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芨种子在3种介质上萌发及生长比较

2021-05-06赵垚曹小勇杨国鹏胡选萍蒋景龙秦公伟

江苏农业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原球茎白芨泥炭

赵垚 曹小勇 杨国鹏 胡选萍 蒋景龙 秦公伟

摘要:以MS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泥炭基质为培养介质,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并拍照比较白芨种子在3种介质上萌发及生长发育的差异。结果表明:(1)种子在固体培养基和泥炭基质上萌发过程相似,顺次形成绿色原球茎-叶片-不定根;在泥炭基质上不定根及假鳞茎发生均迟于固体培养基,但叶片生长较快,当不定根在茎节基部发生时原球茎基本消失;(2)在液体培养基中种子萌发后,原球茎膨大形成类似假鳞茎的储藏性结构;播种15d后统计发现,白芨种子在固体培养基中萌发率为80.67%,液体培养基中为89.33%,泥炭基质中为62.67%。结果表明,3种不同培养基质的发育模式存在差异,白芨原球茎是一种类似胚胎的结构,在后续发育中可以消失,也可以形成储藏性结构;MS液体培养基培养在不转接情况下可得到大量原球茎,MS固体培养基和泥炭基质培养均可得到白芨幼苗,泥炭基质培育过程简单,可大量繁殖。

关键词:白芨;原球茎;泥炭;真根;假鳞茎;MS培养基;泥炭基质

中图分类号:S567.23+9.0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04-0087-06

作者简介:赵垚(1994—),女,陕西汉中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研究。E-mail:752601809@qq.com。

通信作者:曹小勇,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研究。E-mail:caoxyong@163.com

白芨[Bletillastriata(Thunb.)Reichb.f.]为兰科白芨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花大色艳,且有肥厚肉质的可供药用的块茎,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等功效,用于治疗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等症状[1]。白芨不仅药用价值高,观赏价值也高[2],也是我国现代医药工业[3]和化妆品工业的重要原材料[4]。目前白芨种苗繁殖有3种方式:(1)分株繁殖,这是种植户采用的主要繁殖方式,利用无性繁殖方式逐步积累种苗,该方式存在繁殖速度慢、繁殖系数低、耗种量大,还与用药争夺原料等问题,长期无性繁殖引起病原体积累、种质退化[5];(2)植物组织培养,主要以种子在固体培养基上无菌萌发形成幼苗[6],或先利用液体悬浮培养得到大量原球茎,再转移至固体培养基培养,形成幼苗[7-8];(3)种子繁殖,白芨种子非常细小且数量巨大,但成苗时间长,影响因素多,稳定性差,成苗率低[9],因此在自然条件下白芨种子繁殖较少[10]。

目前,袁宁等对白芨种子在固体培养基上的无菌萌发进行了报道,利用白芨种子在固体培养基中的萌发得到白芨试管苗,经炼苗、移栽得到白芨幼苗[6,11-14]。王楷等对白芨种子在液体培养基中的萌发过程也进行了报道,主要利用白芨种子在液体培养基中萌发得到原球茎,再转接至相应的固体培养基中成苗,最后进行炼苗、移栽,形成白芨幼苗,但未对原球茎后续发育进行观察[7-8]。另外白芨种子在泥炭中萌发生长变化的过程未见报道。鉴于此,本研究在建立白芨种子离体培养(包括MS固体、液体培养)的基础上,与泥炭中白芨种子的萌发过程进行比较观察,以了解白芨种子在不同培养基质中发育模式的差异,探讨白芨种子适宜的播种基质,为进一步了解兰科植物种子萌发生物学特性积累资料。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本研究所用白芨蒴果于2018年9月采自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33°37.516′N,106°54.958′E),海拔(972.2±6.2)m的白芨栽培基地,采摘后放入牛皮纸袋,5℃冷藏待用。

1.2种子在3种培养介质中培养及观察

本试验于2019年5月在陕西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培养室进行,选取白芨未开裂蒴果用75%乙醇处理60s,10%NaClO溶液处理20min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本试验采用的基本培养基为MS培养基,加入25g/L蔗糖(固体培养基加7g/L琼脂),pH值5.8~6.0。无菌条件下将约100粒种子分别接入MS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每个处理重复4次,液体培养基进行静置培养;泥炭基質是在20cm×20cm的塑料盆中均匀铺1层厚约1.5cm的丹麦Pindstrup泥炭土(直径0~10mm),将约300粒种子均匀散布在泥炭表面,喷水,用保鲜膜封住塑料盆口。所有处理的培养温度为(25±2)℃,光照度为(2500~3000)lx,光照时间为12h/d。在培养7、15、30、45、60、120、150d时用LeicaM205C体视显微镜观察并拍照记录发育过程。15d统计白芨种子萌发率,取约50粒种子进行测量统计萌发变绿的种子数量,各重复3次;计算公式:萌发率=(萌发种子数/50)×100%;15d后测量不同处理原球茎大小、叶片长度及真根长度,每个处理每次取样30个,重复3次。

