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生活特质,丰富写作世界
2021-05-04赵颖
赵颖
摘要:人在生活中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和环节:活动、交往、主动参与。这启示我们:作文教学要回归生活,就要将生活的基本特质植入作文教学之中,增强学生自身在作文教学中的能动作用与主体作用。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植入“实践”“探究”“交往”“体验”等生活特质,便可使学生拥有一个智慧、灵动、温情、多彩的写作世界。
关键词:作文教学;回归生活;生活的基本特质;交往;体验
人存在于生活,发展于生活。作文教学亦当回归生活,将生活的基本特质与核心要素植入作文教学之中,使作文教学突显生活的意蕴。那么,生活的基本特质与核心要素究竟是什么呢?稍加归纳,我们不难发现人在生活中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和环节:活动、交往、主动参与。
首先,人总是被置身于实际的活动情境之中,通过活动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发展出人作为“类”的存在的本质力量和能力;其次,人总是要与周围的人进行大量的交往、交流与合作,通过交往在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中与社会世界进行互动,发展出人作为“群”的存在的交往能力和社会性;再次,人总是要通过主动参与在主体与自我的关系中与内心主观世界进行互动,发展出人作为“个体存在”的自主能力和自由个性。可以说,“活动”“交往”和“主动参与”支撑并展开了人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关系。
这启示我们:作文教学要回归生活,就要将“实践”、“探究”、“交往”、“体验”等生活的基本特质植入作文教学之中,增强学生自身在作文教学中的能动作用与主体作用,引领学生进入一个丰富的写作世界。
一、植入“实践”特质,让学生畅思于智慧的写作世界
人类从依靠茹毛饮血、钻木取火等简单技能来谋求生存发展到今天借助强大的外在工具扩展生存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对优越环境的欲望不断显现并加强,其对自身及周遭的思考也不断深化并成熟,也就是说人类思想领域的进步是在物质活动的变革和发展实践中逐渐实现的。同样,对学生而言,写作思想的建立以及各种理论的成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写作能力也绝非通过空泛而抽象的理论说教和枯燥的概念灌输就能形成、提高的,它们离不开学生的多看、多写、多思,也就是说,学生的写作智慧须在“实践”中生成并增长。
欧阳修就如何习文这一问题说过:“无它术,惟勤而多为之,自工。”鲁迅先生也曾经一语中的地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上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两位文学大家虽生活在不同时代,但他们的成功经验无一不是强调写作实践的重要性。学生首先须在生活实践中认识自然,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然后须在“读”“写”的实践中,培养语感,汲取作文养料。愚以为,作文教学中,教师不宜刻意追求写作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应让学生尽可能地多看多写多思,在看中感、写中练、思中悟,使学生尽可能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写作经验、积累写作技巧、探索写作规律,教师适时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巧加指导,从而帮助学生进入实践-认识-实践的良性循环。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能让学生用自己的笔杆子创造一个智慧的写作世界。
二、植入“探究”特质,使学生置身于灵动的写作世界
如果作文教学漠视学生的生命意义、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不从生活的角度和生命的高度来关照学生的写作,必然会导致学生作文单一呆板,缺乏个性的光辉和独特生命的旗帜。作为一种反思性、超越性与建构性的实践活动,作文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环节之一不是接受,而是探究。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同样,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也不在于让学生被动地全盘接受写作知识和技巧,而在于贴近学生实际,诱导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通过反思,以探究的方法主动获取、应用写作知识,并进一步开展写作活动。当然,这种探究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由重写作知识和技巧的接受性作文教学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作文教学,由单一的认知性作文教学转向多维的体验性作文教学,由机械的决定性作文教学转向互动的交往性作文教学,由学生的被动作文转向自主作文。
我在作文指导课中开设了一个专题——“我向名家学写作”,即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从所学的课文中总结、积累写作技巧,运用在自己的写作實践中。比如在以散文《春》为素材的作文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小环节:我深情投入地朗读描写“春花”的片段,请学生一起读并勾画我读错的地方。我读的时候做了如下改动:
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有红的、有粉的、有白的。花里带着香味!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闹着,大大小小的蝴蝶飞着……(原文: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读完后,我请学生评价我读得怎么样。学生说我读得很有感情,但读漏和读错了很多地方。于是一场精彩的辩论赛开始了,学生的发言令我惊喜连连。我说:“我读的‘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有红的、有粉的、有白的更精炼。”学生说:“原文的‘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使花有了人的思想、行为,更能表现春花争先恐后,竞相开放的情境,更有趣;‘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更具体形象,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我说:“我读的‘花里带着香味更符合实情。”学生说:“原文的‘花里带着甜味既有嗅觉又有味觉,更丰富;‘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不是眼前看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景象,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仿佛已经到尝那香甜的果实了。”我说:“我读的‘成千成百的蜜蜂闹着,大大小小的蝴蝶飞着句式更整齐。”学生说:“原文的‘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中用‘嗡嗡这一拟声词写出了听觉效果,更能表现一派忙碌、热闹的景象,更生动活泼。”……
我败下阵来了,学生的士气正旺。我一边夸他们聪明,一边引导他们总结用哪些方法可以把景物写得丰富生动、具体形象、富有情趣。学生们热烈地讨论开了,有的说,有的记,然后汇总。巧用修辞、虚实结合、调用感官、锤炼词语等写作技巧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轻松地渗入学生脑中。我赶紧趁热打铁,激发学生立即尝试的欲望。学生们笔下生花,得意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而我正得意着“少教多学,探究实践”又造就了一堂既轻松愉快又颇富成效的作文课。相信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在探究中总结,在实践中反思,还会有更多的个性化解读、个性化创作。唯有主动的多方“探究”能使学生置身一个富于变化的、活泼灵动的写作世界,并在其中不断丰富自己,垒高自己,超越自己。
三、植入“交往”特质,令学生陶醉于温情的写作世界
