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卡艺术的内在精神性探析

2021-05-05王雪翎

今古文创 2021年5期
关键词:唐卡工匠精神

【摘要】 唐卡作为佛教的传播介质,同时具备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内在精神性。这门古老技艺蕴含的内在精神体现于其艺术语言之中并且延续至今,在现当代艺术中仍有迹可循。唐卡的绘制流程强调画师以艺术为修行方式的生活。唐卡画师利用宗教信仰打破艺术和生活的边界,这种“艺术——生活”的范式如今仍被运用于现当代艺术之中。同时,唐卡将“工匠精神融入艺术之中”,模糊了艺术品和手工艺间的界限。“工匠精神”成为唐卡画师和艺术家创作的内在动力和自我过滤方式,而唐卡等艺术品是工匠和艺术家的精神修养的具象呈现。

【关键词】 唐卡;艺术修行;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J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5-0102-02

一、唐卡艺术的发展背景及语言特征

(一)唐卡艺术的发展背景

唐卡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是一种将藏传佛教的宗教思想和哲学理论形象化、具体化的艺术形式。唐卡艺术伴随佛教文化的传入而产生发展。[1]由于藏族游牧生活的特性,唐卡这种以卷轴画形式出现的宗教艺术绘画,以其方便携带的特点满足了信徒的宗教信仰需要。画在唐卡上的佛、菩萨代替了寺庙中的塑像和壁画等,成为他们可以随时膜拜的崇拜物。唐卡的广泛使用,体现出佛法无边界的传播效应。

(二)唐卡艺术的语言特征

唐卡画以明艳的用色、极度装饰化的画面效果著称。这可归因于西藏的独特审美和唐卡画师的用色规律。西藏地处雪域高原,日照强烈,长久的视觉感官经验使人们对三原色特别钟爱。同时,唐卡以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这些最原始的着色度和覆盖力很强的颜料作画,这些颜料在画面中形成了高饱和度的浓烈、厚重、艳丽的画面效果。[2]另外,这些颜色的组合通常具有一定宗教象征内涵,故常用之。“唐卡”一词为梵语音译而来,实意为“平面画”或“卷轴画”。作为唐卡艺术的绘画语言特征,平面性体现出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具有的装饰性、散点透视、留白、似像非像等特点。与一部分现代画家所追求的“平面化”或“扁平化”有共通之处。唐卡艺术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量度体系。量度是唐卡艺术中神像的造型尺度,构建了唐卡的造型规范,是佛教艺术中的特殊美学属性。[3]量度规范间的差异产生了唐卡的不同画派和风格。这在工匠精神和师徒制中也有所体现。量度的意义是用有形可依的比例将诸多具有神圣性的形象具体化、具象化,将绘画的过程从感性转移到理性,形成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艺术法则。这和唐卡观修、礼佛、积善祈愿的用途相关。“量度不准之像,则正神不寓焉,此岂工人之所易任者乎?”其意为佛像的量度必须严格精准无误,不然神灵就不会进驻像体,而且造像就缺乏了神圣性。这意味着佛像的绘制不光是工作,也是一种修行。画师们不光是工匠,更是将佛带到凡世的桥梁。在画师的精神世界里,他们与佛身处于相继的关系中,人与神间直接交融。这种羁绊超越了知觉感受,上升到了对生命的认识的层面。

二、唐卡艺术的内在精神性

(一)唐卡画师的艺术修行

珠罗布说:“画唐卡首要原因是信仰。”除了严格遵守量度要求外,严格的唐卡绘制流程还需要在画前祈请、画时心中观想本尊。画师在造像过程中要伴随念经,以将情感关联注入其中。唐卡画师作画时常用舌头舔一下画笔,这种做法是工匠与制造物之间产生交感的潜意识行为。由此可见,唐卡绘制于画师而言不只是工作,更是一种个人修行以及对他人修行的加持。他们将佛具象化、带到佛教徒的生活中,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佛教徒的修行是对当下生活的体验,唐卡画师使用绘画进行佛教修行,因此宗教成为了他们将艺术和生活融合为一体的桥梁。佛教修行的目的实为接受“无常”,认识“真我”。“无我”是佛教三法印之一,意为一切皆由因果。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自生,不是固定不变的、单一的独立体,而是种种元素刹那间依缘而生灭的。刹那间的聚散离合就是佛學概念里的“无常”。佛教认为人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在这样的集合体中,没有常住不变的“我”,故谓“无我”。那么究竟什么是“真我”呢?借用索甲仁波切的话:“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生起,即是当下这一念,诚如我们所经验到的,也立刻变成过去了。我们唯一拥有的是“当下”,此时此地。”[4]对自己真正的了解,即是对生活中每一个当下的感知、体验。以扫地僧为例。他们的修行不需要特殊的地点和方式,对日常生活正确的体验便是其道路。换言之,于唐卡画师而言,作画过程中的体验即为修行。而这种修行也成为他们最重要的一部分生活。这种精神状态在当代艺术中也有所体现。很多人认为杜尚对当代艺术的贡献是重新定义了什么可以是艺术,但其实杜尚也重新定义了当代艺术是什么。他不光是利用艺术家的权利和场地的特殊性来告诉观众现成品也可以成为艺术品。他想表达的另一层含义是当代艺术是一种意识(Realization)、一种体验。杜尚认为艺术是被制造出来的,“在创作行为中,艺术家从意图走向现实。”艺术家的意图和观众真实感受间的“空隙(Gap)”是由观众的参与和其自身的意识产生的。杜尚在1957年的一次演讲中表示:艺术并不是艺术家制造的,而是每个人意识到的,这是一种对当下的体验。

