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的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研究*

2021-05-07袁广达郭译文

关键词:太湖流域承载力补偿

袁广达,仲 也,郭译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一、 文献综述

在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东西部环境资源利用率的不均衡,已经成为限制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矛盾。经济发展带来了高污染、高能耗等问题,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已经处于过载状态,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是缓解经济与生态矛盾的重要手段。2019年伊始,国家在纵向生态补偿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建立绿色利益分享机制,鼓励生态保护地区和受益地区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的建议[1],通过加强引导生态环境受益者对保护者的补偿,从而保证补偿资金的高效合理应用。

生态补偿最初强调的是生态系统自身调节的能力,在《环境科学大辞典》里生态补偿被定义为“生物有机体、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所表现出来的缓和干扰、调节自身状态使生存得以维持的能力,或者可以看作生态负荷的还原能力”[2]。随着研究的深入,生态补偿理论渐渐演变成对生态权益受损者或生态资本拥有者的补偿,即“谁受益,谁补偿”,这也与国际上通称的生态服务付费原则(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s)和生态效益付费原则(Payment for Ecological Benefit)一致。现阶段,针对生态补偿的研究主要包括宏观政策层面[3-5]、环境成本视角[6]、最大熵值法[7]等。而在横向生态补偿政策上还未有全国性统一标准,只是在福建、广东、江苏等少数省(市)有相应的试点办法或试点实验区,且相互间的补偿差异也比较明显。为此,有必要在更广泛试点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直接损害成本结合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自然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诸因素,进行全国性的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研究设计。

关于转移支付,目前广泛接受的是联合国《1990年国民账户制度修订案》中的定义,即“转移支付是指货币资金、商品、服务或金融资产的所有权由一方向另一方的无偿转移。转移的对象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实物”。现阶段,中国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主要依赖于中央及省级政府财政资金,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即由上级政府直接向下级政府转移支付,这种方式的市场化运作手段相对单一,资金来源匮乏,筹资渠道单一。纵向转移支付虽由中央财政直接拨款,但由于该笔拨款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在地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中,容易出现资金分配不合理、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此外,生态功能区大多是基于生态现状、生态服务功能以及生态敏感性等因素划分的,跨省(市)较多,这就导致纵向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难以保证跨界生态功能区区域间协调发展,特别是在中西部部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往往会出现“穷经济”与“富生态”等现象,学者们研究发现横向转移支付可以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8-11]。

国内外学者就转移支付与生态补偿机制已经做了大量研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基于“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基于“使用者付费”的原则、发展生态功能区、支付意愿以及政策视角等,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段铸等以“谁受益,谁付费”为原则,指出了京津冀地区若想协同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建立并贯彻省际横向生态补偿制度[12]。陈挺等借鉴德国横向转移支付实践经验,将我国各地划分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受益区,基于“使用者付费”原则,设计了横向生态转移支付制度,并提出相关政策和机制以保障横向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的合理有效[13]。谭洁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恭城、富川为例,分析了民族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面临的财政困境,并强调促进民族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法制化的重要性[14]。Kosoy等号召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贫困地区实施横向转移支付,还特别强调了那些通过保护环境为周边带来环境收益的贫困地区应得到横向转移支付的补偿[15]。Bergstrom等指出,美国和欧洲恢复多数流域生态功能的支付意愿主要采用选择实验法(CE)和条件价值评估法(CVM)[16]。Brouwer等运用选择实验法,研究了奥地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这三个国家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金对多瑙河流域的生态恢复,即主要是降低多瑙河洪水发生风险和改善流域水质这两方面的积极作用[17]。蒋永甫等从我国转移支付现状出发,以珠江—西江流域的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为例进行探索,发现现阶段我国横向转移支付的困境,并从政策、生态开发成本和生态经济服务价值的计量角度计算生态补偿价值[18]。Pagiola等提出,加强上级政府对地方的纵向转移支付力度,是实现生态补偿的一种手段[19]。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目前有关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机制及生态承载力的研究较为分散。通过生态成本核算去设计转移支付的标准,只体现了对破坏缺口进行的补偿,即破坏多少补偿多少,未能考虑区域异质性,因此该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约束效力。如若在标准设计中引入生态承载力这一概念,构建生态承载力评价体系,对区域生态承载力进行核算,在原有的直接损害成本基础上对补偿标准作出调整,将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纳入研究范围,不仅可以深化研究内容,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框架,还能使研究结果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以太湖流域为例,基于生态承载力研究,结合生态损害直接成本,采用熵权法、指数分析法,选取15个指标,构建2009—2018年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各项指标对流域生态承载力的影响程度设计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模型,一方面完善我国省际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的研究,另一方面积极响应国家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区域间经济发展。

