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俄制ГOCT18977-89 总线通信偶发故障剖析

2021-05-07

数字通信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器件总线单片机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36)

0 引言

我国在多年前引进了一定数量的俄制飞机,机上航电通信用计算机主要采用俄制 ГOCT18977-89总线通信协议,无法与我方数据处理计算机直接进行数据交换。为了实现双方计算机有效的数据通信,需要通过数据转换模块(简称AT 模块)来完成通信转换。近年来,此类飞机在外场执行任务时偶发总线通信故障,通过深入剖析、排查与诊断,最终确定故障是由于CPLD 对协议芯片的复位临界所导致,并提出解决与改进措施,有效提高了芯片复位的可靠性。经试验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能够有效保障双机之间的正常通信。

1 工作原理

通信中,当数据下行时,AT 模块接收到俄制ГOCT18977-89 总线输出的数据,对其进行识别判断,然后发送给我方数据处理计算机进行下一步数据处理,最后将处理完毕的数据下发给电台;当数据上行时,电台需首先将数据发送到我方处理计算机,处理后再发送至AT 模块进行识别并转换为ГOCT18977-89通信协议的标准格式,最后回传给俄制通用计算机。

目前,国内尚无俄式ГOCT18977-89 总线协议的专用芯片和仿真设备,然而该协议类似于美国的ARINC429总线通信协议。两者的电气特性和数据格式均一致,其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拥有更多种通信速率[3][4]。在AT 模块设计时采用ARINC429总线芯片进行速率的匹配,使其通信数据速率为48 kb/s±25%。在生产调试中多采用带ARINC429板卡(简称429)的计算机来模拟ГOCT18977-89总线控制器,并直接与AT 模块连接,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协议芯片收到俄制通用计算机经总线发出的信号后,将其转换为16位(DB0~DB15)并行数据并传送给CPLD,CPLD 进行数据识别,当接收到的第一帧数据满足上行帧头要求(例如55h)时,则将数据解析处理后的信息上传至协议芯片,经429转换为总线格式后输出至俄制计算机;当接收到第一帧数据满足下行帧头值(例如AAh)时,将该数据转换后由单片机经电平转换为标准RS422格式,最后输出至我方数据处理计算机。

图1 AT模块工作原理图

当AT 模块接收到电台处理完成的数据时,其信息将以串行32位码字的形式呈现,并在CPLD 中进行数据解析处理,然后通过协议芯片及驱动器转换为429总线格式,输出到俄制通用计算机。完成信息发送后,模块自动恢复到接收数据状态。

2 故障剖析与定位

然而,当双方计算机在进行数据通信时,偶发出现总线通信故障,数据无法正常传输。具体故障现象为,在无外部数据激励时,总线持续收到错误数据“80000000h”。经测试,故障概率约10%,部分产品高达50%。该故障具有偶发性,故障件并非固定批次的产品或器件,非硬件批次故障。

我们从信号流程出发,首先把关注点放在429总线信号的输入输出支路上,即图1中构成的环路,其硬件电路包括429协议芯片和429电平转换芯片。429电平转换芯片型号为BD429A,其引脚如图2所示。

图2 电平转换芯片原理图

图3 协议芯片原理图

器件2脚/3脚为计算机输入的总线入信号,8脚为CPLD 控制的器件片选,37脚为CPLD 分频后器件时钟,30脚为发送缓存空标志,33脚为CPLD 控制的发送使能(高有效),31脚/32脚为输出至电平转换芯片D13的429信号。

故障时,示波器测试时钟CLK3282正常;429D1A/B 为低电平(无429 数据输入);DB0~DB15 常低(与CPLD 间无数据交换);SEL 为高(CPLD 控制使能无效);ENTX 为高(发送使能有效)。再测试输出信号,429D0/1均有数据!读取数据确实是“80000000”;再测试TX/R 为低电平,即发送缓存空标志有效,表明外部无数据输入。综上分析,确认协议芯片在未收到任何外部有效信号的情况下,持续有数据输出且输出使能有效。判断协议芯片工作异常。由此列出故障树如图4所示。

图4 429协议芯片输出异常故障树

根据故障树逐一分析:

