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木香叶功能研究进展及品质影响因素分析
2021-05-06王曦刘斌应剑王黎明康乐侯粲肖杰牛兴和牛丽颖
王曦 刘斌 应剑 王黎明 康乐 侯粲肖杰 牛兴和 牛丽颖
(1 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102209;2 营养健康与食品安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老年营养食品研究北京市工程实验室 北京102209;3 海南林鹏农林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海南海口570100)
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别名土沉香、青桂香等,为瑞香科沉香属植物,分布于中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一带[1],其老茎受伤后树脂沉积,形成沉香。沉香是名贵中药材,《神农本草经疏》记载其具有“治冷气、逆气、气郁、气结”的功效[2]。《中国药典》记录,沉香可以“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用于胸腹胀闷疼痛,胃寒呕吐呃逆,肾虛气逆喘急”[3]。目前,沉香被广泛用于治疗风湿病、关节炎、哮喘、痛风等疾病[4];也被当作消化剂、镇静剂和止吐剂使用[5]。
目前,野生白木香资源日益减少,天然沉香更为稀少。1999 年,白木香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000 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受威胁植物红色名录》(IUCN)[6]。为保护野生白木香资源,并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人工栽培白木香得到大力发展。Liu等[7]利用通体结香技术实现人工结香工艺,可以较为快速地使普通白木香沉积树脂,为制备和利用沉香及其制品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白木香叶的食用及药用价值也逐渐被挖掘。由于白木香茶具有调节糖脂代谢、促进肠道蠕动、抗氧化等潜在功效,且气味芬芳,在广东、海南等白木香主产地,技术人员借鉴制茶工艺将白木香叶制备成茶饮品。近年来,也有学者将白木香叶与沙棘、青钱柳叶等原料复配,制作出一种可供长期饮用的健脾养胃茶[8]。
但是,白木香叶的资源开发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由于不同类型的白木香叶定义和分类不明确,制茶工艺过于简略,对影响成分和功效的因素认识不足,导致品质标准不完善,限制了白木香资源的利用。为此,本文从白木香叶的分类和植物形态学、成分与功效、食品应用等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综述,特别是分析影响白木香叶品质成分和功能的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发白木香资源提供参考。尽管从生物学角度来讲,白木香与沉香为同一物种,但目前的研究性论文中对其称谓有沉香和白木香2种,本文中对其的称谓与参考文献保持一致。
1 白木香的分类及形态学研究
1.1 白木香的植物学分类
《中国植物志》中记载瑞香科沉香属的植物有两种,白木香(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和云南沉香(Aquilaria yunnanensis)[1,9]。《中国药典》明确记载,作为药材的沉香是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中含有树脂的木材。因此,白木香是药用沉香的基源植物,也是沉香精油的主要来源;日常所讲沉香木,主要指的就是白木香。
还有一种奇楠沉香,质地柔软,油脂丰富,含有更高的Baimuxinal(白木香醛)、α-agarofuran(α-沉香呋喃)和Agarospirol(沉香螺旋醇)等挥发性成分[10-11]。普遍的观点认为,奇楠也是白木香,不过其内容物与普通白木香有所差异[12]。但是,也有观点认为,奇楠是瑞香科沉香属的一个单独的种,其学名为Aquilaria crassna或者Aquilaria agallocha,天然分布于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等地[13]。这种观点的认可度较低。树干树脂所含内容物的不同也会导致叶片中内容物含量的差异,进而影响其功效。因此,白木香叶的开发首先应考虑其种质资源的差异。
1.2 白木香叶的植物形态学研究
野生白木香在细胞水平、生化水平和分子水平上存在较大的遗传多样性[14],人工栽培的白木香叶片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形态学差异。根据叶片的大小,白木香分为大叶种和小叶种,大叶种叶片长度比小叶种长约1.58 cm;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15]。不同品种的栽培白木香叶在叶形、保卫细胞长度、副卫细胞个数、气孔长宽比等表型方面均存在差异[16],不同叶型白木香的差异为白木香的选育和后续产品开发提供了参考。
2 白木香叶健康作用及其物质基础研究
沉香是传统中药材,在《本草纲目》等众多典籍中有较多功效记载,中国药典和古代典籍中虽然没有关于白木香叶的记载,但现代药理学的实验结果表明,白木香叶具有类似的镇静、镇痛、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等作用[17-19],可能是由于白木香叶成分与树干成分相似。白木香叶中含有多酚类化合物、挥发油、苷类化合物等功能成分,这些化合物是白木香叶具多种健康功效的物质基础,具体详见表1。
