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兽”大反转
2021-05-07即墨
快乐语文 2021年7期
文/即墨
同学们都知道,“衣冠禽兽”是个贬义词,用来形容道德败坏、如同禽兽的人。自然,谁都不愿意被人说成衣冠禽兽。可在明朝中期以前,若被说成衣冠禽兽那可是值得自豪的事情。明朝中期以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这个成语来了个大反转呢?
这还得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用服装的颜色和配饰等来区别身份的做法,如黄色就被用作皇家的专用色。明朝建立后,封建集权制度得到空前强化,朱元璋还让礼部在百官服装上“与唐制同”。于是,官服的标识作用越来越明显,由此诞生了“补子制度”,即从一品到九品的官服上有不同的绣饰。到后来,形成一定规范: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燕,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武官一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老虎,四品绣豹子,五品绣熊,六七品绣彪,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官服“补子”所选鸟兽,多为中华文化中有吉祥寓意的动物,文官的飞禽系列形象优美,武官的走兽系列气势威猛,以此彰显文武官员的气度和威仪。正因此,当时人们应酬时说“祝你衣冠禽兽”,是预祝对方早日当官,享荣华富贵。这可是美好的期许,谁都喜欢。
到了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宦官当权,许多官员想尽办法搜刮民脂民膏,无恶不作,社会风气很差。在权力的压制下,老百姓看见穿着官服的人就觉得讨厌,但敢怒不敢言,只好借“补子”上的图案进行引申——穿着官服的官员,不为老百姓服务,反而欺压老百姓,真是禽兽不如了!清代以后,“衣冠禽兽”就彻彻底底变成贬义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