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人类学境遇下的当代民族美术创作思考

2021-05-05边小强

今古文创 2021年7期
关键词:美术创作境遇

边小强

【摘要】 本文以艺术人类学在中国社会各领域逐步扩大影响的现状为契机,结合当下的很多项目与艺术人类学进行的跨学科交叉合作进行思考;尤其是运用它的研究方式——田野调查,结合创作主体自身要进行的绘画创作开展新的艺术调查研究,本文针对当代中国民族美术创作的范围进行思考,从民族美术创作的文化分析,到地域性文化感知体验与田野调查,最后从当代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境遇下与民族美术创作的关系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美术创作;境遇

【中图分类号】J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7-0090-03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石林地区彝族撒尼支系非遗资源的艺术创作转换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0J0459。

艺术人类学是在人类学基础上衍生出的跨界学科,发展到今天也颇具规模。随着当下跨学科和交叉领域合作的广泛开展,当代艺术人类学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成为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该学科既带有艺术现象研究的理论高度,同时兼具指导社会实践具体应用的功能。

“当前中国艺术人类学界研究的问题意识越来越明确,学术规范性普遍增强,田野调查的深度有了明显提高,能够主动借鉴人类学的理论成果来阐释艺术功能和文化意义、艺术形态、艺术的传承发展等艺术事象诸方面的问题。”[1]从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调查报告来看,中国的艺术人类学对涉及社会不同层面的艺术问题做了较为广泛的研究,特别是关于艺术的社会功能,与艺术在文化层面的传承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社会调查。

首先,艺术是人类的艺术,研究艺术也必须从对人类自身的研究开始。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族群的研究,更是对人类文化的深层探讨,艺术史是体现人类文化的艺术,艺术是从她的角度对人类文化进行传承,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艺术自身的传承和发展。那么在今天探讨当代民族美术创作必不可少的就是要从本民族的研究来进行,从民族的生活现实状况去考察分析它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结合国家对文艺创作的要求,寻找当代民族美术创作的发展道路。

一、民族文化与美术创作

文化和艺术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的关系表现为,文化的内容离不开艺术魅力的丰润,艺术的表现离不开文化沃土的滋养,相辅相成第延续发展着关于人类的精神历程。中国的文化体系庞大,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五千年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与思想沃土。

但是怎样去寻找捕捉这样的文化气息呢,艺术人类学给了人们一个方法方式的启示:进入真实的生活,近距离的观察。因为只单单提“文化”这个概念是抽象的,甚至是空洞的;只有进入一个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具体了解到真实承载这些“文化”的群体时才能感受到鲜活“文化”形象。这种“活”文化是“当一种文化还有生命力时,它是人们生活的指南,它存在于人们生活的背景知识中……它融化在生活中,与其成为一个整体。”[2]

以表现中华文化的国家美术创作项目:百年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009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共展出作品102件,其中国画33件,油画51件,雕塑18件;继这个项目工程之后,国家于2012年启动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经过挑选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历时3年进行创作,围绕表现1840年以来重大历史题材为内容的146件美术作品,于2016年11月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展出。

而这些作品正是对中华史诗从文化的根本意义层面进行的艺术阐释,因为在作品中探讨中国文化要在当代具体的现实世界中进行才有意义。这些表现中华文化的作品,经历了艺术创作后,到各大美术馆、博物馆展出可以看出,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源,再到艺术形象的转换,是民族美术创作作为文化保护传承形式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

在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精神和文化智慧的基础上,坚持文艺层面的多样性探索,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艺创作观,激发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繁荣。这是新时代对民族美术创作的要求,也是能真正丰富中华文化内涵的价值所在。

关于当代中国民族美术创作的文化内涵表现分析,首先必须深刻把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关系,才能用美术创作的艺术表现方式发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强音。

其次,通过进一步深入发掘与传达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立足于对民族文化人文因素的社会价值探索,是当代民族美术创作的文化表现研究的重要取向。

最后,对民族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挖掘,从艺术传承文化的视角上用美术创作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在今天是大有可为的文化工程,有着积极而现实的社会意义。目前国家行为的艺术创作扶持项目对这一层面的政策性引导与基金资助计划的启动,已经有了明显的效果。