二、 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的构建与分析

1. 研究区域概况

作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流域物产丰富、自然资源优越、经济发达、人才汇集,地处我国长江三角洲的南部,行政区划分属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三省一市,主要流经江苏省(常州、苏州、无锡、镇江四市)、浙江省(杭州、嘉兴、湖州三市)以及上海市,流域河道总长约为12万公里,流域面积3.69万平方公里,其中上海市占14.0%,浙江省占32.8%,江苏省占52.6%。太湖流域内河道水系以太湖为中心,上游水系主要有洮滆水系、苕溪水系、南河水系,下游水系主要包括北部沿江水系、南部沿杭州湾水系和黄浦江为主干的黄浦江水系。随着太湖流域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流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愈发受到重视。

2. 数据来源与说明

目前对流域承载力的文献研究中,普遍将流域承载力指标进行分级。为此,本文采纳并总结陈自娟[20]和廖文梅等[21]研究成果,将流域承载力指标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级。准则层包括支撑水平、压力水平、约束水平。其中,支撑水平包括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两者是影响流域生态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会对流域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造成异质性影响;压力水平主要包括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两方面,此外,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会带来相应的资源损耗、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加大了生态压力;约束水平包括环境质量和生态弹性,主要反映现阶段流域生态环境的质量、水资源条件以及为了维护生态环境而做出的相关投入。针对太湖流域的生态承载力,研究选取太湖流域年降水总量、年平均气温和年日照时间来反映资源环境支撑指数;选取生产生活用水总量、环太湖河流总氮和总磷以及高锰酸盐指数入湖污染负荷量、废污水排放总量、太湖流域城市税收收入、流域总人口和流域人均区域生产总值(GDP)来反映社会经济压力指数;选取全湖平均富营养指数、太湖蓝藻密度、生态用水量和流域水资源总量来反映环境质量约束指数。

在指标计量过程中,研究通过对太湖流域主要流经的江苏省常州市、无锡市、镇江市、苏州市,浙江省湖州市、嘉兴市、杭州市,以及上海市这8个市相关指标的计算整理,得到研究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官网以及2009—2018年的《太湖健康状况报告》《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资源公报》《中国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无锡统计年鉴》《苏州统计年鉴》《常州统计年鉴》《镇江统计年鉴》《杭州统计年鉴》《湖州统计年鉴》《嘉兴统计年鉴》。

(1)资源环境支撑指数

①年降水量(xi1),是指8个城市降水未经蒸发、流失和渗透后在水平面的积聚量,i=2009,2010,…,2018,单位为亿立方米。

②年日照时间(xi2),是指一年内太阳直射光线照射地面的时间。太湖流域年日照时间无法直接获取,则通过太湖流域主要流经的8个城市的年日照时间取算术平均值,单位为小时。

③年平均气温(xi3),是指流域一年内各日平均气温的算术平均值。太湖流域年平均气温无法直接获取,则通过太湖流域主要流经的8个城市的年平均气温取算术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

(2)社会经济压力指数

①生产生活用水总量(xi4),包括8个城市的城镇、农村生活用水以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产用水在内的用水总量,单位为亿立方米。

②环太湖河流高锰酸盐指数(xi5)、总磷(xi6)、总氮(xi7)入湖污染负荷量,单位为万吨。相关社会活动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都会导致流域内水体的污染。太湖流域周边相关河流的流入,也会带入污染元素。其中,高锰酸盐指数代表了水体中有机及无机可氧化物质的污染水平,高锰酸盐指数越高,则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的程度越高;而氮、磷元素如果适量则会维持水域生态平衡,一旦过量则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浮游生物的繁殖,严重危害流域水质。