交往是人的基本生活形式之一。人是存在并发展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儿童素质的培养,各种思维创造能力的提高,正是在各种经常的、全面的交往活动中得以实现的。因此,作文教学就应该重新认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表述真情、沟通心智、交流思想、表达愿望等社会交往的实际需要出发,引领学生通过作文进行交往活动,充分发挥“交往”在作文教学和学生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动力作用,以促进学生作文能力与交往能力的融合。
作文教学强调“交往”这一环节就是让作文教学由简单的写作知识的授受过程转变为师生共同建构作文主体和写作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师生间、生生间传递信息的互动过程,转变为师生间、生生间交流情感的人际交往过程,使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沟通中得到主动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充分尊重学生人格为基础,组织丰富的交往活动,采取多样的交往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与分享,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
在学生刚进入初中时,我就布置大家准备一个精美的笔记本,并给它起名叫“心灵寄语”。我建议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点滴、成长的喜怒哀乐、对人生的思考困惑等都写进“心灵寄语”,收集自己成长的足迹,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分享。刚开始,学生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内容如同记流水账,我就抛砖引玉,写一些我看到的班级中的趣事和我的看法与学生分享,并告诉他们只要留心身边的小事、小景、小人、小物,就可以拥有一个广阔而灵动的写作世界。学生兴趣大增,慢慢地,他们学会了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精彩,捕捉普通人事中的闪光,他们眼中的世界渐渐丰富了,笔下的世界也渐渐多彩了。每周我都会组织一次“心灵寄语”展示交流的活动,学生在朗读、倾听、点评、建议的过程中得到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喜乐时有老师和同学的分享、祝福,忧伤时有老师和同学的开解、抚慰,困惑时有老师和同学的疏导、建议,“心靈寄语”如同心灵鸡汤一般滋养着学生的生命,他们收获的岂止写作知识的增长、写作能力的提升,更是内心情感的释放、交往需求的满足,这样温情的写作世界令学生陶醉不已。
如果每一次作文教学都充分挖掘并展现其交往属性与功能,如果每一次作文都能成为生活中的一次交往活动,那么学生就会感到以作文为中介进行交往就是生活的一种需要,他们就会乐写不疲。
四、植入“体验”特质,助学生展翅于多彩的写作世界
体验是学生个体的一种存在方式。作文教学不仅是一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探究、交往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真实的生活体验过程。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的真实生活体验,写作知识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个体的“精神食粮”;只有当学生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通过自己的真实体验而产生效应、发生变化时,他们的写作才是主动的,作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因此,作文教学就应该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和社会生活相融合的体验过程,让写作成为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一种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享受,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写作活动的过程中生成感受、情感、领悟、反思等认识与实践能力,在写作中感受愉悦,感受成功。为此,教师必须注重并尊重学生个体真实的生活体验,使作文教学过程从单一的写作知识技巧的授受过程转向一个包含知、情、意在内的全生命的教学过程,让作文教学触及学生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深处,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领悟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促进其身心得到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唯有这样,才不背离作文教学的“本真”追求。
学生都知道运用比喻能使写作语言美起来,而写出贴切又新颖的比喻,离不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但如果只有知识,没有体验,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是张不开的。在一次以“巧用修辞靓语言”的主题作文课上,我对学生质疑:散文《春》中的语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将“花”比作“眼睛”和“星星”究竟合不合适啊?花会像眼睛和星星一样闪光、眨动吗?学生们莫衷一是,于是我布置大家周末到公园去寻找草丛中的“眼睛”和“星星”。再回到课堂上时,学生们兴奋地描述他们观察到的景象:花、叶、草在凉风的吹拂下微微摇摆,花瓣一会儿被叶、草遮住,瞬间又露出来,时隐时现,在太阳光的照耀下,远远望去真的就像眼睛和星星一样眨呀眨的。我顺势点拨:“看来,只有独特的体验,才能创造新奇的比喻哟。”明白了这一点,学生开始自觉地丰富自己的体验,展翅于多彩的写作世界,他们把“白芍”、“红花”、“雪里青”等草药比作“温婉善良的美丽女子”,给病人以莫大的安抚;把“被风吹落在积水里的落叶”比作“受了委屈的孩子”蜷在无人的角落里哭泣;把“爷爷沧桑的脸”比作“泛起密密涟漪的池水”……若不是有了丰富而独特的体验,学生怎能创造出如此具有个性色彩的比喻呢?他们笔下的世界又怎会如此丰富多彩呢?
当然,教学与人的生活又有本质的区别,它不能直接等同于人的生活,它是一种经过改造的,具有教育性的特殊生活。且现实生活复杂多变,作文教学不可能囊括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作文教学回归生活不是要使作文教学等同于学生生活,也不是把学生生活简单地复制和移植到作文教学中来,更不是让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完全重叠,而是应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在实践、探究、交往、体验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开放式、生活化、情景化的教学方式促使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交往和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把学生培养成为写作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引导学生从当下生活逐渐走向一种更有意义、更符合其人性的未来生活,从而真正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作文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实践、探究、交往、体验的过程中产生某种思想,艺术地记录生活,诗意地表达感受,提升生活品位的过程,唯有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作文课堂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打开思维的闸门,触动写作的灵感,唯有植入生活特质的作文教学,能使学生拥有一个智慧、灵动、温情、多彩的写作世界。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乾明《作文教学理性的突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3]周进芳《中学作文教学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4]魏书生《魏书生谈语文教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