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愈性环境理论的城市冥想空间探讨——以西安环城公园古城墙遗址为例
2021-05-06李之吉李亚娟
李之吉,李亚娟
吉林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长春 130118
当今社会,人们早已不局限于对物质追求的层面,精神追求已成为主要的生活目标.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增大,导致多数人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每年抑郁症患者人数不断增加.为减少因心理疾病而引起的社会矛盾,精神治疗法需要在心理学医疗方面进行推广.事实上,冥想的确可以给人们带来益处,如同一个心智训练“健身房”,可以增进情绪平衡,发展同情能力,调节心理压力,而且“不需要有佛教徒或唯心论者的世界观,我们所有人都能从冥想中获益.”[1]而日常生活中,常规建筑空间都比较单调,仅仅作为简单遮风挡雨的物理空间,很少考虑到满足人们精神心理的需求,所以为了更好地营造和谐友好的社会,关注人们内在的精神心理需求,从建筑学角度,设计出有温度、有记忆的冥想空间刻不容缓.
1 相关概念
1.1 冥想
“冥想”一词来源于古印度宗教梵语,被译为禅或禅那.而冥想的现代定义是由英文 “meaditation”翻译而来,它与古人所说的“禅修”本质上是一致的.上世纪60年代,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后产生的冥想精神活动开始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从根本上讲,冥想有两层含义,一是深度的思索,以苦思冥想的形式呈现在公众的视线中;二是现代语义的定义,即禅定的修心行为.如瑜伽的前期入定需要一定的冥想.在此过程中,冥想者的心、意、灵三者合而为一,并定于原始初衷,使自身精神得到超脱,最终达到治愈心灵的目的.简而言之,冥想就是深度的平静使外部刺激减至最小的过程,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忘我状态.
1.2 冥想空间
早期的冥想空间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个山洞、一片草原或一块光秃秃的石头.在早期的宗教建筑中,“Scared space神圣空间”代表着可以用来慰藉人们心灵的空间.然而随着宗教世俗化的发展,笼罩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宗教神圣化的现象落下帷幕.此时,“Meaditation space冥想空间”开始替代了以往的神圣空间.但现代意义上的冥想空间概念却与以往不同,它不仅包括早期宗教中的精神空间,还包括现在与宗教无关的灵性实践空间.总之,冥想空间是冥想这一修行活动的物质载体,是给人带来心灵启迪和慰藉的空间环境,是由虚拟冥想空间和实体冥想空间组成的有机整体.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实体物质空间.
1.3 城市冥想空间
城市生活丰富多样,生活形态错综复杂,或许是生活压力太大,又或许为了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从冥想中吸取力量成为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修心方式.但城市环境不像自然环境那样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自然环境与生俱来就具有很好的复愈功能,的确是比较理想的冥想场所.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大片森林、湖泊和草原,只有去郊野中才可以看到,城市拥有更多的是一些碎片式的缝隙空间,人们在这些狭小的缝隙空间中生存,需要在仅有的土地上建立精神庇护所,更需要冥想来驱除内心的阴霾,最终“冥想作为无形的意识形态载体,城市冥想空间作为有形的物质载体,它们共同传承着城市文化.”[2]
2 有关复愈性环境理论研究状况
2.1 复愈性环境
“复愈”即一个人的健康与身体力量可以再次恢复,具有心理治愈的效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Ulrich Kaplan R与Kaplan S等人围绕复愈性环境展开了理论与实证的研究,并提出了注意恢复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ART)与减压理论 (Stress Reduction Theory).”[3]本文重点研究的是注意力恢复理论.
2.2 注意力恢复理论
在上世纪80年代,Kaplan 夫妇提出了注意力恢复理论(Attention Restoaration Theory,ART),强调环境对个体心理认知层面的影响.“ART理论指出复愈性环境拥有4个特性要素,可以用来衡量环境是否拥有复愈能力.”[3]城市冥想空间设计也具有复愈的功能,同时也要具备上述4个特性.
(1) 距离感. 对于城市冥想空间而言,其距离感就是使个体远离日常的生活环境,或者通过心理调节避免使用定向注意消耗心神,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个体注意力恢复成为可能.
(2) 丰富性. “丰富的空间环境可以增加人们探索的乐趣,多层次的内容和结构可以占据人们视野和思维,只有个体全身心地投入才能为恢复定向注意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3]城市冥想空间并不需要在物理规模上庞大和丰富多样,比如日本枯山水的冥想空间,贵在意境和精神上的丰富传达.
