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货币的实践与启示
2021-05-06王佃凯李安琪
王佃凯 李安琪
全球私人数字货币的发展与特点
最早的数字货币是私人发行的数字货币,私人数字货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区块链系统内产生并使用的加密数字货币。目前公认的加密数字货币起源是2008年出现的比特币,后来又出现了莱特币、以太坊、币安币等。由于具有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的特点,加密数字货币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全球私人货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私人货币市场上大约有超过5600种数字货币,其中市值最高、交易最活跃的比特币,每1枚的价格一度达到5.8万美元,总市值超过了1万亿美元。不仅个人投资者热衷于比特币的投资,而且一些机构和公司也纷纷加入到比特币的投资行列。特斯拉公司在2021年2月宣布已投资15亿美元购买比特币,美图公司也宣布购买比特币和以太币,并将以太币作为货币价值储备。由于创造加密数字货币需要消耗大量电力和时间,而且合理的奖励机制能确保加密数字货币的供应量保持平稳,因此尽管加密数字货币没有国家信用背书和资产保障,但是投资者仍然认为它有价值并有升值空间。该种货币的价值来自于投资者的价值共识:认为加密数字货币可以实现跨时间的商品交换。第二类私人数字货币是稳定币,即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而产生的,并锚定法定货币或者其他价值稳定的资产的加密数字货币。从本质上来说,稳定币是一种具有“锚定”属性的加密货币,通过锚定一种链外资产来保持其币值的稳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Facebook开发的加密货币“Diem”。Diem通过完全准备金制约束发行数量,同时又挂钩美元资产,保证了币值的稳定。这样既具有加密数字货币的开放和匿名等特点,又通过与法定货币挂钩提升了自身币值的稳定性。
加密数字货币由于设计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内在价值。加密数字货币的内在价值依赖于价值共识,即挖矿的成本和效率以及交易的需求。如果价值共识发生变化,加密数字货币的价值就会剧烈波动。虽然稳定币可以通过锚定某一法定货币资产来保证币值稳定,但是却容易出现监管难题。由于供应量有限,私人数字货币无法满足大容量、高频并行的货币交易需求,加之去中心化的货币发行方式,使得央行丧失了调控货币供应量的能力,容易影响金融稳定。因此,对于私人数字货币的发展,各国政府的态度都是比较谨慎的。面对私人数字货币带来的安全问题,各国监管当局纷纷引入了新型监管理念,通过完善监管规则和细化监管要求,来应对私人数字货币对监管的挑战。
全球央行数字货币的实践和特点全球央行数字货币的实践
面对私人数字货币带来的压力,同时也为了降低发币成本和提高支付、清算、结算的效率,研究并实施央行数字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CBDC)的发行成为很多国家的选择,一些国家中央银行已经开始试点发行央行数字货币。2019年,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对全球66个经济体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国家正在积极研究央行数字货币问题,有10%左右的央行考虑在短期内发行数字货币,这些经济体大约覆盖了75%的全球人口和90%的全球经济产出。从全球的最新进展来看,大多数国家的态度都已经从最初的观望转变为逐步接受,并开始进行研究和试点。通过比较各国进展情况可以看出,新兴市场经济体对于央行数字货币的态度比较积极,目前,巴哈马、乌拉圭、厄瓜多尔、委内瑞拉等国已发行CBDC,中国等不少新兴市场国家则在积极开展央行数字货币的应用测试。而发达经济体对从传统货币向数字货币的过渡似乎持谨慎态度(见表1)。
央行数字货币的特点
与私人数字货币相比,央行数字货币具有一些不同特点和优势:一是具有更高的公众接受度。央行数字货币由央行统一发行,既是国家主权法定货币,又采取100%的准备金,能够有效避免数字货币的过度发行和保持币值的稳定,因此具有更高的公众接受度。个人和机构将央行数字货币作为支付和存储手段,有益于降低整体风险和提升金融稳定性。二是底层技术的设计有利于适应交易需求。目前大多数央行数字货币都采用分布式账本技术(DLT)作为底层技术,能够比较好地适应高频并发式的交易需求。同时能促进央行数字货币交易中介的扁平化,减少价值交换中第三方中介机构的手续费和摩擦成本,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三是有利于货币政策传导和金融监管。央行数字货币可以采用智能合约的形式,对信贷主体和场景进行控制,保证信贷政策的有效性。央行数字貨币的交易都可以通过分布式记账技术留下记录,监管部门可以据此进行各类监管调控指标分析,能有效降低经济犯罪的可能性。
全球数字货币发展的前景和启示全球数字货币发展的前景
随着全球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字货币将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主流货币。由于私人数字货币的内在价值不稳定,或者存在明显的监管障碍,私人数字货币无法成为未来数字货币的主体。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全球数字货币发展的重心已经由私人数字货币逐渐向央行数字货币转换,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有更多国家开始发行央行数字货币。
从当前全球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情况来看,成功推出央行数字货币需要具备一定条件:一是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需要以强大的区块链技术为基础。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和操作需求需要开发新技术,新技术要保证系统的完备性和运行的稳健性,以及保证央行数字货币具有在不利条件下能够恢复或适应的能力。二是央行数字货币的推行还需要考虑其他基础条件,如个人和企业对于这种新的支付工具的接受程度,支持央行数字货币供应和使用的硬件基础设施、相应的法律和监管标准是否健全等。同时,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也会引发一些风险,比如可能导致潜在的银行脱媒风险。如果人们决定大量持有央行数字货币,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存款可能会被提取,大规模的现金数字化和去中介化可能使银行脱媒。在缺乏商业银行参与的情况下,金融风险聚集与扩散的不确定性也会增加。此外,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可能会引发货币主权的弱化。目前,一些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且运用于跨境支付。由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基础仍然是各国国家信用,因此随着数字货币的大量使用,可能会强化美元等强势货币的国际使用,甚至会使许多其他货币被“数字化美元”取代,从而影响到有关国家的货币主权。因此,尽管央行数字货币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但是数字货币并不会马上取代传统货币作为法定货币的地位。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央行数字货币会与现金和其他类型的传统货币并存。
对我国的启示
由于国内移动支付和电子支付的快速发展,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和推进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的央行数字货币(DC/EP)已经先后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北京及未来的冬奥会场景完成了内部封闭测试,而且我国还加入了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探索数字货币跨境支付,相信我国的央行数字货币工程仍将会继续向前推进。为此,我们要尽快建立央行数字货币相关法律法规。在发行、流通、存储等形式上,数字货币与实物货币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不适用于数字货币,需要根据央行数字货币的特点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我们要加强数字货币技术创新与研究;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和个人进行数字技术研发和应用,同时应加强跨国、跨区域的技术合作,推动数字货币底层技术研发;深化大数据等其他数字技术与数字货币的融合,增强数字技术对于央行数字货币的支撑能力。此外,我们要丰富央行数字货币应用场景。作为新型货币,央行数字货币能否被接受最终仍取决于市场需求。因此,在央行数字货币推广过程中要重视市场规律和市场需求,注重数字技术和现代支付的发展方向,做好央行数字货币在各种场景应用下的支持。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