2013年国家艺术基金正式成立,标志着国家对艺术投入的方式由直接的行政审批转为间接投入,申报程序方式更贴合申报主体,项目评审的制度标准化,更利于艺术创作的专项资金投入。

2014年首届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实施到现在已有五年时间,资助项目涵盖除电影以外几乎所有艺术种类的创作项目,从每年度的项目申报与结项工作报告来看,项目实施的影响是明显的,介入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层次也日渐深入;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与国家的投入进行比较来看,近五年来的项目实施阶段成果也是颇有成效的。随着项目计划的推进,必然是中国艺术家自觉创作意识的建立,从而形成良性的艺术创作环境。

二、人文资源的引申与思考

民族美術创作离不开对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其中包含民族文化地域性的调查研究,一个民族的地域性文化是该民族最具典型代表的本质特征。

民族美术创作经常从这一方面入手,展开艺术思考和进行绘画表现,美术创作的传统调查方式是用实地写生与素材收集等方式完成创作前期准备。在创作过程中针对创作主题的需要,运用调查访谈、拍摄图像、文字记录等考察方式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度研究与素材梳理,这个方法类似于艺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式,就方法论而言也是田野调查的一种方式。

这种带着民族文化研究目的进行实地调查的研究方式,是专门针对美术创作来进行的,与艺术人类学田野调查方式有形式上的共同之处,区别在于时效性与研究目的不同,二者研究范围的广度和深度的区别导致研究产生不同的社会效益和作用影响。

从美术创作的角度看人文资源,是一个涵盖多重层面的复杂结构,作为民族美术创作题材的地域性文化因素必须具备典型性、民族性等地域性因素,它是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

费孝通先生认为:“人类通过文化的创造,留下来的,可以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就叫人文资源。”[3]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当前的中国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发生变化与结构重组,演化形成一個新时代的文化面貌。那么,维系这个民族根本的文化脉络延续的纽带就是在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美术创作内涵的精神体现就是这一内容层面的核心。

从我国当前美术创作现状来看,长期以来所涉及的民族领域,中国艺术家们都进行了长期的绘画探索,1994年中国少数民族促进会主办的“民族百花奖”,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距今已举办过九届,2010年经文化部批准为美术专业奖项,20多年来已展出三千多幅各民族美术作品;2014年的首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发展到现今已经举办有三届,六年来已展出六百多幅各民族美术作品;这类展览覆盖全国整个区域的民族,以表现少数民族为创作题材,弘扬民族文化,表现各民族人民和谐相处的生活。从这一角度来看,地域性因素就是民族美术创作形成视觉文化差异性的关键,更是对这个文化综合体的本质表现。画家通过运用民族地域性因素创作作品所形成的典型性特征,又会形成和丰富该民族的地域性文化成分。

通过艺术形式的人文资源保护和传承,在丰富当代中华文化内涵的同时,让民族族群共享本民族文化精神体验,可以“满足个体内心的精神需求,包括幸福感、自我价值和主体性地位的认同感”。

通过对民族美术创作所要表现的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分析研究,民族地域性文化因素是形成文化传统的构成基础。那么,作为民族美术创作所要表现的文化内核必然是该民族的文化综合性精神体现的典型。民族美术创作的文化导向是探寻中国新时代的民族文化经典,作品所追求的艺术内涵表现是通过绘画题材这一媒介来实现的,最终经过艺术手法加工,升华为创作的艺术形象。

从2012年开始,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高级创作研修班至今已历经八届;累计培养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美术家189人,涵盖油画、版画,中国画等画种;研修班成员为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基层从事民族美术创作的少数民族文化创作人员,他们长期在民族地区从事美术教育与美术创作工作,非常熟悉当地民族文化,长期坚持民族美术创作;经过系统的美术创作课程研修,每届研修班都会以创作汇报展的形式,充分运用好民族文化传承中诸如国家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经过缜密构思和提炼,把民族文化传承作为贯穿整个画面内容的纽带,去表现各族人民在祖国日益富强的时代强音,用艺术去呈现的和谐多样的民族文化状况。这样的美术创作正是为了追求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内涵,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创作符合时代要求的艺术形式。因为“艺术是文化的最早而最优秀的成果,艺术的最主要任务在于发现和表达事物的最主要特征,艺术的寿命必然和文化一样长久。”[4]

