际化的语境、视野、语态讲述中国故事
《综艺报》:如何确定每集的主题?
李晓:三集作品分别关注三江源的三条水系源头,并以此作为主题划分。 《草,海》溯源黄河,《冰河》瞩目长江,《峡,谷》关注澜沧江。长江的源头大部分是冰川地貌,黄河源头则以滩涂,草甸、湿地为主,地形走向不一,运行结构也不太一样。其中《草,海》会涉及位于黄河源头下游的祁连山,因此还包括了部分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场景。
《综艺报》:如何选择拍摄对象?
李晓:在人物选择上,团队比较注重所选对象是否和自然之间具有情感上的联系,为此我们舍弃了很多知名的专家学者,选择了情感更加浓厚的呈现对象。在园内生物方面,团队不只关注动物,还将植物纳入其中,关注当地的非旗舰物种,摆脱藏区相关题材必拍雪豹、雪莲的刻板印象。
《综艺报》: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李晓:中国故事所对标的一定是世界,因此创作者首先要知道世界想要了解中国什么。《国家公园》将主题立意到精神文化层面,就是为了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其次,创作者要将内容落到实处,以通俗的方式讲述真挚的故事,避免悬浮感。同时,以国际化的语境、视野、语态讲述中國故事,也是本片进行的尝试。纪录片的剪辑起用了新加坡团队,配乐由美国音乐制作人创作并由布拉格乐队演奏.形成国际化的创作视角,做到不仅青海人看得懂、中国人看得懂,全世界人民都能看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