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固本博取”之观浅识中国画发展与当代水墨

2021-05-05吕秋月

今古文创 2021年7期
关键词:中国画发展

【摘要】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其理论知识历朝历代皆有良多重要详细文献。论中国画之根本也是众说纷纭,是笔墨、是气韵、是情趣、是意境、是材料,或是技法。它不是单一条件形成的,是这些所有条件总和而成就的中国画。以中国画为参考浅析当代水墨,然后引发出中国画与当代水墨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就其根本来寻找中国画发展的认识。

【关键词】 根本;中国画;发展;当代水墨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7-0093-02

一、当代水墨

从“85新潮”当代水墨一词被业界广为关注,雖引入时间不短,但它仍没有明确的定义,还依然处于探索阶段。至今为止当代水墨只是一个概念,并未完全被肯定,究其源头相关文献大多也存在争议,所以关于当代水墨更多是主观思考。当代水墨并没有特定含义,简单字面理解便是,处于当代,当代人所画的水墨,因此当代水墨还只是实验性水墨,关于其是否被认可还得看其发展状况。

不论是技法层面,或者意境内涵要想突破实属不易,前人将中国画已发挥到极致,所以一个新的观念的引入,无疑是给中国画创作中的迷茫带来新的激情,当代水墨的热潮也迟迟未退却。可以将当代水墨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种是书写型水墨,第二类是绘制型水墨,第三种是观念型水墨。第一种水墨是以传统水墨的笔墨方式、书法章法,再结合西方构成而形成的一种装饰性极强的水墨语言,这种方式与西方抽象画概念比较契合。这种水墨方式是运用传统技法结合西方思维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没有相当的艺术造诣则容易空洞和概念化,作为传统文化学者难以理解其本身意义。虽然运用的是传统的表现语言,但是这种形式已脱离了传统绘画的思维模式。第二种就是脱离传统的“笔墨”语言,不讲用笔而采用“普遍性”的绘画方式来绘制水墨,只是运用国画的工具材料来表现的一种绘画形式,这种脱离笔墨的形式也缺少中国画的意味。当然对工笔画而言也不乏多出这一类绘制性的作品,但是与之不同的是,工笔画色彩淡雅通透,晕染自然舒展,具备一定装饰意味,而此处所讲的绘制性水墨多是运用水墨方式的平常绘制与审美方式。第三种当代水墨,就是用西方观念艺术的方式做出水墨的效果,将西方油画主张的概念化直接用于国画。具体的表现方法也十分多样,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与水墨效果结合。最终的作品只具备水墨的效果以及运用水墨的媒介来表达时下西方的艺术观,其本质与中国画大相径庭,这样的作品是为了水墨的效果,而中国画是以水墨的手法表达画家的心境。

看过一些当代水墨研究者的作品,完全传统地运用了一些唐宋工笔画的技法,在绢上创作,白描勾勒,传统分染、罩染以及运用染白色等手法,或将古人理念再创作,重现时代的色彩画面效果,它依然是一种传统国画形式,但是无“意象”可言,不过因其被赋予当代水墨之名,大众便必须用新颖眼光看待,不再用传统国画来衡量这类作品。从这三种形式或者更多的分析看来,要想真正发展当代水墨,还急需更多中坚力量的支撑和更具说服力的方法论。

二、传统中国画与当代水墨的关系

在表象看来,当代水墨与中国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实则不然。虽然当代水墨于中国画有着形式的相似之处,听来也有许多共通之处,但中国画与当代水墨有本质的区别。

第一,当代水墨是时代的产物,当今时代正处于一个多元包容的社会,文化之间的碰撞产生新的文化,当代水墨便是典型中西结合的产物。因其是新兴文化,是否能长久存活还得见其后续发展状况。

第二,当代水墨并非中国画的一个分支。许多当代水墨运用了国画的一些基础技能,表象上具备中国画的特征,但实则不具备中国画的根本。在谢赫提出学习中国画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传移模写、经营位置当中,古人对于每一方面都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在当代水墨,以西方的绘画思维来创作时,只要可达其概念,这基本法则是可以不加考虑的,近来西方的艺术多在于形式与观念,因此本质上当代水墨和中国画是有区别的,它并不属于国画的分科,如此便可不用中国画的审美标准来衡量当代水墨。

第三,脱离中国画的当代水墨更具备研究意义,既然其是新兴文化产物,可研究性应是极高的,如若一开始就带上中国画的标签,难免约束了它的发展可能。抛弃中国画的标签,学者更加自由地去研究开发当代水墨,不管是绘画理念,还是技法、材料的开发都不具任何条件约束地去研究,也许会找到一种新的绘画形式。这样的方式去研究当代水墨,便不再作为中国画发展方向的探讨,而是开发一种新的文化产物。于中国画而言如若想要找其突破,则可以建立在中国画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应保留中国画的根本,承其优良。