1.3数据处理

试验结果用Digimizer进行数据测量,使用SPSS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白芨种子在3种介质上的萌发生长

种子在3种介质上萌发初期的发育过程相近,白芨种子细小呈纺锤形,种胚呈淡黄色,处于原胚阶段,培养3d后种胚转变为淡绿色(图1-A),7d后绝大多数种胚变绿、突破种皮并在原球茎基部出现假根(图1-B);15d时原球茎顶端生长锥逐步发育形成叶原基,平均长度0.4mm,其长度约是原球茎直径的1/2。

2.2白芨种子在3种培养基质中发育过程比较

白芨种子在3种培养基质中的发育过程见图2、表1,白芨种子接种15d,3种培养基质中的种子均已发育成原球茎,并且长出叶原基(图2-A、图2-B、图2-C),液体培养基中原球茎及叶片均明显小于固体培养基和泥炭基质;此时,统计白芨种子萌发率:固体培养基为(80.67±3.06)%,液体培养基为(89.33±6.43)%,泥炭基质为(62.67±5.03)%;接种后30d,原球茎快速增大,叶片增长,其中液体培养基原球茎增幅最大,达到242%,原球茎直径已超过固体培养基和泥炭基质;泥炭基质中叶片生长最快,增幅达496%,显著高于MS培养基(P<0.05);接种后45d,3种介质中原球茎大小相近;叶片生长差异较大,与接种30d相比,叶片在泥炭基质中生长最快,其次是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最慢,仅增长了22%;同时,固体培养基和泥炭基质中白芨均发育出真根(图2-D、图2-F),但在固体培养基中真根长度和数量均大于在泥炭基质中,而液体培养基中没有真根出现(图2-E);接种后60d,MS液体培养基原球茎持续增大(图2-H),而泥炭基质中原球茎逐渐消失(图2-I);液体培养基中叶片比固体培养基和泥炭基质中明显较短(图2-H);真根在固体培养基中生长迅速,与45d相比,增长了1.6倍,生根率达到84.2%(图2-G),泥炭基质中真根生长缓慢,生根率仅21.4%,后期统计发现,80d时泥炭基质中生根率达到81.1%,液体培养基中没有典型真根出现(图2-H)。

2.3白芨种子在3种培养基质中后期生长状态

观察白芨种子培养后期发育过程,种子在液体培养基中叶片生长受限,不定根很少发生,原球茎及叶片持续膨大,形成肉质、半透明状态;一些形成增殖(图3-A),类似分蘖现象;在液体培养基中偶然会出现少数个体,形成叶片及不定根(图3-B),这种情况推测是在培养早期种子贴附在培养容器壁上,改变了个体发育模式造成的。如图3-C、图3-D所示,泥炭基质培养150d时开始出现二级生长点,二级生长点的出现伴随早期叶片的衰老死亡,原球茎上最早形成的叶片最先开始衰老,接着是第2片叶,以此类推,此时假鳞茎出现率超过90%;白芨种子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120d时三角瓶中的固体培养基即将耗完,部分白芨幼苗基部原球茎消失,但多数存在,无假鳞茎出现。

将液体培养呈膨大状原球茎播种到泥炭基质上时,在其顶部形成一个或多个新的子代原球茎(图4-A),伴随子代原球茎生长,原来膨大状母原球茎整体衰老死亡(图4-B)。白芨种子泥炭培养后期,生长良好。

3结论与讨论

MS培养基营养丰富,能够在植物胚、原球茎等培养中取得较好效果[15],液体培养基适用于植物细胞悬浮培养[16-17],泥炭土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可以作为细小种子萌发的基质。利用MS固体培养基培养白芨种子的报道很多,张燕等研究发现,白芨种子萌发时首先种胚吸水膨大,颜色转绿,进而突破种皮形成原球茎,原球茎长出叶片和根,部分原球茎转变为根状茎,最后成苗[11,18]。聂宁等通过细胞组织学观察白芨種子的萌发过程,提出白芨种子的发育过程要经过种胚、原球茎、根状茎和假鳞茎4个阶段[19]。本研究观察了白芨种子在不加激素的培养介质中发育的过程发现,首先白芨种子种胚吸水膨胀,接着种胚转绿并且突破种皮形成原球茎,叶原基形成并逐渐长出叶片,15d时萌发率达80.67%,

