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1-05-04梁丹
梁丹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创新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去分析问题,全身心投入数学学习中。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有一定的体验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加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一、创建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创设创新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创造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去思考。學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懂得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就能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也能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涵。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专心听讲,完全投入。
比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时,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一个纸袋分别装着一元纸币、五元纸币,让学生去数里面有多少钱。学生先将一元的数在一起,然后再将五元的数在一起,得出各自的结果然后相加计算出总数。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将一元的放在一起?五元的放在一起?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教师通过相关问题的指导,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数钱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实际探索。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第一组是通过合并同类项的方式去数钱,第二组是通过教师编排的顺序去数钱,第三组则是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数钱,对比这三种情况,学生可以明白,到底哪种方式更能节省时间,增强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同时提高了课堂趣味性。
二、教学模式多样化,体会知识内涵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总结和归纳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解答一道题的同时,也可以解答一类题,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在学生巩固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求一次函数y=3x-1与y=-5x+3的交点坐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已知的图形解法和方程式的解法求得交点坐标,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知识点来进行讲解。课堂上学生的讲述,既能够帮助其开拓思维,又能够锻炼其语言能力,当学生角色转变的时候,思维方式也会得到一定的转变,不再是单一的解题思路了,学生会通过这样的思维方式去发展数学思维,在解题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进行创新。通过这样的多元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扩散性,去体会思维的变通性,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数学知识的内涵。
三、拓展课外知识,进行课外延伸
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遵循教学大纲,跟随着课本上的知识点来进行教学,这不利于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所以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课外实践以及对课外知识点的延伸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只是局限于课堂,当离开课堂时,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发现更多数学知识,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在生活实际问题中。
比如,在教学“数的立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相关问题,如让学生去思考1+2=?2+3+4=?5+6+7+8=?9+10+11+12+13=?并且让学生感受到这样数字之间存在的规律和联系,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解答问题,开动脑筋,想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而不是直接去讲述数学知识。在思考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举出相关的例子,比如,它是什么样的形状去排列的?如果用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这样的形状去代替它们的规律,哪个图形才是最符合的?教师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时,也能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课外知识的拓展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既能让学生充满了满足感,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教育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