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零碳能源系统的九点建议
2021-05-04周大地
周大地
我国包括决策层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过去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刚开始中国的确不太懂如何做气候变化影响风险分析,当时中国排放量低,能源消费水平也很低,发展中国家要争取更多排放空间和发展空间,所以我们主要花了大部分时间来争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争取更大排放空间的惯性思维,总认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一种发展制约。
我认为,这种约束不是对某一个国家的约束,而是对整个地球发展模式的要求,要求各国都要改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外部条件。现在的情况是,谁低碳转型干得快、干得好就能占得先机,因为技术进步是全球性的,中国好不容易走到全球经济前列,从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发展到要和其他国家一起创新引领技术的新阶段。如果在低碳转型技术领域不努力,可能重新出现重大的技术落后。
另一方面,根据化石能源时代的能源资源理论,一提就是“富煤贫油少气”。但中国从可用的能源资源来讲,可再生能源是最丰富的,我们疆域辽阔,跟日本等国相比,发展可再生能源潜力巨大。
中国光伏组件的产能占世界的80%
解放后30年,能源是从无到有,刚解放时全国只有100多万千瓦的电力,这个阶段是建立能源工业基础建设阶段,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的30年,解决全面工业化、城市化能源供应不足的矛盾,解决的是够不够的问题。这一阶段开始大规模引进世界先进能源技术,形成世界最大能源先进技术市场,包括油气煤炭勘探开发技术、电力技术(水电、火电、核电,输变电)、节能技术,都大规模引进,在中国实现规模化应用,而且迅速走到世界前列。
近10年,开始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目前,电力和其他能源的供应能力是比较富裕的,终端能源的优质化(城市能源燃气化,电气化)、化石能源清洁化、启动低碳能源规模化发展,开始往好不好的方向走。只有最好的能源技术才能到中国的能源市场来。中国开始成为先进能源技术的最大实验场地,一批国内技术走上世界领先水平。
在此过程中,中国也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也是最大的能源生产国。以煤为主,煤炭产量和消费量约占世界总量一半,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成为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炭的最大进口国。中国建成世界最大的电力生产和供应系统,能源供应装备和运行技术已经全面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和工程技术已经国际领先;水核风光(水电、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的技术和装备能力也进入世界前列,甚至形成垄断优势。比如说,中国光伏组件的产能占世界的80%,如果中国说没条件搞可再生能源,那全世界也没有国家能搞了。
实现中国零碳能源系统的九点建议
第一,煤炭、石油、天然气按顺序先后退出。主要因为其能源使用效率,三者依次排序,越往前能源使用效率越低,污染越重,碳排放量越高。我个人认为,核电将成为中国重要的低碳能源,如果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打天下,以后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困难会更多,同时成本也可能很高。
水电系统要充分开发,中国可能还有近2亿千瓦的水电资源,包括雅鲁藏布江水电有待开发,所谓高难度的,技术上也是可以攻克的。风电从2亿千瓦到20亿千瓦以上,太阳能发电至少要20亿千瓦,甚至30亿千瓦。生物质能源要充分利用,各种储能技术都有巨大发展空间。可再生能源电解和核能高温制氢,以及燃料电池都有特定的实用空间,但是能占多少比例,和电池系统有多大的交互,有待研究。
第二,能源电力布局和结构面临重大调整。中国电力总装机超过21亿千瓦,美国12亿千瓦,其他的国家都不到3亿千瓦。我国利用几十年时间建设了一大批煤炭、煤电,以及油气水电基地。在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结构上,我国建立形成能源开采、转换、输运的大型化、集中化、资源开采和消费中心分离,电力系统也向特高压,跨区域统一电网方向不断升级。
未来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零碳能源系统,究竟会形成哪些新的能源网架和布局体系,能源输运和运行系统需要进行哪些重大调整变化,还需要做认真研究和开拓实践。
第三,未来能源消费需求预测需要重新思考。中国应该认真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消费增量脱钩,低碳转型的第一要务是全面提高能源经济效益,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技术进步可以长期持续提高各能源消费领域的节能潜力,可以明显减少终端能源需求。虽然过去中国的节能工作做得不错,但工业上的先进节能技术的普及率仍然很低,平均不到30%。