2.1 抗氧化
表1 白木香主要功效成分及健康作用总结
2.1.1 抗氧化活性
沉香茶水提取液清除·OH 的IC50值低于绿茶,高于红茶,其络合亚铁离子的IC50低于绿茶和红茶,综合以上结果可认为沉香茶的抗氧化能力与绿茶或者红茶相当或者优于绿茶或者红茶[20]。
白木香叶不同溶剂提取物对NO2-的清除作用存在差异,其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对于NO2-的清除作用最强;极性较大的水、甲醇提取物的中、高极性部位对于NO2-也有较强的清除作用[21]。采用回流法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无水乙醇、水对沉香叶进行提取,考察各部位对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O2-)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对铜离子(Cu2+)的还原能力,结果显示,沉香叶各个部位均可以清除氧自由基[22]。
2.1.2 物质基础
白木香叶的抗氧化活性可能与其含有较为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有关[23]。黄酮类物质广泛分布于白木香的茎、叶等部位。截至目前,从白木香叶中分离鉴定的黄酮类化合物有约21 种[24],主要包括5,4′-二羟基-7,3′-二甲氧基黄酮、7-羟基-5,4′-二甲氧基-黄酮、金合欢素、芫花苷、山奈酚、槲皮素、芫花素-5-O-β-D-吡喃葡萄糖苷、高次衣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C-β-D-半乳糖基异牡荆素、4-(1,2,3-三羟基丙基)-2,6-二甲氧基苯-1-O-β-D-葡萄糖苷、白木香苷A1、Aquisiflavoside、5-O-methylapigenin 7-O-β-Dglucoside 等[25-27]。路晶晶等[28]从白木香叶中分离得到的洋芹素-7,4′-二甲醚、5-羟基-7,3′,4′-三甲氧基黄酮、木犀草素-7,4′-二甲醚、芫花素、木犀草素、羟基芫花素均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同时,芒果苷也是抗氧化物质之一。研究显示,在水溶液中芒果苷是一种非常优秀的过氧自由基清除剂,其活性甚至超过了Trolox(水溶性维生素E)[29]。体外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ORAC实验和ABTS+总抗氧化能力测定实验的结果都显示芒果苷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30]。茶多酚也是白木香叶中具有抗氧化功效的有效成分[31],在乙醇浓度40%的条件下茶多酚的得率为13.46%[32]。
2.2 降血糖降血脂
2.2.1 降血糖降血脂作用研究
体外实验的结果显示,白木香叶中的多种成分对于α-葡萄糖苷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白木香叶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的8种成分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3]。用白木香叶的95%乙醇提取物灌胃db/db 糖尿病大鼠4 周,结果显示,白木香叶95%乙醇提取物可以明显降低db/db 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改善胰岛素抵抗。服用目前常用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噻唑烷二酮后会引起体重增加,而本实验中使用白木香叶提取物处理的实验小鼠并未出现此情况。因此,白木香叶的乙醇提取物对肥胖引起的糖尿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无体重增加的副作用[34]。利用四氧嘧啶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比较沉香叶与沉香药材的降血糖效果,发现8 g/kg沉香叶醇提物表现出较好的降血糖作用,效果与沉香药材相当[35]。
白木香叶水提取物能明显降低高血脂症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并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其降血脂的有效成分是芒果苷[36]。将沉香叶粉加入饲料中,对灵山土鸡免疫器官指数、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在饲料中添加了0.5%~2%沉香叶粉后,鸡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和血清中的总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灵山土鸡的血清中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37]。
因此,白木香叶可以作为具有一定降血脂、降血糖功效的原料,应用于调节糖脂代谢功能因子和功能性食品的开发。
2.2.2 物质基础