未能100%萌发,可能原因是消毒过程中氯化汞对部分种子毒害较大,少数种子未能接触到培养基表面,吸收营养不够。原球茎增长迅速,当45d左右长出2张叶,同时出现真根,60d时生根率达到84.2%;在固体培养基上由于培养基提供额外营养,白芨种子不定根和假鳞茎发生时间早于泥炭基质上的,不定根发生时原球茎尚未完全消失;而在泥炭上叶片生长速度较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快;在泥炭上当幼苗形成第3张叶片、原球茎基本消失时,根在茎节基部发生;原球茎消失,意味着原来储藏其中的营养物质已经全部转移。王楷等利用液体培养得到白芨原球茎,进而转接到不同的固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最后得到白芨幼苗,因液体培养可以大量得到白芨原球茎,所以此方法可以快速得到较多白芨幼苗[7-8]。本研究发现,在液体培养基中白芨种子萌发后叶片生长受阻,不定根未发生,原球茎及叶片持续膨大形成肉质、半透明状态;当播种到泥炭上时,顶部形成新的原球茎,随着其生长,原来的母原球茎衰老,这个现象显示,液体中生长形成的膨大状原球茎整体上转变成为储藏性组织,呈现为假鳞茎状态。结果显示原球茎作为兰科植物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一个中间形态,其留存时间与个体营养状态有关,也与生长环境相关。

原球茎最早由Treub提出,用于描述石松(club-moss)胚萌发形成下侧具毛的块茎状结构,Balfour将此概念用于表示兰科植物种子萌发形成的小的、球形、块茎状的结构[20-21]。原球茎后续发育形成幼苗有2个途径,一是直接形成幼苗,如附生型兰属植物冬凤兰(Cymbidiumdayanum);二是转变形成根状茎,然后由根状茎发育形成幼苗,如建兰(C.ensifolium)、春兰(C.goeringii)、墨兰(C.sinense)、纹瓣兰(C.aloifolium)[22]。相关研究者对于原球茎是属于幼苗还是胚仍然存在不同看法,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幼苗,如Batygina等也有认为是胚的,郭顺星等也认为是[23]。依据笔者所在课题组对白芨种子萌发的观察,固体培养基及泥炭基质上,叶片直接发育,而在液体培养基中叶片发育成储藏性结构,类似胚的子叶功能,因此可以认为,原球茎是一种过渡性结构,原球茎更接近胚的状态。它反映的是植物发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具有更加高的可塑性以应对环境改变。

白芨在生长过程中可以产生大量种子,但种子极微小,结构简单,无胚乳,一般认为不具备自然萌发所需的养分,种子繁殖较困难[24];张建霞等研究发现,白芨种子胚细胞中富含淀粉及大量贮藏物质,这些物质作为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被分解代谢,在种子结构简化,无胚乳的兰科植物种子中,白芨种子是常规条件下容易萌发的类型[25]。李青风对白芨原生地萌发研究发现,白芨种子在室外通过覆土、覆草可与共生菌作用得到白芨幼苗[26]。牛俊峰等选择树皮粉、腐殖质、营养土、鸡粪和草炭土按体积比为15∶20∶8∶1∶5配成的育苗基质,控制空气温度20~35℃、湿度为60%~80%,定期喷洒营养液,白芨种子萌发率可达到69.7%,其所用草炭土就是本研究中的泥炭土[27]。本研究利用泥炭基质进行白芨种子萌发试验,取得良好效果,种子萌发率可达62.67%,略低于牛俊峰等报道的萌发率,但成本更低,过程更加简单。培养30d可形成2张叶,60d叶片平均长度是固体培养基的1.09倍。45d左右真根开始生长,到80d真根率达到80%以上。泥炭中营养物质对比MS培养基较为匮乏,白芨种子萌发变绿后营养来源主要是光合作用,其根的生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和叶片生长相关,在出现第2张叶时真根开始生长。泥炭中白芨幼苗在后期继续培养中,120d出现假鳞茎,150d假鳞茎表面出现新的生长点,此生长点发育为另一假鳞茎。1个老的假鳞茎后期可能长出1~3个新的假鳞茎,在其上重新开始分化出叶片和根。同时营养物质偏向于运输至新的分生组织,造成原有的叶从第1张开始衰老死亡。说明白芨种子在泥炭中直接播种可以得到大量白芨幼苗,且不需要像常规离体培养一样进行转接、炼苗,省时省力,简单可行。

