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录取通知书”写真
2021-05-06彭薇
彭薇
一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朝孟郊《登科后》生动描绘了中国古代中榜学子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状态。金榜题名是中国古代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官府通常除张榜公布外,也会制作精美的“录取通知书”。
中国古代“录取通知书”,质地有绫绸、木、纸等,科举考试等级越高,所用材料越考究。写好后还要加盖“录取专用章”,称为“过朱”。
二
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朝,当时题名的金榜也称为春榜或龙虎榜,只是用来公布科举考试成绩,并不给中榜学子和其家人发送“錄取通知书”。
唐朝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流行一种“泥金帖子”。五代时期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至(唐)文宗朝,遂寖削此仪也。”宋朝杨万里也有诗云“淡墨榜头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须封。”
“泥金帖子”只是中榜学子书写给家人的报喜通知,附在中榜学子的家书中寄出,并不是通过官府渠道递送的。因此,学者们普遍认为,“泥金帖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录取通知书”,或仅是“录取通知书”的原始形式。
泥金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的高档装涂工艺,人们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一种金色涂料,用来装饰笺纸或调和在油漆中涂饰器物,中榜学子用泥金书写给家人的报喜通知,可见中榜学子的重视程度。
三
宋朝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国初,循唐制,进士登第者,主文以黄花笺,长五寸许,阔半之,书其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帖,又书姓名於帖面,而谓之榜帖。”
这段话的意思是:进士登科,朝廷用精美的黄纸制作录取通知书,长五寸,宽两寸半,上填中榜学子姓名,下有主考官签名。填好以后,用一个稍大的纸袋装起来,纸袋上面也填写中榜学子的姓名。这样的“录取通知书”,在宋朝叫作“榜帖”,俗称“金花帖子”。
根据史料记载,“金花帖子”用泼洒金粉的顶级纸张黄花笺制成,这在中国古代是极其珍贵的,这也凸显了学子金榜题名的隆重和喜庆。学者们普遍认为,宋朝的“金花帖子”是中国古代正式版的官府“录取通知书”。
宋朝地方科举考试的“录取通知书”叫作“金花榜子”,这是乡试“录取通知书”。乡试在州府进行,通过了才有资格参加会试、殿试。“金花榜子”写在一种木板上,但非普通木板,而是经过精细加工的。
四
明朝的“录取通知书”被称为捷报或报帖,民间则称为喜报。殿试、会试或乡试揭榜后,朝廷、州府或郡县都会发送捷报。人们所熟知的清朝吴敬梓《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官府发送的就是捷报。
明朝王世贞《觚不觚录》:“诸生中乡荐,与举子中会试者,郡县则必送捷报,以红绫为旗,金书立竿以扬之。”
明清时期的“录取通知书”则规格、尺寸更大,清朝还首次出现了刻板印刷的“录取通知书”。
五
中国古代“录取通知书”一般为隶书字体,正中央写着哪一年乡试、会试或殿试第几名。
南宋洪迈《容斋续笔·科举恩数》记载北宋咸平元年孙仅“录取通知书”,据说这是唐宋时期“金花帖子”的通行写法:“先列主司四人衔,曰:翰林学士给事中杨,兵部郎中知制浩李,右司谏直史馆梁,秘书丞直史馆朱,皆押字。次书四人甲子,年若干,某月某日生,祖讳某,父讳某,私忌某日。然后书状元孙仅,其所记与今正同。”
由此可见,“金花帖子”除捷报中榜学子考取的功名外,还特别突出地记载主考官,除了主考官的头衔,还有主考官的详细资料,而且主考官都要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
与唐宋时期相比,明清时期的“录取通知书”就比较简单了,直接写上中榜学子的姓名、名次等。清朝吴敬梓《儒林外史》记载,范进的“录取通知书”是这样写的:“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六
除了发送“录取通知书”外,还有专门的报榜人送达,并根据科举考试等级,安排一场相应的仪式。
根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送达“录取通知书”比较隆重,官府会安排报榜人将“录取通知书”直接送达中榜学子家中。报榜人也称为报录人,民间直呼为报子。报榜人一般不少于三人,骑着高头大马,高举旌旗,带着唢呐班子,鸣炮奏乐,吹吹打打,十分热闹。
清朝吴敬梓《儒林外史》描写了一段报榜的情景:“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三匹马闯了来;那三个人下了马,把马拴在茅草棚上,一片声叫道:‘快请范老爷出来,恭喜高中了!”
在中国古代报榜是一份好差事,报榜人会得到一些喜钱或赏钱。就是平民百姓家,也能摆上一桌饭菜,赏给报榜人一些酒喝。报榜人通常是俸禄低微或没有俸禄的衙役,报榜讨赏,无孔不入,人称喜虫儿。
七
中国古代读书人靠科举考试出人头地,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录取通知书”对中榜学子来说,是任何金银财宝也不换的至高荣誉。
中榜学子和其家人收到“录取通知书”,一般会升挂、张贴在厅堂中最显眼的位置,以便让来访客人进门便能看到,以此来光耀门庭和激励后人。一些大户人家还会将“录取通知书”置于本族祠堂供奉,以感恩祖宗的福佑和祈祷后人再次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