以从白木香叶中分离出来的benzophenone Oglycosides:iriflophenone 2-O-a-L-rhamnopyranoside 和Aquilarisinin 为原料,合成了10 种衍生物,其中2 种衍生物O-glycosides 4 和Oglycosides10 对于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最强,可将白木香叶作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前体的原料进行开发和利用[38]。芒果苷也是降血糖有效成分之一,另一动物实验的结果显示,芒果苷与口服降糖药联合使用对脲佐菌素诱导的2型糖尿病SD大鼠的血清生化指标(葡萄糖、尿素和肌酐)有所改善,并对减轻糖尿病引发的肾损伤有积极作用[39]。
2.3 抗肿瘤
2.3.1 抗肿瘤作用研究
白木香叶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活性,并且对小鼠H22肝癌的肿瘤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0]。2-(2-苯乙基)色酮化合物为沉香挥发性成分,在沉香挥发性成分与抗肿瘤活性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实验中,2-(2-苯乙基)色酮化合物与4 种肿瘤细胞株的IC50关联度均在0.8以上,证明其在抗肿瘤活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41]。
2.3.2 物质基础
芒果苷被认为是具有抗肿瘤作用的物质基础之一。芒果苷是白木香叶中具有代表性的酮类化合物。酮又称苯骈色原酮,是一类黄色或类白色的酚类化合物,其与黄酮化合物有相似的颜色反应和谱学特征,是黄酮的一种。实验显示芒果苷具有抑制K562 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体外抑制胶质瘤细胞的侵袭、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凋亡并减小肿瘤体积等作用[30]。芒果苷通过减少氧自由基从而减少DNA损伤,其调节几个关键的炎症途径的能力有利于延缓癌变的进展[42]。沉香叶中分离出的熊果酸(ursolic acid) 和5,7,4’-trimethoxyflavone 在体外对人癌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熊果酸被发现对人白血病骨髓细胞(HL-60)、肝癌细胞(SMMC-7721)、肺癌细胞(A-549)、结肠癌细胞(SW-480)具有较弱的抑制作用,而5,7,4’-trimethoxyflavone 对人白血病骨髓细胞和肺癌细胞具有较弱的抑制作用[43]。另有研究表明,从野生白木香叶中分离出的山奈酚和槲皮素在体外对HepG2细胞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4]。
2.4 抑菌和平喘
2.4.1 抑菌和平喘作用实验研究
通过比较沉香叶、沉香木、沉香皮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青霉菌、黑曲霉5种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发现沉香叶提取液的抑菌作用强于沉香木、沉香皮提取液[45]。沉香叶醇提物对支气管哮喘豚鼠有良好的平喘功效,并且效果呈剂量依赖性,其平喘作用相当或略优于沉香药材[46]。
2.4.2 物质基础
用溶剂法和色谱法从白木香叶中分离鉴定出11 种脂溶性化合物,其中包括一系列丹参酮类化合物,如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二氢丹参酮I(Dihydrotanshinone I)、丹参酮I(Tanshinone I)、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47],其中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 具有抗菌、消炎等作用[48]。此外,白木香叶中含有约1.41%的鞣质,这种水溶性多酚类物质也具有抑菌的作用[49]。
2.5 镇痛和抗炎
2.5.1 抗炎和镇痛作用研究
实验表明单次口服424、848 mg 白木香叶乙醇提取物对醋酸引起的小鼠肢体扭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沉香叶醇提物能显著减轻二甲苯所致的耳肿胀、角叉菜胶所致的足水肿和CMC-Na所致的白细胞迁移[50]。另一实验研究也显示沉香叶醇提物低、中剂量组对热板及醋酸引起的疼痛均具有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沉香叶醇提物各剂量组与沉香药材组间无显著性差异[51]。白木香叶提取物能够抑制LPS 诱导的RAW264.7 巨噬细胞炎症因子IL-6 的表达,也能够抑制免疫信号通路中iNOS、COX-2 蛋白的表达,说明白木香叶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52]。这些实验结果为后续白木香叶产品的研发提供了依据和理论基础。
2.5.2 物质基础
能够起到抗炎作用的物质有黄酮类、苷类等。实验显示一些黄酮类物质如白木香苷A1 具有NO 抑制活性,黄酮类物质5-O-methylapigenin 7-O-β-D-glucoside具有抗炎活性[29]。白木香叶中分离出的黄酮类物质Aquisiflavoside 能够抑制脂多糖引起的巨噬细胞系RAW 264.7 NO的产生,且效果具有剂量依赖相关性[53]。Qi等[54]从白木香叶中分离鉴定出的一种稀有的苯甲酮葡萄糖苷Aquilarinoside A 和黄酮类物质5-O-methylapigenin-7-β-Dglucoside,对PMA 诱导的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s)呼吸暴发具有抑制作用。
2.6 通便
2.6.1 通便作用实验研究