③废污水排放总量(xi8),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及社会需要,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污水将会排放至江河湖泊,由于部分排放尚未达到排放标准或排放量超标,均会对水体造成污染。本文废污水排放总量主要包括8个城市的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第二产业废污水排放量和第三产业废污水排放量,单位为亿吨。

④太湖流域城市税收收入(xi9),税收收入反映区域内的宏观经济状况,代表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将太湖流域主要流经8个城市的每年税收收入求和所得,单位为亿元。

⑤流域总人口(xi10),流域总人口是指太湖流域范围内8个城市的人口总额,单位为万人。

⑥流域人均GDP(xi11),人均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单位为万元。

(3)环境质量约束指数

①太湖平均富营养指数(xi12),反映太湖水质的营养状态。其数据可从《太湖健康状况报告》《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资源公报》《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获得。

②太湖蓝藻密度(xi13),反映太湖的水质状况。作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根源,太湖蓝藻的大量繁殖导致水体缺氧、水质变差,造成水体内鱼类等的死亡,严重危害水质健康,单位为万个/升,其数据可从《太湖健康状况报告》《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资源公报》《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获得。

③生态用水量(xi14),是指为维护和保障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水量,单位为亿立方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④流域水资源总量(xi15),是指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之和扣除两者重复统计量,水资源总量反映了水资源丰度,单位为亿立方米。

3. 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的测算

为了避免权重赋予的主观性,本研究运用熵权法,对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内的各级指标赋予权重,并对2009—2018年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进行测算,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构建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指标初始矩阵。针对15个指标,构建矩阵x={xij},其中xij为第i年的第j项指标值(i=2009,2010,…,2018;j=1,2,…,15)。

第二步,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在生态承载力综合水平评价体系中,由于各指标的计量单位不一,需要对各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如公式(1)和(2)所示。式中,max(xij)和min(xij)分别为第i年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对于正向指标,其标准化公式为:

μij=[xij-min(xij)]∕[max(xij)-min(xij)]

(1)

对于负向指标,其标准化公式为:

μij=[max(xij)-xij]∕[max(xij)-min(xij)]

(2)

第四步,指标的同度量化处理,如公式(3)所示。式中,pij代表第j项指标在第i年占据的相对比重。

(3)

第五步,计算各项指标熵值,如公式(4)所示。式中,hj为第j项指标的熵值,1/ln10为信息熵系数。

(4)

第六步,计算指标的信息效用价值,如公式(5)所示。式中,dj表示第j指标的信息效用价值,dj越大,表明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越大。

dj=1-hj

(5)

第七步,计算各项具体指标的权重,如公式(6)所示。式中,ω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

(6)

第八步,计算准则层指标权重,如公式(7)(8)(9)所示。式中,ωSI、ωPI、ωLI分别为资源环境支撑指数、社会经济压力指数、环境质量约束指数在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中所占权重。

ωSI=ω1+ω2+ω3

(7)

ωPI=ω4+ω5+ω6+ω7+ω8+ω9+ω10+ω11

(8)

ωLI=ω12+ω13+ω14+ω15

(9)

第九步,计算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基于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内的指标权重测算,可利用公式(10)计算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式中,μij为第i年第j项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指数,μi为第i年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

(10)

4. 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

通过对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内的指标权重测算,得出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由表1可知:15个二级指标中,流域总人口(0.135 5)、废污水排放总量(0.105 8)、年降水量(0.090 8)、流域水资源总量(0.087 1)、生态用水量(0.085 4)这五大指标在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较大驱动作用。将15个二级指标分类加和得出准则层一级指标权重,其中社会经济压力指数的权重为0.527 5,比资源环境支撑指数的权重(0.199 1)和环境质量约束指数的权重(0.273 4)之和还大,其影响作用也相对更广泛。这意味着,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来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而导致的社会经济压力,由此带来更大的生态压力。

表1 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此外,表1中正负效果是指各变量对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的影响方向,即是正向影响还是负向影响。结果发现,资源环境支撑指数中年降水量、年日照时间、年平均气温以及环境质量约束指数中生态用水量、流域水资源总量与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呈正相关,其他变量指标均与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呈现负向的作用效果,进一步为本文构建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提供了方向。

