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用中成药应遵医嘱

2021-05-07张正修

青春期健康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虚火正气

文/张正修

现代生活中,很多患者不会煎药或没时间煎药,中成药不仅携带方便,且不良反应较小,但不加辨证滥用中成药会给患者造成健康隐患。

医药界对中成药不合理用药问题关注已久,并开展过小样本调研。没有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的西医,能否正确地运用中医理论、合理地使用中成药,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此外,千余种非处方中成药可直接在药店销售,这也是中成药不合理使用情况频发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中成药不仅在成人的科室使用普遍,在儿科也经常被用到。一些使用中成药的西医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中医药理论训练,并不熟悉中医药理论,选用中成药缺乏辨证,不知道中成药的分类,望文生义,不了解中成药的配伍禁忌。由此,往往会给患者的身体带来用药安全隐患。

当病情复杂、数病相兼、病程较长时,西医往往将中成药和西药联合使用。中西药联合若使用得当,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盲目联用,不仅造成药物的浪费,还可能出现降低疗效、增加毒副作用、引起沉淀或过敏反应、影响体内酶代谢或破坏酶的作用等不良反应。

对于中成药的滥用,不仅表现为超剂量使用中成药,还有长期过度使用中成药的情况。大部分中成药都是中医的验方,已经历了多年的验证,疗效卓著。中医治病以阴阳为纲,辨证为本,诊疗时需凭望、闻、问、切,辨四气、五味,讲究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如不掌握这些理论知识,不了解中成药的药性,常会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这样不仅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还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给机体带来损害。临床上常见误服中成药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

阴阳不辨:阴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既在一个规定之内,又相互转化。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阴或者阳任何一方不足,无力制约对方,必然会导致另外一方的相对偏胜。比如,高血压早期以阴虚阳亢(舌红心烦)为主,所以不可服肾气丸;后期有的可表现为阳虚(畏寒腰酸),则不宜服杞菊地黄丸。冠心病患者以胸阳不振为主,冠心苏合丸等芳香、通阳、开窍均为保心良药,但对心肾阴虚者(舌红少津)则不宜;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镇惊开窍,对于热闭神昏效果较佳,而寒闭神昏则不得使用。再如,肾阴虚体质主要以体内阴液不足,口渴咽干,阴虚生内热为证候,可选的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归芍地黄丸、麦味地黄丸、明目地黄丸、大补阴丸、左归丸等;而肾阳虚者由于阳气不足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因此,肾阳虚体质以“寒”症为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可选的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四神丸、右归丸、济生肾气丸等。阴阳两虚者以上症状错杂互见,治以滋阴、温阳为基本原则,脾胃虚弱宜先调理脾胃,可选的中成药有肾宝合剂、龟芪参口服液、补肾益脑片、健脾益肾颗粒、参茸延龄片等。

虚实不察:虚实是人体正气与病邪强弱对抗的不同阶段表现,正气不足为虚,邪气盛为实。在中医理论中,“火”有虚实之分、脏腑之分,如心实火、心虚火、胃实火、胃虚火等。虚火是由于阴虚火旺,虚火上炎,而实火是由于感受外邪或内邪引起。实火型起病急、内热大,病程短,而虚火型“火”症较轻,病程比较长、容易反复发作。实火常表现小便颜色黄、气味重,舌质红,虚火常表现小便颜色淡、清,舌淡苔白,大便干结或稀软;虚火型者常伴有手脚心发热和潮热的表现,稍吃点热性食物就上火。实火治宜泻火通便,虚火不能泻,而是要补。虚火和实火有的时候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实火时间长了,耗伤了人体的阴精和正气,就会转变为虚火。

寒热不分:寒热是两种不同病邪或表现出不同的症候群。临床上难分辨,选药时也容易出现失误,如治感冒不分寒热者非常多见。感冒退热颗粒、感冒清热颗粒虽只有一字之差,适应证却不相同,感冒退热颗粒是治疗风热感冒,而感冒清热颗粒用于治疗风寒感冒。止咳化痰药同样需分寒热,不可随意使用,如参苏宣肺丸、桂龙咳喘宁胶囊、小青龙颗粒、通宣理肺丸主要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而二母宁嗽丸、川贝枇杷膏、蛇胆川贝液、羚羊清肺丸、急支糖浆、复方鲜竹沥液、小儿咳喘灵口服液等则用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咳嗽。当然,寒热证也可互相转化,这反映邪正盛衰的情况。由寒证转化为热证,是人体正气尚盛,寒邪郁而化热;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属邪盛正虚,正不胜邪。

为了身体健康,一定要明白中成药也是药,切莫病时自行乱抓药,以免吃错。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虚火正气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方天祥
正气文天祥
诗词去“虚火”才能更健康
入冬这把“火”多是虚的
吃饭咬舌头或是体内有火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中医理论在异位妊娠急诊绿色通道护理的应用
各地收紧政策为楼市去“虚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