白木香叶具有一定的通便作用,实验显示,在低膳食纤维诱导的大鼠便秘模型中,每天服用一次白木香叶乙醇提取物EEA (150 mg/kg),连续服用14 d,可显著增加大便含水量。较高剂量的EEA(300 和600 mg/kg)可显著增加便秘大鼠大便的频率、重量和含水量,同时加速大鼠对胭脂红色素的排泄[55]。1 000 mg/kg 的EEAs(Aquilaria sinensis;或Aquilaria crassna的乙醇提取物)能让洛哌丁胺诱导的便秘小鼠的排便次数和重量增加,且不会像Senna (便秘药) 一样引起腹泻[56]。
2.6.2 物质基础
研究显示,白木香有效成分是芒果苷和芫花苷-5-O-β-甲基异茜草素[57]。芫花苷-5-O-β-甲基异茜草素可以增强回肠自发运动,诱导回肠收缩,从而起到通便效果[58]。
3 白木香叶的安全性评价和法规现状
3.1 白木香叶的安全性评价
沉香叶的急性经口毒性实验结果显示,沉香叶的LD50>21.5 g/kg,且毒理学遗传试验均为阴性[59]。以昆明小鼠、SD 大鼠和KM 小鼠为实验对象,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Ames 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传统致畸试验和大鼠90 d 喂养试验,结果表明,白木香叶提取物未见急性毒性及亚慢性毒性、遗传毒性以及致畸性[60]。因此,沉香叶属于无毒级物质,无遗传毒性,未见慢性毒性。
3.2 法规现状
201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将白木香叶列为终止审查的新食品原料,作为地方特色食物资源来管理,其审查意见为:“白木香叶属于地方特色食品,建议按地方特色食品管理,终止审查。”关于白木香叶每日可食用量,目前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广东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DBS44/011—2018》中的“4.1 食用方法和食用量”明确规定:冲泡饮用,建议每日冲泡用量≤3 g[61]。《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白木香叶》(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中给出了每日冲泡量≤3 g 的具体原因:“考虑到目前食用白木香叶的区域较为局限,人群食用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相关资料较少,为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拟定食用量≤3 g/d”[62];其他地方标准中未见有关白木香叶相关规定。
4 影响白木香叶成分及健康作用的因素
4.1 品种
不同品种的白木香叶品质和功效成分含量不同,导致其制品如茶叶的品质有所不同。沉香优质品种“奇楠”中含有5个新的衍生物奇楠沉香酮(Qinanone)A~E,这也是其区别于普通白木香的特点之一[63]。不同叶形的白木香叶片中可溶性糖有显著差异,也会导致其制品的口感有所不同[64]。野生白木香在某些功效方面也要优于栽培白木香,研究表明野生白木香叶的多个提取部位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活性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活性高于栽培样品[65]。
4.2 产地
高博闻等[66]探究了6 种不同产地的白木香叶的茎、叶的化学成分,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的白木香化学成分种类基本相同,但含量有所差异。海南不同产地的白木香叶中角鲨烯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屯昌白木香叶中角鲨烯含量(0.131%)分别是文昌和演丰白木香叶中角鲨烯含量的1.9 和2.2 倍[67]。不同产地白木香叶在相同的提取方法下,成分有所差别,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广西白木香叶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3 个化学成分,按照同样方法测定出的海南白木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有48 种。在广西白木香叶挥发油成分中,肉豆蔻醚含量最高(占35.13%),其次是植酮(占15.14%);棕榈酸和植物醇含量占比分别为11.92%和6.756%。而用同样的提取方法测定出来的海南白木香叶成分中含量最高的分别是9-二十六烯(9-Hexacosene),N'-羟基-4-(三氟甲基)吡啶-3-甲酰胺(Pyridine-3-carboxamide,oxime.N-(2-trifluorometh)),二十八烷(Octacosane)和二十四烷(Tetracosane)[68-69]。2 个实验采用的方法相同,实验结果却有很大差异,不同产地原料有所差异也许是导致结果不同的主要原因。
4.3 结香
已结香与未结香的白木香叶中挥发油的含种类和含量也有所不同,结香后的白木香叶中芳香族化合物含量显著降低,可从1.626% 降低至1.473%,可能的原因是结香后形成的树脂和其他组分一起堵塞了次生木质部的导管和维管束,影响了物质的运输[70]。但结香后叶片挥发油成分更为复杂,可从结香前的11 种增加至结香后的33种。人工结香是解决沉香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71]。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rhodina)A13 人工诱导沉香树脂的形成过程中,观察到结香后白木香叶中β-谷甾醇、γ-谷甾醇、角鲨烯以及α-生育酚含量显著上升,且角鲨烯和α-生育酚仅在A13人工诱导的已结香白木香叶中检测到[72]。另一研究也证明,结香后,白木香叶角鲨烯含量显著增高[73]。结香方式会影响角鲨烯的含量,自然结香样品中角鲨烯含量最高,为0.136%,分别是物理结香、菌类技术结香以及未结香样品的1.4、1.6及2.3倍[67]。
