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 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建议
2021-05-06肖华鑫
肖华鑫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强调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目前,福建省有青少年事务社工机构160多家,青少年事务社工7091人。福建省先后出台20余项政策措施文件,开展针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社会工作项目,个案服务2000多个,建档4000多人,服务10万多人次,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平安福建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福建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缺阵地。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以社区青少年为服务主体,社工机构多为公益性组织,工作场地一般由主管单位协调争取,多为临时性、租用性场地,變动性大,严重制约了社工机构在社区治理中作用的发挥。
缺经费。社工机构属于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工作经费有限,主要用于开展社工服务、公益活动和社工工资等,经费短缺现象比较普遍。大部分社工机构没有直接的财政拨款,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购买服务,但目前还比较局限于民政、共青团、检察院等系统的购买,其他部门购买服务较少,社工机构存在较大的生存困境。
缺有效运行机制。福建省还未建立推动青少年事务社工成长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大部分社工机构各自为政,与社区、服务对象的对接不够通畅,需要依托相关部门牵头进行业务指导和提供保障。
缺职业成长性。福建省还未形成对社工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比较系统的扶持和激励制度,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发展空间、成长路径受限,普遍缺乏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成就感。为此,建议——
“网格化”加强阵地建设。建议以共青团为主导,以社区青少年为服务主体,以打造党代表或人大代表青少年事务社区工作室为工作载体,统筹整合社区、片区闲置空间,网格化整合社区、片区范围内的各类资源,打造“代表工作室+团干(队干)+社工+社会组织+志愿者”社区网格化治理模式,发挥社工专业优势,结合实际设计载体,主动融入和有效服务社区现代化治理。
“多元化”保障工作经费。以“三个一点”筹募工作经费,健全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资金投入机制,建议由省财政厅从社会治理专项经费里划拨一点,作为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经费并逐年增加;引导社工机构自筹一点,以公益募捐、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争取一些;动员社区从相关经费中分一点,共同投入社区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机制化”整合社会资源。建议依托省、市、县三级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由团省委牵头,以“党建+”为统领,打造“党建+团建+队建”为主要内容的“邻里党建”新模式,加强各类资源整合,重点开展“四点半学校”、心理咨询、志愿服务等工作,实现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有效联动对接。
“系统化”提升职业成长性。完善青少年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岗位设置、业务指导、财力保障等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建议由省财政厅参照福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或“三支一扶”计划政策,划拨专项经费用以开展青少年社工专项工作。建议由省民政厅牵头,推动将青少年事务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福建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示范化”开展试点工作。建议由团省委协同福州市委和厦门市委率先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市、县)开展如上试点工作,并适时召开现场推进会,总结青少年事务社工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经验,并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