(3) 吸引力. 吸引力分为硬性吸引力和软性吸引力,前者是通过动态吸引强烈占据人们的全部注意力致使无法顾及其他;后者则是通过静态被动式的吸引来激发个体自发注意,进而达到复愈的效果.城市冥想空间的吸引力则是属于无需刻意努力便引起人们注意的一种.
(4) 兼容性. “人们的意识和追求复杂多样,每一种空间所提供的信息有限,复愈也不是绝对性的.”[3]所以,城市冥想空间设计只能尽可能多角度切入、多角度出发,为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可能性.
2.3 基于复愈性环境理论下的城市冥想空间设计特征分析
城市冥想空间除了具有上述恢复注意力的几个特性之外,从空间表达上还应具有以下3个特征:
(1) 简洁性. 城市冥想空间作为精神空间的一种,其空间形式特点依然受到很多宗教建筑中神圣空间的影响.从罗马万神庙的圆形穹顶到光之教堂的十字光空间,再到日本枯山水和茶室,其精神空间都具有简单几何体的简洁纯粹性.迈克尔8弗里曼在他的《冥想空间》一书中也曾说:“简化的空间设计暗示着一种虚无的状态,它有助于人们放空大脑进而更容易进入冥想状态.冥想空间的一个主要功能便是封锁来自外部世界的感官输入驱除日常生活的芜杂琐屑,简洁是达到这一目的的直接方法.”[4]
(2) 静谧性. 冥想作为一种内在的修心行为,它是一个感微的过程.冥想者用心去感知身体每个部位的细微变化,如呼吸长短、轻重或者心跳的频率等,通过对自我的认知唤醒身体各个部位,从中吸取力量.这一过程是静谧的,城市冥想空间应具有一定的静谧性,当冥想者进入空间时,可通过色彩配置、材质肌理的选取和光线明暗的控制,共同营造一片祥和安静的氛围.
(3) 叙事性. 它是建立场所精神最直接的方法,好的故事更容易使人记忆和认同.例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潇湘馆便是烘托人物性情的最佳空间叙事表达.所以,为了增强冥想空间的场所精神,叙事性的空间表达更容易增强冥想者对城市冥想空间的认知,使其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归属感.
2.4 有关城市冥想空间设计策略总结
(1) 从冥想者心灵活动实践的角度出发,建筑师在场地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冥想空间与日常嘈杂喧嚣的环境进行隔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越接近自然环境的场地越好,毕竟自然才是最好的“治愈大师”.如不然则需要用一定的设计手段如设计庭院、石墙、水池等进行空间隔离,营造静谧的环境氛围.
(2) 从冥想空间形式出发,虽然简洁的几何形式更容易给人们留下图形印象,但丰富的空间结构层次更能增加自我体验的乐趣,这并不意味冥想空间的空洞和繁杂,我们最终是要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外部结构简洁,内部空间丰富.
(3) 从冥想空间设计目的出发,基于复愈性环境的冥想空间具有一定的复愈性,目的使人发掘自我心灵深层力量.所以,要尽可能选择富有良好肌理触感的天然材料,一方面可以降低人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更有助于营造自然、无压的环境氛围.
3 设计实践
3.1 场地选址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以“天然博物馆”著称.西安城墙建造于明代初年,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呈长方形,墙高12 m,总周长13.74 km.站在这个历史和时空交织点的城墙上,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引发对历史、文明和人生的深刻思考.所以,本设计拟在城南古城墙某一段附近建设一个临时性建筑——冥想空间,以容纳人们做短暂停留并驻足思考,以期达成与古城、人生和心灵的对话.图1为场地地形图该地段南北长60 m,东西向50 m,横跨护城河、环城公园、古城墙3个部分,且场地中间有两颗古树需要保留.地形图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招收推免研究生复试试题.
