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让城市更美好
2021-05-04游景畋
游景畋
近来成都市正式获得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权的消息令人振奋,也让园艺产业重归人们的视野。美丽的花卉与植物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行业故事与财富密码?园艺不但是城市生态和文化的精髓所在,可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符合绿色、低碳发展要义的园艺产业还可为城市经济建设奉献可观数值,是推动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注脚。
城市需要园艺和绿化
按照当前的城市化进程,预测2050年时全世界将有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爆发式增长的城市人口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钢筋水泥建筑和各式公路将挤占掉大量植物的生长面积,此时城市绿化和园艺产业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仅从健康的角度而言,欧美国家和日本、新加坡等国已经开始在部分城市设施的绿化中发挥园艺疗法的能效。
园艺之于城市的意义,从大的方面讲,在于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基础设施、改善空气质量、为城市区域降温、增加野生动物权益等;而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园艺产业的兴盛,意味着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从如何靠近自然,到高效拥有自然,利用生活设计最大限度享受自然的乐趣。
2024世界园艺博览会花落成都后,其确定的选址地拥有林木、水系、湿地、村落等资源,绛溪河从中穿过,生态环境良好,且交通便利,游客参观方便;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世园会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展览期间除各类室内外展出,还将举办學术交流、花卉园艺竞赛、文化艺术、商业洽谈以及儿童教育等活动。“其中,公园城市全球论坛、公园城市国际花园节等,均是在成都市民中影响力极大的公众活动,此次结合世园会举办,将有助于吸引全民参与进来。”其还表示,“成都未来将实现展馆展地的长期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这也非常符合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目标,根据成都的定义,公园社区是在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中,由政府、居民、社会力量共建共享共治,服务于生活人群和产业人群,“人城境业”融合共生的城乡空间和城乡治理基本单元。
从蔬菜花园到生活园艺
因为品种的丰茂和市场的巨大体量,我国或可被归为园艺大国,但与园艺强国距离甚远。与荷兰、意大利、德国等世界园艺产业强国相比,我国在花木产业结构、产业文化领域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熟知国内园艺产业近况的从业者眼里,“国内园艺的低中端市场有经济基础,但精神境界、产业文化未能跟上,以致大宗花卉产品不能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高端市场自闭且狭窄,生产门槛高,跟风炒作严重,炒作过后缩水更严重;真正的顶级市场自产自销完全自闭。”
“园艺不光是种花种树,还是新技术应用的舞台。”虽然业界人士指出了问题所在,但要切实改变却是难题。19世纪末英国著名园艺师格特鲁特·杰基尔在《花园的色彩设计》一书中提到了600余种园艺观赏植物,其中60%原产地在中国,20%原产地在美洲,10%在非洲,10%在欧洲本土。然而占比如此之大的中国本土植物中,大部分在国内市场上渺无踪迹,无人生产、少人应用,有的甚至濒临灭绝,对园艺产业的缺乏重视导致了这一窘境沉疴难解。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吕植进一步明晰了园艺产业在国内长期难以发展的原因,“我国‘人与‘生态有着较为明显的围界,很多花园、绿地禁止进入,人们难以切身感受、理解生态,更无法使其融入生活。生态应该是能让人们切身参与并感受到的,而不是与之隔离开的。”
低成本、高效率应是园艺企业的追逐点,园艺领域当前已经不再适合相关企业单打独斗,而是应该拥抱“全产业链协作”,园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量”与“质”的科学把握。在欧美一些园艺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运用科技为园艺产业赋能已成为常态,从而保持着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虽然当地多的是家族式经营的园艺企业,却做到了长久累积的丰富种植生产经验和现代先进技术并存、并行。更难得的是,同一区域的园艺生产者已经自发形成了良性的生产同盟,同盟成员在搭建的内部平台上共享信息、数据,相互沟通,交流环境控制与生产种植经验,也对一些时新品种进行探讨与实践。
业界人士指出,国内园艺企业需要认真践行“四个变化”,即“专业化(深入了解特定工厂和产品)、规模化(大规模温室生产可以防范投资风险)、标准化(产品需要提高并统一标准)和市场化(温室的优质产品需要更精细的营销渠道)。”面对国内园艺产业一直以来的发展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邹学校建议推动国家园艺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吸收园艺产业基地县和龙头企业,建立一批国家园艺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开展园艺科技创新及成果推广应用,“新时代园艺产业科技创新,应围绕构建现代园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展开,突出加强绿色优质和产业融合技术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