还有一个如何计算能源消费量的方法问题,以往在主要是煤发电的条件下,各种一次电力都按煤炭的煤耗折合成一次能源。但随着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比例大幅度增加,再换算成煤耗量就不科学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中不存在类似煤电转换过程中的开采、运输等经济活动和相应的能源消耗,因此我建议要尽快改变用火电能耗折算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一次能源当量计算方法。
第四,要認真实践节能优先战略。要充分体现节能优先,能源消费革命要有新进展。提高能效曾经主要是解决能源短缺的手段,现在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创新发展的推动力,是体现能源整体经济效益的关键。中国2019年能源消费占全球总量的24.3%,电力消费是全球总量的27.8%,GDP只有全球总量的14.34%。在能源消费量上,中国是美国的1.5倍,是德国的10.5倍,是日本的7.6倍,是英国的18.7倍;在发电量上,中国是美国的1.7倍,是德国的12倍,是日本的7.3倍,是英国23倍;中国2019年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2.2倍,是德国的2.8倍,是日本2.7倍,是英国3.68倍;单位GDP电耗是美国2.53倍,是德国的3.22倍,是日本的2.59倍,英国4.55倍。我们提高能效的空间还很大。
另外,能源低碳化和环境污染治理高度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气污染治理刚取得初步改善,距离较高质量要求还相差甚远。在我国长远的绿色发展中,要持续解决大气污染问题,低碳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和前提。终端污染治理的潜力已经不大,更多的是要从源头消除污染源。2035年,全国要达到PM2.5小于35微克的目标,已经要求明显减少煤炭消费总量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小于15微克的标准,在现有的能源结构下根本不可能达到,何况空气清洁标准还在继续提高。必须解决民用散煤,包括小锅炉、工业窑炉,包括冶金建材化工用煤等,从源头消除污染问题,大幅度减少煤炭消费量不可避免。同时,石油消费总量也必须大幅度减少。只有完成能源低碳转型,实现碳中和,才可能实现15微克以下的大气质量目标。
第五,能源生产布局和结构需要调整。这种调整是很困难的,特别是中西部煤炭产能集中地区,能源基地的转型是非常困难的,例如内蒙古、新疆等与化石能源经济挂钩几乎一半或以上的地区,它们要转型的话,首先面临的就是传统产业GDP下降。我个人认为,国家要建立能源低碳转型基金,这个基金可以用来补贴和鼓励化石能源产业和地区的低碳化转型,减少阻力,防止出现低碳转型贫困化等社会问题。如果不从全国层面考虑能源低碳转型,那么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能源布局要从传统依靠化石能源,集中布局大型化石能源基地,集中能源转化基地、大型发电中心、集中化电网等单方面解决能源和电力供给的模式,逐步转向以非化石能源增量为中心,充分利用需求方响应和参与能源平衡调节的能源系统模式转化。以煤炭生产和煤电为基础,在中西部搞煤电基地外送的原有布局需要尽快调整。中西部煤炭产能集中地区,要充分考虑煤炭消费总量持续下降的影响,应该考虑集约使用优质煤炭资源,加大优质资源集中开发强度,而不要继续铺摊子扩大新产能。西部外送电力将转向以风电、光电储能为主要增长内容,并逐步替代煤电外送。
第六,中东部地区要大幅度提高能源自给比率。中东部下一步的能源发展,首先要实现本地的可再生能源用到极致。根据很多分析可知,中东部可开发的太阳能、风能,以及生物质能源远远超过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已经具备大规模经济开发能力,经济性还在继续提高。各地都要先充分利用本地本区域的非化石能源资源,提高能源自给比例。
第七,要严格限制化石能源的增量。“十四五”期间的电力增量尽可能全部运用非化石能源发电,化石能源上冲得越高,以后下降的压力越大。因此,能源石油消费量也要尽快达峰,要严格控制石油进口,限制加工能力盲目扩大。“十四五”期间要限量达峰,要防止一边大量进口石油,另一边国内加工能力还过剩,大量出口成品油和初级石化产品。我国2019年的钢铁出口量是6400万吨,还在扩张。天然气消费增量要和替代煤炭挂钩,民用采暖要鼓励电力和地源热泵结合方案,限制天然气低效替代;天然气也要在2030年前达峰,防止出现新的基础设施锁定效果。
第八,建立高度电气化能源系统。目前,终端能源的电气化水平只有25%左右,今后将大幅度提高。除了少数必须使用液体、气体燃料的场合或工业工艺过程,其他用能将基本用电。当前的锅炉、窑炉将系统转变,化石燃料直接燃烧过程基本消失;目前,石油化工产品,冶金还原过程,都要开发低碳化新工艺新过程;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数据互联将成为能源系统低碳化的重要内容和巨大市场。
第九,用技術进步推动能源低碳转型。能源消费方低碳化将系统改变当前的主流能源消费模式,包括许多系统性基础设施的改变,例如:超低能耗建筑,将基本消除现有采暖方式,以被动式保温为基础,结合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以及先进热泵,将使建筑物用能降低85%以上。目前,国家已经公布超低能耗建筑标准。
在交通系统的低碳方案上,核心应是交通工具大范围电动化,纯电动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将有所竞争。航空工具如何实现低碳化,还有待进一步开发技术方案(燃料电池、生物燃料、零碳合成燃料等等)。在地面交通系统的自动化方面,例如无人驾驶、汽车公用服务系统、大数据控制自动公路运输系统等等,将彻底改变目前以燃油汽车和个人驾驶为基础的交通系统。
实际上,低碳转型将成为新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新动力,需要我们做的工作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