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2021-05-02□文/李俊
□文/ 李 俊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郑州)
[提要]本文基于河南省15 个市的数据,利用DEA模型测算出相应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投入指标为资本、劳动、水资源,产出指标为地区生产总值。资本指标使用固定资产,劳动力投入使用当期从业人员总数,水资源投入为各省辖市历年的用水总量,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等。针对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在国家中原崛起战略、中原经济区等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给河南省的水资源利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城镇人口快速扩张,增长的人口需要更多的生活用水,同时产生更多的生活污水,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工业产业的发展使得工业用水增加,其产生的工业废水所带来的污染给提高城镇水资源利用效率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为此,研究河南省城镇化进程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进而推动河南省城镇化绿色健康发展,使河南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对于国内外学者对城镇化进程水资源利用问题的研究,其研究的出发角度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学者从城镇化水平、质量、速度等角度对水资源利用问题进行研究。如,阚大学等认为运用空间纠正Sys-GMM 法实证分析了城镇化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发现我国城镇化水平、速度和质量、水资源利用量、水资源利用效率均存在空间自相关,水资源利用量和利用效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其二,有学者从影响水资源数量的因素出发,研究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利用问题。如谢季遥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构建城镇化作用下的厦门市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体系;郭蕾从城镇化率与用水总量、水资源利用效率、具体领域用水比例的关系角度进行研究。其三,有学者从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进行研究。如章恒全不同城镇化阶段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不同,城镇化的快速扩张给我国水资源利用带来巨大压力。
综上所述,目前已有很多学者针对城镇化进程对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方法包括面板回归模型、全要素分解法、空间计量模型等。但是,现有对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利用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很少,较多的是从全国的层面上对水资源利用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河南省在水资源利用和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进而推进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选取15 个省辖市作为评价单元,分析2011~2018 年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率,投入指标为资本、劳动、水资源,产出指标为地区生产总值。资本指标使用固定资产,劳动力投入使用当期从业人员总数,水资源投入为各省辖市历年的用水总量,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等。
水资源需要与资本、劳动等要素相配合才能进行生产与消费,因此本文在多要素的框架下对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选用基于DEA 的Malmquist 指数法进行测算,利用Malmquist指数法可以研究河南省不同城市的生产技术变化(techch)情况,还可将技术效率变化(effch)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ech)与规模效率变化(seech),并得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tfpch),全要素生产率变化(tfpch)等于技术变化(techch)与技术效率变化(effch)的乘积,从而得到更多具有实际价值的分析信息。数据来源于2011~2018 年的《河南统计年鉴》、各市统计年鉴、2011~2018 年的河南省水资源公报。
三、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率测算及现状分析
本文运用Deap2.1 软件计算得出2011~2018 年河南省15个市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值,见表1。河南省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值基本保持在0.9 以上,个别城市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值达到1.0 以上,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并呈现出波浪式起伏变动趋势。从河南省各市来看,郑州市、开封市、信阳市、新乡市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值基本上保持在1 左右,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明显。这其中既有豫东地区的市区,又有豫中和豫北地区的市区,说明了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与不同区域的水资源状况并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综合分析发现,随着河南省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高效率设备的运用以及人们节水意识的不断增强,河南省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特别是对于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来说,滴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不断落实,工业和城市居民的节水能力将不断增强。但是,河南省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仍需要加大提升力度,深度贯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断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表1)
四、河南省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分解
为了进一步比较豫中、豫东和豫北地区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本文对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进行分解,全要素生产率(tfphch)=技术变化(techch)×技术效率(effch),结果见表2。(表2)
从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变化(tfpch)来看,2011~2018 年豫中、豫东和豫北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8%、-6.3%和-4.5%,说明河南各区域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未得到明显提升。2011~2018 年豫中、豫东以及豫北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变化(techch)分别为-2.5%、-4.2%和-4.2%,技术效率变化(effch)分别为-2.3%、-2%和-0.2%。这说明,技术进步在河南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过程中作用并不明显,技术推广、生产规模调整以及管理水平优化的表现相对较差,在大部分地区出现效率下降。河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由依靠技术进步带动的效果不明显,对于节水效率较高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运用还存在不足。传统的产业结构调整不足,农业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仍有待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不高、生产规模不经济、人们生活方式仍需改善等都是阻碍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的影响因素。要进一步加大对水资源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政府对水资源利用的管理水平,加大对新技术、新设备引用的支持力度,推动高耗水产业的调整升级,加大对节水政策的宣传力度,使企业和城市居民培养起较强的节水意识。
表1 2011~2018 年河南省15 个市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值一览表
表2 2011~2018 年河南省三大区域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分解一览表
五、几点建议
(一)优化城镇化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率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要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要注重城镇化规模与质量的均衡,更加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规模,减少低效率的城市过度扩张,城市扩张的过程中要注意城市的合理规划,为城市后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城镇化发展要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更高效地设置城市循环用水模式,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的产业以农业和工业发展为主,而用水量主要集中在这两个产业,工业和农业用水总量规模大、污染排放量大,同时效益是低下的。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的企业,促进产品的及时更新换代,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第三产业形成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改造升级传统产业,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三)加快普及节水技术,推动水资源循化利用。河南省要积极推进节水技术的普及,主要调整工业和农业领域的用水模式,农业要改变传统的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采用节水滴灌的技术,工业领域要加快煤化工等相关高耗水行业的改造,调整升级生产技术,运用效率更高的技术,积极推广节水设备,提高工业领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引导城镇居民使用用水量较少的节水设备和节水产品,循环使用生活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深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广节育环保用水理念。要积极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宣传节约环保的用水理念和用水模式,提高居民的节水意识。加强政府对水资源利用的宏观监控,强化行政手段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提高水资源污染和浪费的成本,推行阶梯水价的方法促进水资源利用的规模效益。强化对用水企业和居民关于节水意识的培养和节水技术运用的培训,推进节水技术和节水设施的推广,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阚大学,吕连菊.中国城镇化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8(07).
[2]谢季遥,陈星,许钦.城镇化对厦门市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评价[J].水电能源科学,2020(04).
[3]郭蕾.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利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7(07).
[4]章恒全,蔡晓莹,张陈俊.城镇化进程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环境与社会,2020(01).
[5]马远.干旱区城镇化进程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DEA 模型与IPAT 模型[J].技术经济,2016(04).
[6]张世娟.淮河流域城镇化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6.
[7]刘晓君,闫俐臻.基于数据包络模型的西部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水资源保护,2016(06).
[8]张炜,马竞熙.新型城镇化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J].人民黄河,2020(03).
[9]王莹.中国省级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超效率DEA 与Tobit 模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5(05).
[10]曹康博,何沅晶.城镇化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基于31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07).
[11]焦士兴,崔思静,王安周,赵荣钦,尹义星,张建伟,李中轩.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与水资源利用响应关系[J].水土保持研究,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