一般来说,生态承载力是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发生恶性演变的情况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阈值,超出这一阈值,区域环境将发生退化或朝恶性方向演化。图1是2009—2018年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由图1可知:2009年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为0.678 1,从2009年到2018年,虽然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指数在不断波动起伏,但整体上是呈下降的趋势,2017年达到最低值0.368 9,2018年生态承载力指数逐步回升,升至0.478 9。出现上述结果可能是因为:一方面,太湖流域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一带,经济发展迅猛,第二、第三产业占比较大,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损耗呈正相关;另一方面,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取得了一定成效,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正逐渐趋于良性发展。表2是2009—2018年太湖流域总人口与GDP的变化趋势,由表2可知:从2009年到2018年,太湖流域的GDP和总人口数呈逐年增长趋势。2018年太湖流域GDP已高达87 663亿元,较2009年增长138.06%。经济带动产业发展,富余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人才涌入太湖流域周边城市,人口东流也成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将图1与表2进行比较后不难看出,2009年至2010年太湖流域总人口大幅上升,与此同时,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从0.678 1跌至0.478 9,二者呈相反趋势波动,这也间接证明了流域总人口这一指标对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的负向影响作用。

图1 2009—2018年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

表2 2009—2018年太湖流域总人口与GDP的变化趋势

自《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顺势而生,仅以长江经济带的太湖流域无锡市为例,近几年来,无锡市从太湖流域迁出近2 000家企业,流域村庄每年获得的生态补偿资金在8亿元左右,全力支持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建设,竭尽全力保证上下游水域的水质量。然而,未来几年的变化趋势如何,仍难以主观预测,政策的实施能否保证排污治污的控制水平持久,仍需未来的进一步观察。归纳前文对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的测算分析:首先,探究了资源环境支撑指数、社会经济压力指数和环境质量约束指数下的各项指标对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的驱动作用;其次,阐明了十年间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以及对部分相关单一指标的协同影响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测算的案例演绎,为后续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模型的设计做铺垫。

目前,关于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的研究大多着眼于直接损害成本的核算。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旨在平衡区域间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一般情况下,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应将生态损害的直接成本作为补偿基础,但考虑到生态功能区范围内的各区域存在资源禀赋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补偿支付能力也各不相同,因而本研究引入了生态承载力这一概念,并且在对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的演绎研究基础上,得出生态补偿系数,对生态损害直接成本进行调整,构建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模型,丰富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的研究方法。

三、 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模型的设计

1. 生态损害直接成本的确认与计量

生态补偿研究主要是界定并量化生态损害成本。一般情况下,按照最低的补偿原则,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额至少应为生态功能区的全部生态损害直接成本之和。生态损害直接成本包括环境损耗成本和环境控制成本两方面。其中,环境损耗成本主要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产生的成本,包括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环境控制成本主要是有关部门对污染防治及改善环境所产生的成本,包括污染治理成本和环境保护成本。

(1)资源耗减成本。社会生产活动会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这其中就会造成水、林木等相关自然资源的消耗,在这过程中对自然资源消耗的价值,即为资源耗减成本。

(2)环境降级成本。环境降级成本,主要指由于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致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而付出的代价。

(3)污染治理成本。污染治理成本,即为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可细分为实际污染治理成本和虚拟污染治理成本,其中实际污染治理成本为现阶段已发生的治理成本,虚拟污染治理成本为将排放至环境中的污染废物全部治理所需要的成本。

(4)环境保护成本。环境保护成本,指的是为了提高和改善环境质量所发生的相应投资和费用总和。

根据袁广达[22]的研究,上述四种成本的具体核算内容如表3所示,本文不做具体核算公式的推演。生态损害直接成本的计量过程如公式(11)所示,其中C0为生态损害直接成本,它由资源耗减成本(C1)、环境降级成本(C2)、污染治理成本(C3)和环境保护成本(C4)组成。

表3 生态损害直接成本的核算

C0=C1+C2+C3+C4

(11)

在实际核算中,这四种环境成本可能只发生其中几种,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 生态承载力补偿调整