Jacquelynn Baas所在的五人小组在联盟会议中提出了“艺术——生活”范式这一术语,强调了艺术与体验间的关系。“你通过自身体验你正在感知的事物;或者,你通过你所感知的事物体验你自己。”Jacquelynn 以此来解释精神学家 Mark Epstein的说法:艺术的创作和体验都具有一种共同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自我和客体“感到”相互增强和互不形成。这种对当代艺术的感受中的自我意识的消失和佛教中的修行体验共享着同一种精神状态。真我通过身体来体验,而体验到的瞬间的感受即是真我。在佛教理论中,世间的一切皆是本心所生的幻象,包括身体。身体只作为体验的躯壳、工具。《金刚经》中强调的不住于相[5] ——不停留于自己身体所执于的幻象,意思就是如此。指明了佛教的修行亦在舍弃幻象,不留行于世。这也是严谨的唐卡画师在绘画修行中所追求的境界。唐卡画师运用宗教成功地打破了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在艺术创作中认识和体验“真我”。由此可见,“无我”的状态将佛教修行体验和当代艺术的体验紧紧联系到了一起。佛教将修行者的精神状态引领到和艺术体验相同的方向上。换句话说,艺术是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方式,正确的体验艺术就是一种修行过程。

(二)工匠精神

推动“工匠精神”的现代延续成为当今浮躁社会的紧急需求。然而“工匠精神”并非能被学习而来,而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自然形成的。手工艺人的信仰与价值观、手工作坊的延续、新生代匠人培育呈现的“文化自觉”是“工匠精神”传承的内在动力。唐卡艺术的持续发展为传统民族手工艺的延续起到了示范作用。匠人精神作为唐卡画师的内化格律,成为唐卡艺术在人心浮躁、图像泛滥、技术飞速发展、市场不断更迭的时代还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西藏昌都嘎玛乡为例。嘎玛乡一直为藏区提供佛像锻造、唐卡绘画等手工艺品。嘎玛乡工匠以家族形态作为独立的社会群体存在,同时,这些家族又构成了行业共同体。[6]在这个团体中,工匠有着明显的等级之分,其结构大致为:大师傅、家长、工匠师傅、学徒、初学者。嘎玛乡工匠群,在历史长河中,以家族为中心,终其一生,只从事一项事业。家族的世代延续也是技艺的延续,并伴随着行业的规矩、从业的原则等传授。在这一过程中,继承了手工业时代最“原汁原味”的传统工匠精神,对技艺守护的虔诚信仰,对技艺传承的沉重使命,对技艺经营的尊重。这是现代工业生产无法企及的精神高度。当工匠精神与艺术碰撞之时,工匠精神成为了艺术家创作的内在动力和自我过滤方式,而艺术品便成为了工匠的精神修养的具象呈现。艺术品和工艺品间的界限因市场和手作者身份的多样性等原因逐渐模糊。以唐卡工匠为例,惯性和高度自律是画师坚持日复一日地绘制的原动力。画师在这一过程中修行、磨炼心性也磨炼画技,完成了自我过滤。而产出的唐卡便是画师在这一阶段的精神所得的具象呈现。因此画师的每张作品也不尽相同。这种使用“工匠精神”作为内在动力的艺术创作在当代艺术中也可见一 二。以极多主义画家丁乙为例。他坚持徒手十字绘画二十六载。他的画面中每个十字都相似又不同。画面被简化、复杂化、再简化……反反复复。这种画面上的变化代表着画面一定程度上的自由,也代表着他的自我过滤。他将十字修行作为了生活的一部分,用自律和自由打破了艺术和生活的边界,将工匠精神内化到创作中。

三、结语

唐卡作为佛教的传播介质,同时具备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内在精神性。这门古老技艺蕴含的内在精神体现于其艺术语言之中并且延续至今,在现当代艺术中仍有迹可循。唐卡的绘制流程强调画师以艺术为修行方式的生活。佛教认为修行是认识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对生活中每一个当下的感知、体验。于唐卡画师而言,這种体验是通过绘制唐卡而来的。同时,这种修行成为他们最重要的一部分生活。唐卡画师利用宗教信仰打破艺术和生活的边界,这种“艺术——生活”范式如今仍被运用于现当代艺术中。艺术是艺术家看待世界认识自己的方式,因此正确的体验艺术成为一种修行过程。唐卡的量度体系反映出家族传承在“工匠精神”中的重要性。同时,唐卡将“工匠精神”融入艺术之中,模糊了艺术品和手工艺间的界限。“工匠精神”成为唐卡画师和艺术家创作的内在动力和自我过滤方式,而唐卡或艺术品成为了工匠的精神修养的具象呈现。

参考文献:

[1]陈桦,张自兵.试论唐卡艺术的形式语言及精神[J].美与时代,2020,3(15):1-2.

[2]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147-148,171.

[3]高斯琦.论量度在唐卡绘画创作中的应用[J].美术观察,2019,3(15):1-2.

[4]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31.

[5]鸠摩罗什.金刚经[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6.

[6]郑围尹.“工匠精神”背景下西藏民族特色手工业 现代学徒制发展对策研究[D].西藏:西藏大学,2019.

作者简介:

王雪翎,女,汉族,北京人,中央民族大学,专业型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美术。

猜你喜欢

唐卡工匠精神
李雪:唐卡收藏进入理性阶段
朋友多了好走路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以恭敬之心绘画
唐卡:不仅是藏品,更是种信仰
唐卡绘出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