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健康管理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与临床价值评估
2021-05-06罗剑
罗剑
长沙市第四医院心血管内科三病区,湖南长沙 410006
心力衰竭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功能下降的情况[1],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活动受限、体液潴留等症状,还可并发肾功能损害、肺淤血等情况,严重者失去生命[2-4]。临床中治疗该疾病以解决呼吸困难、缺氧等威胁生命的症状,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维护重要脏器功能为主要治疗目标,方法有氧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5-8]。在治疗的同时展开科学的管理方式能够有效规避风险因素,巩固治疗效果,挽救患者生命[9]。基础方式管理虽通过管理医务人员专业水平、管理诊治流程、管理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管理,起到管理效果,但仍有一定局限性[10]。强化健康管理是一种效果较好的管理方式,已经获得一定的认可度。基于此,该研究选取2020年8 月—2021 年8 月该院心内科工作医务人员42 名,对强化健康管理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与临床价值进行评估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心内科工作的医务人员42 名。用随机抽样分组法分为参比组(n=21)和研究组(n=21)。参比组中男10 名,女11 名;年龄23~49 岁,平均(36.03±1.26)岁;学历信息:本科学历18 名,研究生学历3 名。研究组中男9 名,女12 名;年龄23~49 岁,平均(35.94±1.28)岁;学历信息:本科学历17 名,研究生学历4 名。两组医务人员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选取同一时间段内该院心内科接收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100 例进行研究,分别由两组医务人员进行管理服务,参比组负责的50 例患者中男22 例,女28 例;年龄39~81 岁,平均(60.13±1.27)岁。研究组负责的50 例患者中男21 例,女29 例;年龄40~80 岁,平均(59.97±1.3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比组医务人员应用基础方式管理,主要包括管理医务人员专业水平、管理诊治流程、管理注意事项等内容。
研究组医务人员应用强化健康管理。①组建强化健康管理小组。由该院心内科专业水平较高、工作经验丰富、言语沟通能力的医务人员组成,均需要学习急性心力衰竭相关知识,展开管理技巧培训,经过相关考核合格后方可为患者进行管理服务,保障管理效果。②完善心内科管理规章制度。组员需要对以往急性心力衰竭管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具体影响因素,制订相关防护策略,并将其编入现有规章制度内,为日后管理工作作参考。③展开强化健康管理服务。对诊治环境进行管理:组员需要每日清洁心内科诊治环境,使用消毒液擦拭桌面台面,利用消毒液清洗地面,减少室内细菌数量,降低感染发生风险;每日开窗通风,促进室内空气流通,保障室内空气清新,利于患者就诊时心态平和;维持室内温度、湿度、亮度适宜,提高诊治舒适性,提高患者满意度。对治疗内容进行管理:对缺氧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氧疗支持,恢复体内氧饱和度,改善呼吸衰竭情况;对患者应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地高辛、正性肌力药物等,缓解患者心衰症状,注意用药时核对好药物和患者信息,避免使用过期药物,检查无误后遵医用药,输液药物合理控制输液速度,挽救患者生命。④定期评价管理效果。组员需要每隔1 个月进行管理效果评价,及时发现管理不足之处,制订改进方案,不断增强管理效果。
1.3 观察指标
①急性心力衰竭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包括急性心力衰竭疾病知识了解程度、急性心力衰竭治疗知识了解程度等,评估工具为该次研究自拟评分标准,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管理后急性心力衰竭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越高。
②工作能力:包括言语沟通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诊治服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等,评估工具为该次研究自拟评分标准,分值0~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管理后工作能力越强。
③管理满意度:主要是对医务人员负责患者进行评价,评价工具为该次研究自拟调查问卷,分值90~100 分表示对管理很满意,分值70~89 分表示对管理较满意,分值0~69 分表示对管理不满意,管理满意度=(很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医务人员急性心力衰竭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对比
研究组医务人员管理后的急性心力衰竭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好于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医务人员急性心力衰竭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对比[(±s),分]
表1 两组医务人员急性心力衰竭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对比[(±s),分]
2.2 两组医务人员工作能力对比
研究组医务人员管理后的工作能力强于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医务人员工作能力对比[(±s),分]
表2 两组医务人员工作能力对比[(±s),分]
2.3 两组患者管理满意度对比
管理后研究组医务人员负责患者的管理满意度高于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管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心力衰竭属于心内科诊治范畴,具有患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11-12]。心内科管理服务质量的好坏与患者病情恢复息息相关[13]。不同的管理方式有不同的管理效果。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基础方式管理已经不足以满足患者诊治服务需求,需要寻找新的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服务质量[14-15]。强化健康管理是一种理想的管理方式,通过组建强化健康管理小组,学习急性心力衰竭相关知识,展开管理技巧培训,提升组员专业素养,保障管理质量。通过分析以往急性心力衰竭管理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具体影响因素,制订相关防护策略,为日后管理工作作参考。通过展开强化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对诊治环境进行管理、对治疗内容进行管理等内容,有效保障治疗效果,挽救患者生命。通过定期评价管理效果,及时查缺补漏,不断增强管理效果[16-20]。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医务人员管理后的急性心力衰竭疾病知识了解程度(96.84±3.11)分、急性心力衰竭治疗知识了解程度(96.86±3.13)分均好于参比组(P<0.05),说明应用强化健康管理能够丰富医务人员急性心力衰竭疾病知识,提高医务人员治疗认知,为日后诊治服务做好准备工作。研究组医务人员管理后的言语沟通能力(96.47±3.18)分、随机应变能力(96.44±3.16)分、诊治服务能力(96.51±3.22)分、风险防控能力(96.53±3.24)分强于参比组(P<0.05),说明应用强化健康管理能够增强医务人员言语沟通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更好地为患者进行服务,有利于构建良好医患关系,同时,还可锻炼医务人员诊治服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保障诊治效果,规避风险因素,提高管理安全性。研究组医务人员负责患者管理后的管理满意度为100.00%高于参比组的86.00%(P<0.05),说明应用强化健康管理能够提升管理服务质量,且已经获得患者的广泛认可。
综上所述,对心内科工作的医务人员应用强化健康管理的效果较好,能够提升医务人员认知水平,锻炼医务人员工作能力,提高管理服务质量,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