生态功能区范围广泛,往往是跨地域的,且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的研究时,不仅应考虑生态损害直接成本总额,还应当考虑生态功能区的资源环境状态、社会经济发展和排污强度等因素。本研究在模型的设计中,将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承载力考虑在内,基于直接成本研究,对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标准进行有关调整,力求实现生态功能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发展。

基于前文对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的研究,假设生态功能区的原始生态承载力指数为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生态压力逐渐变大,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承载力指数也在不断衰退,因此将衰退指数r作为生态补偿调节系数,对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标准进行调整,具体计算过程如公式(12)所示,其中μi为第i年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

r=1-μi

(12)

3. 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模型设计

基于对生态损害直接成本的确认与计量,并根据区域生态承载力系数对补偿标准的调整,本文设计的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标准如图2所示。针对生态功能区的损害现状,其中OA表示用于生态功能区恢复的生态损害直接成本,而O′B则表示根据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承载力的生态补偿调整额,其性质类似于环境红利,OA和O′B二者之和即为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的标准。

图2 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标准构成

本文以为,当最低补偿原则难以实现对污染者的约束和惩戒作用时,应当在生态损害直接成本的确认与计量的基础上,根据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对生态补偿标准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后的标准如公式(13)所示,其中C为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的最终标准,C0为生态损害直接成本,C0×r为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生态补偿的调整额度。

C=C0+C0×r

(13)

在界定流域、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功能区污染损害责任时,构建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模型,不但可以细化污染治理的责任,对于重视社会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实行财政出资的惩戒,还可以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区域给予经济补偿以示奖励。这样实施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可以充分发挥地方财政作用,而不再仅依赖于中央财政拨款,最终起到鼓励并促进生态功能区各个生态保护主体间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的作用。

四、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本文以太湖流域为例,选取15个指标,构建2009—2018年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各项指标对流域生态承载力的影响程度设计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模型。

第一,通过对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的综合评价分析,不难发现,除了资源环境支撑指数中年降水量、年日照时间、年平均气温以及环境质量约束指数中生态用水量、流域水资源总量与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呈正相关外,其他变量指标均与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呈现负向的作用效果。总体而言,经济发展水平、污染废物排放量、人口基数等相关因素造成的生态压力,对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影响较为显著。此外,2009—2018年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说明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对改善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具备一定的成效。

第二,生态损害直接成本仅仅是最低的补偿标准,而并非是最终的补偿标准。研究基于区域生态承载力指数,求得衰退指数,将其作为生态补偿系数,对最低补偿标准进行调整,构建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模型。

此外,研究存在如下不足。第一,在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时,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具体指标可能会存在一些指标的遗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生态承载力体系构建不够全面。第二,由于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可能带来叠加效应,且生态环境的治理也是一项长期工作,其具体效果可能不会在当期呈现,研究只选取十年为周期,不一定能完全呈现出生态治理效果。

2. 讨论与研究展望

应当承认,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是协调中国区域间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补偿标准的制定也需要不断完善,并进行不断的实验和测试,以使研究结果更具有广泛意义和应用价值,最终能够形成适用全国的生态补偿标准的范式。研究选取了我国重点污染防治的“三河”“三湖”“一库”的重要水体——太湖流域为样本,通过对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的评价分析,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对流域生态承载力的影响程度;在直接成本研究的基础上,加入生态承载力这一要素,调整了现有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标准的核算,为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研究是在分析太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标准模型,重点在于如何对太湖流域进行生态承载力的综合分析,碍于篇幅的原因,对转移支付模型只是推导,后续研究将重点论证本文推导的转移支付模型的可行性与稳健性。

猜你喜欢

太湖流域承载力补偿
2022年“引江济太”水量调度达6.08亿立方米
高邮市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内置加劲环T型管节点抗冲击承载力计算
超大断面隧道初期支护承载力学特性及形变研究
疫情下的补偿式消费 引爆宠物氪金新时代
听说你低估了一辆车的承载力
解读补偿心理
基于自学习补偿的室内定位及在客流分析中的应用
太湖流域典型桃园氮素投入特征及其对桃果产量的影响
太湖流域蔬菜生产区氮输出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构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