三、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的发展

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被命名为中国画,经过历史的验证,它已有定义性的形式语言、画面特色、应用工具等。论中国画为中国画必定要具备其基本特征再谈其高雅,如果作品已非中国画,便无法纳入中国画范畴进行探讨。

文化要避免边缘化,要世代传承,必定面临进步发展,必定需注入新鲜探索空间。而发展只能“固本博取”避免企图改变和更改中国画原有概念。现当代工笔画难以令人惊叹,这是因为工笔画在宋代表现方式已走到了极致,可以说很难超越,但现在工笔画找到了许多新的表现方式,炫技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了。

国画的概念是很玄妙的,概念目的性并没有那么强。中国画以及中国文化 都是一个以学养学的过程,而非短时间就能达到的效果,其时间和文学基奠所需甚多。没有中国文化的涵养便无法真正理解中国画,因此,欲求发展必先认清这一点,才能找到可发展的方向。中国画是讲笔墨的,每一个用笔都可以看得出画家的性情和绘画状态,而不需要和西方求同存异地谈概念。

中国画的不同画科还有不同之处,人物画为叙事而生,会存在与概念契合之处。概念先行是中国人物画很好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工笔人物,用笔能力难以达到极致,前人更加深厚的笔墨功力也难以超越。如若没有用笔又没有所谓概念先行,工笔人物画真的只能炫技了。不过说到底,笔墨也属一种技术,只是这种技术需要内涵才能显得层次更高,因而难以达到,将中国人物画加入概念能让作品不再单单是画面效果,有思想的作品才能称得上艺术品。

山水画和花鸟画就不一样了,这两科暂时找不到与概念一说十分契合之处,因为国画研究到最后,山水画讲意境和意味,花鸟画讲的是情趣和氛围,与概念这一观点是有区别的。但是具体到某一种意境也许也可以说是概念。例如关于画面具禅意,创作思路一定是概念、思路先行的,想有禅意,寻找方法才能体现这一意味,当然像石涛这样的僧人画家,修过佛,悟过禅,他的性情本来就具禅意,所以与他相关的事也具备禅意,这就是一个以学养学的现实例子。

以意为重的中国画是一门非常难的学问,没有可以直接判断的标准,需要中国学问的涵养去感受这种意。所以在讨论发展不同画科时还需具体分析,毕竟发展方向略有不同。以意为重的中国画论发展还是要保有古人的学习态度——以学养学。也就是说,古时已有现代教育还在频繁提出的综合发展,文化之间不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让不同的文化之间注入新的灵魂。

中国文化经历史变迁,早已与古人有所不同,而现当代又是一个多元包容、信息冲击的社会,接受其他文化也轻而易举,所以以当代中国文化和异域文化养中国画是中国写意画不错的发展方向。中国画的多元化发展是利弊互见的,不过利能推动发展,弊能反思,同样能推动其发展,所以无论利弊皆有其优点,需要坦然接受。

单说引入某种其他文化不够具体,但其实古时已有很多案例,比如禅意画与文人画,都算是文化的结合,再看日本画,其根源还是中国画,唐宋时期,两国的绘画面貌几乎一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文化出现了差异,日本画也有了它自己的面貌,逐渐和中国画出现了差异。在那样的时代能让人们快速了解的其他资讯与相关文化太少,而现在可以接触到更多西方热烈、极具沟通性的波普、朋克等文化精神。当然,这只是举例,两种文化是否能够结合还需要多次实践来验证,不同文化的契合点也需要时间精力来寻找。

技法层面也是可寻求发展的,但毕竟纯粹技法难以撑起一幅好的作品,技法只是一种表现方式,最终它只是为画面效果和作品思想服务。如果技法不能传达要表达的想法,画面依然会减分,所以如若是为了达到某一种想要表达的效果而寻找技法,笔者十分支持,但只是寻找新颖,便可能是阶段性地对国畫理解的偏差了。

总之无论何种方式,“固本博取”都是一种较好的中国画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江舟.水墨画家应好好研究传统写意精神[N].广州日报,2014.

[2]黄一瀚.不与西方碰撞 水墨难有创造[N].广州日报,2014.

[3]尚辉.中国画变革的时代华彩[J].美术,2020,(07).

作者简介:

吕秋月,女,汉族,四川绵阳人,助教,文学硕士,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研究方向:美术。

猜你喜欢

中国画发展
中国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画的终结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