(a) 场地平面图
(b) 场地剖面图
3.2 概念分析
在城市中存在两种流浪:一种是精神流浪,如那些由于生活压力过大或缺乏精神信仰而导致精神崩溃、抑郁的城市居民;另一种流浪是躯体流浪,主要指那些城市流浪动物——由于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可供城市小动物栖息的地方越来越少.虽然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但仍然需要考虑其他物种的丰富性.所以本文以“归去来兮”作为设计的概念主题,一方面意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种无压、温暖、复愈的冥想空间环境(茶室、书吧都作为辅助空间);另一方面是对城市流浪动物如飞鸟、猫、狗提供栖息的场所——通过装配式洞穴空间单元与城市建筑进行镶嵌连接.最终,人与动物同归一处,形成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的唯美画面.由于本文主要侧重于对冥想空间的设计研究,故有关城市小动物的躯体流浪庇护空间在此简单带过.因此,面对当下人们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和情绪压力,自我内在心灵精神的回归是释压的最好方式,冥想修心活动是很好的选择.首先是关于行走的动态冥想,为了在有限的城市尺度空间中增加冥想空间的距离感,冥想路径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一方面围合成一个内向的冥想水院,使其冥想者远离日常嘈杂环境,另一方面不同高差的台阶串联起一处处立体景观,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特别是站在城墙之上,更能引发对历史和人生思考.“归去来”便是在这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路径之后对人生起伏的感慨,这一切正好为进入冥想中庭做好情绪铺垫.冥想中庭,分别以水、光、声作为冥想主题,从人们的空间体验角度出发,通过触觉、视觉、听觉这些感官的方式来增加冥想者与冥想空间的互动性.其中有水庭意为水的洗礼,可拂去冥想者身体心灵表面的浮尘.光庭意为希望,用光明照拂人的心灵给人以希望.风庭意为空无,万物随风而去,自然归去来兮.最后还可以在书吧中读一段自己喜欢的文字,实现心灵的自我治愈.
3.3 方案设计
(1) 空间设计. 本设计方案主要功能空间为城市冥想空间,包括有外围行走的冥想路径和冥想中庭.其中冥想中庭又包括水庭、光庭、风庭、小庭这4个序列部分.其附属功能空间有门厅、茶室、休息厅、书吧、卫生间,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a) 平面图
(b) 总平面图
(2) 叙事路线. 首先是迂回转折路径的探索,然后进入水庭洗礼,掸去浮尘.进入光庭静坐冥想,唤醒内在力量.最后进入风庭,感受风的方向,一切皆为虚无,放空自我,进而达到心灵的宁静.
(3) 设计要点. 动态的冥想——行走的冥想路径,包括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段冥想路径,其中位于城墙上方的悬索桥与城墙表面脱离,实现对历史文物的最小影响,效果如图3所示.
(a) 自下而上
(b) 自上而下
(4) 水庭——以水作为冥想主题. 水庭内部设计有黄色的光筒和红色的呐喊筒,其中呐喊筒的水流是由数千个小喷头组成.当冥想者靠近水帘时,传感器自动拉开帘幕,使冥想者可以进入呐喊筒之中,诉说自己的秘密,效果图如图4(a)所示.
(5) 光庭——以光作为冥想主题. 混凝土格栅板的排列,控制着光线的明暗,倾斜的顶棚使自然光从顶上方斜向洒入室内,冥想者入座禅定可进入静态冥想,效果图如图4(b)所示.
(a) 水庭
(b) 光庭
(6) 风庭——冥想风庭悬浮于水面之上,开敞式虚空间可以让冥想者感受到水面各个方向的风,沉浸在自然之中,回归到天真与质朴,一切皆为伊始.
(7) 小庭——小庭分散布置在冥想中庭的内部水院中,小尺度冥想场所仅可供单人使用,使公共空间同时具有一定的个人私密性. 冥想中庭小透视效果如图5所示,总体效果图如图6,图7所示.
(a) 风庭
(b) 小庭
(b) 鸟瞰图
(a) 平面剖透视
(b) 人视图——倦鸟飞与还
4 结论
冥想是一种修心的精神活动,对于冥想初学者来说,仍需要特定的冥想环境引导其进入最佳状态.本文从建筑学的角度对城市冥想空间进行研究,通过对复愈性环境注意力恢复理论的初步研究,得出复愈性的城市冥想空间需要有以下特点:① 简洁性—简洁的形式;② 静谧性—静谧的环境;③ 叙事性—叙事的路径.所以,复愈性的城市冥想空间,可以使冥想者暂时抽离日常的繁琐与压力,通过冥想的形式,增强心灵的感知能力;另外,洞穴式的空间庇护,使人类回归本质,可以增加人们内心的安全感.本文以“归去来兮”冥想概念作为最后的方案设计实践,从人的空间体验出发,增加人们对城市冥想空间的认同感与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