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企业练就更多独门绝技
2021-05-02韩鑫
文/韩鑫
太钢集团员工展示“手撕钢”(新华社 曹阳 摄)
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中,有两家获奖企业的创新案例让笔者印象深刻。一家是中国建材旗下的中材国际,历经50多年奋斗,研发建设出全球最大的日产1.4万吨水泥生产线,让关键设备实现了从成套进口到整线出口的突破。
另一家是太钢精带,前后经过700多次失败,攻克170多个设备难题、450多个工艺难题,才从4万多种排列组合中找到一个能生产出“手撕钢”的成功方案。
自主创新之路上的执着坚守,为两家企业带来了可观的回报:中材国际研发建设的先进生产线,使生产成本一下降低超过50%;太钢打造的“手撕钢”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很快提升至70%。这些事实充分证明,从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再到实现量产、打开市场,往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和意志的磨练,但只要企业瞄准目标、持续努力,很有可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收获竞争主动权。
企业是市场的细胞,也是创新的主体。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到强,关键要提升一家家企业的创新实力,引导更多企业走上自主创新之路,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这既是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全部工业门类,产业规模和配套优势明显。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5G、高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然而,在一些前沿领域、先进技术、高端产品上,中国制造仍然存在基础不牢、水平不高等问题,相关企业的研发生产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国际市场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调整,更加凸显了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自主创新,解决好“卡脖子”问题,才能使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释放出更强劲的能量。
看到挑战的同时,更要看到宝贵的机遇。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我国科技创新也日趋活跃。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研发投入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为企业自主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人才基础。国内市场空间广阔、消费升级加快,也为不少领先企业提供了许多机会——立足强大国内市场,努力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就能够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回看工业大奖榜单不难发现,不管是研发汽车齿轮、超导材料,还是制造航空发射器、数控机床,许多企业之所以能成为行业佼佼者,关键就在于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矢志不渝的创新收获了更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期待更多工业企业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练就更多看家本领、独门绝技,为企业发展拓宽空间,也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