(1)M1——电源供电异常。万用表、示波器测试板上各电源,反复开关电测试VCC、+3.3V 等电源均正常,排除此项。

(2)M2——芯片自身制造缺陷。测试发现只要上电正常,模块均持续正常工作,高低温试验下现象相同。更换芯片部分产品故障概率会降低,但未彻底消除。器件检测未发现指标异常,暂时排除此项原因。

(3)M31——复位异常。查HS1-3282-8 器件资料,复位信号宽度要求见表1。

表1 HS1-3282-8器件复位信号

即要求复位脉宽最小值200 ns。测试模块复位信号/RES1和协议芯片复位信号/MRESET(39脚)时序关系如图5所示。

图5 复位时序图

即复位信号恰好设计为200 ns 有效,故障时测试复位波形和正常工作一样。查询CPLD 和单片机程序,复位电路设计与上述实测数据一致。为确定是否复位不能满足器件需求,我们做了两个试验:一是故障时,从协议芯片39 脚(/MRESET)人为引入一个低脉冲(即手动复位),脉冲长度从300 ns~1 ms 不等,多次反复测试,故障不再出现;二是加电后直接给协议芯片复位脚(39脚)手动复位一次,再次测试模块功能正常,重复测试均无故障。通过以上试验验证,故障原因是协议芯片未有效复位,即当前200 ns 复位信号不能满足部分器件需求,适当延长复位信号即能解决故障。

(4)M32——控制信号异常。故障时,测试使能信号SEL 为高,即芯片片选无效状态,此时时钟信号正常,输入数据线,收发使能、方向等信号都处于无效状态,故排除此项。

综上所述,定位故障原因为CPLD 软件中对协议芯片的复位设计临界,部分产品在此时间段不能完成协议芯片的有效复位,达不到器件需求,导致偶发出现通信故障。

3 故障机理分析与解决措施

3.1 故障机理分析

AT 模块主要实现了两个功能,接收俄制ГOCT18977-89总线(用ARINC429模拟)数据,进行识别、处理、转换后分别转发给计算机或者回传给俄制总线。

协议芯片主要用于将输入429总线数据转换为16位并行数据,并接收CPLD 和单片机转换处理后的数据,将其再次转为429数据发出。其器件复位时间要求最小200 ns,而目前设计值恰好为200 ns。由于元器件制造差异,绝大多数器件在此时间段能完成复位,功能正常。而少量器件偶发不能有效复位,导致故障。

3.2 解决措施

AT 模块中的处理器为单片机,其正常工作时间必须晚于其他配套芯片,否则单片机无法完成启动BIT 自检工作,故协议芯片的复位时间必须早于单片机复位时间。单片机复位是由外部复位芯片完成,其固定输出为200 ms,429协议芯片由CPLD 根据外部时钟来进行计数形成复位信号进行复位,在保证不超过单片机处理器复位时间的情况下,增加429协议芯片复位时间延长为100 ms。修改CPLD 复位电路软件,修改后复位时间时序示意图如图6所示。修改程序后,反复验证,产品工作正常,故障消除。

图6 加长复位后时序示意图

4 结束语

本文详细阐述了工程中ГOCT18977-89总线的应用及本次偶发故障的定位分析过程。经排查,最终确定根本原因是芯片复位电路设计临界,不能适应部分芯片的要求,使用过程中出现偶发性故障。集成电路未有效复位,其输出将处于不确定状态,会导致系统逻辑混乱从而引发功能故障。复位电路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在设计复位电路时,不仅要保证满足器件资料的要求,还需留出足够余量,以满足工程中元器件制造差异性的要求。本次通过对复位程序的优化,成功地解决了这起隐蔽性故障。

猜你喜欢

器件总线单片机
基于单片机的SPWM控制逆变器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单片机的层次渐变暖灯的研究
基于单片机的多功能智能插排
基于单片机的便捷式LCF测量仪
一种基于CAN总线的误码测试方法
旋涂-蒸镀工艺制备红光量子点器件
CAN总线并发通信时下位机应用软件设计
基于CAN总线的水下通信系统设计
一种加载集总器件的可调三维周期结构
高分辨率遥感相机CCD器件精密热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