三、学科交叉与时代境遇

艺术人类学在当代社会成为一个热门学科,并且在艺术研究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艺术人类学注重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田野调査,它的研究方式深入到各个民族区域的社会生活,视觉焦点面向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从着眼关注民族民间的田野山乡,到密切联系当代社会的发展脉搏,关注中国当代社会的艺术群体和艺术现象;“艺术人类学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它是通过历史性的文献研究和共时性的田野研究,将艺术置入其生存的文化语境,从人、社会、历史和文化等与艺术的关系角度来思考问题。通过艺术事象去探析艺术背后的意义世界,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只关注艺术形态的艺术研究。”[5]那么人们来审视画家在创作中的状态,此时的画家关注生活或世界的维度是从绘画实践这个角度出发的。在绘画实践的整个系统中主体的创作意向是核心,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思考实践过程。按照创作意向的需求,必要的文化思考可以参照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研究方式进行更广泛的挖掘,把美术创作与艺术人类学学科进行跨界交叉和专业倾向细化。开展有关绘画创作关联更密切的田野调查研究,进行绘画创作的美术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研究,针对性也更为明确,同时在深度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美术创作研究层次的多元化和研究范围的外延扩展度。

审视当下的社会文化艺术形态现状,中国民族美术创作主题围绕“促进民族团结和相互理解、传承民族精神、丰富中华文化内涵、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内容,积极主动地带着研究目的展开面对中国民族文化生活的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当下中国民族的民生状况并以此为创作题材,讴歌当代中国各民族的新生活,新面貌和新文化。因为“每个形势产生一种精神状态,接着产生一批与精神状态相适应的艺术品,因为这个缘故,今日正在酝酿的环境一定会产生它的作品。”[6]

绘画实践告诉人们,进行民族美术创作离不开创作主体对本民族的文化分析。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决定了民族文化的特性,也决定了对该民族所进行的民族美术创作的文化表现内涵。国家艺术基金的“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和“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艺术创作人才优秀美术、工艺、书法、摄影等滚动资助作品全国巡展的实施,展示的正是这一类型的蕴含中国文化精神的艺术创作作品,并通过“一带一路”的形式进行海外巡展,实施中国文化战略输出,目的正是在于扩大中国文化的海外影响范围。

四、结语

新时代中国社会需要民族美术创作主体进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表现人民”的艺术实践;积极响应时代的进步要求,去创作能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民族美术作品。正如学者郑元者提出的“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的健全和成熟,不是简单地追逐西方意义上的现代性或后现代性理论,而要着力解决本土化与现代性的转化问题”[7]。在此意义上,艺术人类学和民族美术创作二者使命不同,但殊途同归。民族美术创作担负着“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历史使命,这是当代中国民族美术创作所要寻找的,具有典型特征的文化内涵环境。

当下的中国民族美术创作应该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实践,在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创造力的同时,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感。

民族精神的继承源于该民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是长期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形成的产物。在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下,民族美术创作品质的提升亟须保证是人文资源的发现、保护与艺术传承方式的深度研究与具体措施;因为“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不同的地方是,当我们还来不及认识它时,它就有可能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遭到破坏和遗弃。”[8]

人文资源对于中华文化遗产转换形成的新时代文化,可以发挥衔接的桥梁作用;必须寻找到它们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生活及国家发展目标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将其转化为生态的人文资源和艺术资源去建设中国未来的文化和艺术。

参考文献:

[1][5]王永健.2018年度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报告[J].艺术探索,2019,(3):078.075.

[2][3][8]方李莉.从遗产到资源——西部人文资源研究报告[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11,1,8.

[4][6]丹纳.艺术哲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7]郑元者.本土化的现代性追求:中国艺术人类学导论述要[J].文艺研究,2004,(4):146.

猜你喜欢

美术创作境遇
数字时代的工艺美术摄影
浅谈美术创作的意识状态表现
视觉思维在美术创作教学中的价值分析及实践
“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语境下的美术作品创作的家风蕴意
藏族主题美术中的乡土命题探讨
如何使幼儿园美术创作活动更有效
境遇与作为
境遇与作为
境遇与作为
境遇与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