4.4 采收期
不同采收期内白木香叶中芒果苷含量以及总黄酮含量均有明显差异,3、9 月份白木香叶中芒果苷含量较高,1、12月份较低[74];初生新叶芒果苷含量高于老叶,研究表明,在提取液为70%甲醇、超声提取60 min 的条件下芒果苷含量在初生叶中为4.5%左右,在老叶中为2.96%左右[75]。对于白木香叶总黄酮含量来说,6~9 月份中旬采收的白木香叶总黄酮含量相对最高,约为0.152%[76]。
5 白木香叶开发应用现状
5.1 产品开发
在中国,白木香叶既作为地方特色食品进行利用,也作为原料制备植物提取物。在“中国沉香之乡”广东电白,人们加工和利用沉香已经有1 000 多年的历史。2017 年,广东电白人工种植白木香的面积已经达到0.67 万hm2,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沉香产品销售年收入达1 亿多元[77]。海南部分地区也在发展白木香产业,有些已经形成规模。白木香茶(沉香茶)的生产商也多集中于广东、海南等地。有些商家采用绿茶工艺、红茶工艺以及半发酵工艺等制茶工艺处理白木香叶,绿茶工艺制作的白木香茶口感清香、有回甘;轻发酵工艺制作的白木香茶保留了大部分白木香的香气;半发酵工艺制备的白木香茶,口感浓香甘醇;全发酵工艺制作出的白木香茶,其口感类似于红茶,味道较为浓郁。目前,白木香叶代泡茶尚未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利用理化鉴别(滤纸层析预试法)、薄层色谱法(TLC)对白木香叶代泡茶进行真伪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白木香叶代泡茶中的总黄酮含量等方式,有助于进行质量控制[78]。
白木香叶的深加工,如制作提取物等,是提高白木香叶利用率,增加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但不同的加工和提取工艺会导致白木香叶提取物的功效成分含量和组成有所差别。实验显示,白木香叶加工工艺会导致其提取物的抗肿瘤活性强度不同[79]。维素酶辅助提取法得到的白木香叶黄酮比乙醇水溶液浸提法得到的高0.98%[80-81]。酶法与超临界萃取法联用工艺提取得到的白木香叶挥发油比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得到的多4种香味物质[82]。
白木香叶的浸提液可用于复合型茶饮料的制备,实验发现,沉香叶浸提液∶菊花汁∶枸杞汁=3∶1∶2(V∶V∶V),配以白砂糖2%(m/V),柠檬酸0.02%(m/V),0.15%(m/V)海藻酸钠可以制备出货架期316 d口感香醇的沉香茶复合饮品[83]。今后随着研究的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白木香叶深加工产品问世。
5.2 白木香叶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白木香叶的规模化开发尚存在如下问题。
5.2.1 缺乏行业标准
对于种质资源的认识不足,缺乏行业标准。白木香、沉香、奇楠等术语的定义缺乏标准,导致行业认知不清晰、不准确。普通白木香叶和沉香叶的区别未得到清晰的阐述。缺乏市场标准、行业规范和生产指导,导致市面上沉香产品良莠不齐。
5.2.2 加工方式落后
为了更好地对白木香叶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需要继续探索适宜白木香叶的制茶工艺,实现外形、口感、功能均满足消费者需求。应重视白木香叶片结构与茶叶的区别,改进工艺参数;应考察加工工艺对主要功能成分及功能特征的影响;应研究产品量效关系,推荐适宜摄入量,为消费者提供正确的饮茶指导。
5.2.3 产品形式单一
目前市场上白木香叶产品少且种类单一,导致消费群体较窄。
5.2.4 宣传推广不足
沉香作为香料和药材已经广为人知,但是沉香叶作为食品原料仅在广东、海南等地被知晓和利用。可见白木香叶的产业目前还处在较为初级的起步阶段,在今后的发展中,需结合当地情况以及政策,准确掌握市场动向,将产业做大做强。面对这一系列问题,需从源头抓起,转变观念,规范种植,净化市场,加快科技创新,加大产业研发的力度,将传统沉香与旅游业等产业结合,打造知名沉香品牌[84];在种植方面提高种苗质量,加强良种的选择,因地制宜,科学种植[85]。
6 总结
综上所述,白木香叶含有较为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成分,具备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通便、改善睡眠等潜在功效,一些活性作用甚至与沉香木相当。而且,白木香叶食用安全,在中国按照地方特色食物资源管理。因此,白木香叶是一种较好的功能性食品原料。白木香叶的植物来源和加工工艺均影响其功能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因此在产品开发中,应重视对原料、工艺的优选;定义标志性成分作为制定产品品质标准的依据。产品研发中应当注意其用量,一般每日不应超过3 g。
由于白木香叶不含咖啡因,且可以通过参考制茶工艺制备成不同发酵程度的白木香茶,因而是一种较好的代茶饮原料。但是,我国白木香叶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分类标准、原料标准、生产标准,影响了消费者对其的认知和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在后续开发中,应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