综上所述,白芨种子在MS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可得试管苗,及时炼苗、移栽可形成白芨幼苗,固体培养基表面干燥,种子吸水较为困难,萌发速度稍慢,流水浸泡3d可使种子种胚吸水膨大,缩短萌发时间。在MS液体培养基中种子吸收营养水分速度最快,具胚种子基本全部可以萌发,接种量大,可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原球茎,及时将大量原球茎分装至固体培养基可得试管苗,经炼苗、移栽最终形成大量白芨幼苗,但操作较为繁杂,成本较高。在白芨液体培养成苗技术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液体培养最终形成原球茎抑或试管苗与液体培养基深浅有关,本研究所采用的较深液体培养基静置培养,可得大量原球茎,而不能直接得到白芨试管苗;在泥炭基质中白芨种子亦可萌发,萌发率低于MS培养基,培养过程需控制湿度及温度,较MS培养基培养更为简单,且可直接得到大量白芨幼苗,省去炼苗、移栽过程,因白芨果实中含有大量种子,通过提高接种量可增大白芨种苗的得率,即可以通过此法进行白芨种苗的规模化繁殖。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十八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任华忠,何毓敏,杨丽.白芨化学成分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09,5(2):134-140.

[4]刘光斌,黄忠,黄长干,等.天然植物白芨胶的功能及在化妆品中的应用[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5,28(8):22-24.

[5]管常东,叶静,郑晓君,等.白芨组织快繁育苗技术研究进展[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S1):416-421.

[6]袁宁.白芨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7]王楷,李玥,张云峰,等.白芨种子的高效萌发及其无性繁殖体系的构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4(4):71-78.

[8]张宇思,姚正颖,刘金香,等.基于原球茎液体培养的白芨快速繁殖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59-62,331.

[9]陈晓芳,刘准,陶刚,等.兰科菌根真菌对黄花白芨种子萌发率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4):1393-1397.

[10]黄春球,宋天顺,李明静,等.外界条件对白芨组织培养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6(21):42-43,45.

[11]张燕,黎斌,李思锋.不同培养基上白芨的种子萌发与幼苗形态发生[J].西北植物学报,2009,29(8):1584-1589.

[12]付志惠,张建霞,李洪林,等.白芨种子萌发与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6,24(1):80-82.

[13]HsuCC,LeeYI.SeeddevelopmentofCypripediumdebileRchb.f.inrelationtoasymbioticgermination[J].Hortence:apublicationoftheAmericanSocietyforHorticulturalence,2012,47(10):1495-1498.

[14]李雨晴,杨嘉伟,王康才,等.白芨种子无菌萌发特性[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4):253-255.

[15]AsrandinaSS,TashimbayevaA,MamutovaA,etal.MicropropagationofSteviarebaudianaBertoniinKazakhstan[J].CurrentOpinioninBiotechnology,2013,24(S1):125.

[16]张玉琼,陈娜,周建辉,等.石蒜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碱累积的研究[J].中草药,2013,44(24):3540-3545.

[17]LeePL,ChenJT.PlantregenerationviacalluscultureandsubsequentinvitrofloweringofDendrobiumhuoshanense[J].ActaPhysiologiaePlantarum,2014,36(10):2619-2625.

[18]崔瑞勤,陈科力,徐雷.基于组培快繁技术的白芨种子萌发和幼苗形态观察[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2):238-240.

[19]聂宁,朱艳,田梅,等.白芨种子萌发及原球茎发育过程的细胞组织学观察[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8):1446-1449.

[20]YamTW,ArdittiJ.Micropropagationoforchidsappendixfour:light[M].NewJersey:JohnWiley&Sons,Ltd,2017.

[21]BatyginaBT,Embryologyoffloweringplants:terminologyandconcepts[J].NewHampshire:SciencePublishers,2009,5(4):244-248.

[22]ChungMY,ChungMG.PollinationbiologyandbreedingsystemsintheterrestrialorchidBletillastriata[J].PlantSystematicsandEvolution,2005,252(1/2):1-9.

[23]郭顺星,徐锦堂.白芨種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与紫萁小茹等4种真菌的关系[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2,14(1):51-54.

[24]李伟平,何良艳,丁志山.白芨的应用及资源现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1):158-160.

[25]张建霞,付志惠,李洪林,等.白芨胚发育与种子萌发的关系[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5(4):34-37.

[26]李青风.白芨原生地萌发特性及组培苗炼苗技术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7]牛俊峰,王喆之.白芨种子直播繁育新方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4(4):83-86.

猜你喜欢

原球茎白芨泥炭
铁皮石斛原球茎富硒悬浮培养条件优化
杜鹃兰类原球茎快速增殖研究
污泥炭的制备及其在典型行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El regreso triunfal del alforfón
超微粉碎泥炭发酵产生物甲烷的研究
天然有机物对铁皮石斛原球茎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
泥炭产业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白芨活性成分的抗氧化和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对白芨增殖扩繁的影响
主流媒体聚焦泥炭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