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现代化按下“快进键”

2021-05-02

发明与创新 2021年9期
关键词:快进键种业机械化

春节刚过,农事渐忙。

2月2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下称“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第18次聚焦“三农”。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1万多字的中央一号文件,核心亮点集中在种业、农业科技与农业装备等方面,擘画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那么,农业农村现代化怎样推进?如何举全国之力书写农业现代化的精彩答卷?

粮食安全“压舱石”更稳固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

“十三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交出沉甸甸的成绩单。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达66384万吨,创历史新高。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

在粮食库存方面,当前我国处于较高水平,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能满足一年的消费需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介绍,大中城市成品粮油库存保障能力都在20天以上。同时,企业商品库存明显增加,企业商品库存创近15年来的最高水平,东北地区玉米商品库存已达到上年同期的3倍。

“全国标准粮食仓房仓容达到6.8亿吨,较‘十二五’末增加1.2亿吨,仓储条件总体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秦玉云说,在全社会总库存维持高位前提下,我国粮食库存结构进一步优化,抵御市场风险和维持有效供应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已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办公室主任方进介绍,截至目前,全国共有粮食应急供应网点44 601个,应急加工企业5388个,应急配送中心3170个,应急储运企业3454个,国家级粮食市场信息直报点1072个,地方粮食市场信息监测点9206个,在应对各类突发应急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人们的需求一直在提升。我国坚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自2017年起,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启动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中央、地方财政和社会累计投入超过815亿元。”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规划建设司司长钱毅介绍,截至2020年底,各地重点实施9238个项目,其中已开工建设8888个、完工7798个,开工率96.2%、完工率84.4%,除2020年项目,均基本完工或进入收尾阶段。

“这些年,我国粮食年年丰收,全社会的库存目前非常充裕,中国的粮食安全是完全有保障的,我们有能力端牢自己的饭碗。”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指出,但也要看到,我国的粮食供求不宽,一直处于一种紧平衡状态。“十四五”以及更长时期,粮食需求还会有刚性增长,再加上外部形势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也明显增加。“所以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我们一刻也不能掉以轻心,还必须尽可能把安全系数打得高一些,尽可能多产一些粮、多储一些粮。要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我国粮食生产喜获“十七连丰”(新华社 杨文斌 摄)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关键靠科技。唐仁健指出,增加粮食产量根本的出路还是要向科技要单产、要效益,坚持农业科技要自立自强,下决心打好种业翻身仗,用现代的农业机械化装备来强化粮食安全的支撑。

打好种业翻身仗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小小的种子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科技现代化。此前,不管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1年重点任务,还是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那么,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瓶颈?如何将“芯片”掌握在自己手中?

农业“芯片”发展有短板

“经过‘十三五’育种科技攻关,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在口粮上已经达到54.8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中国粮’主要用了‘中国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说。

成绩突出,但问题依然存在。万建民表示:“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有保障,但一些品种、环节和领域还存在短板和弱项。”

万建民表示,种业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0时代是农家育种,2.0时代是杂交育种,3.0时代是分子育种,包括分子标记、转基因、基因编辑育种等,4.0时代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育种。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种业4.0时代,我国还在2.0至3.0时代之间。“从品种水平看,我们的大豆、玉米现在的单产水平不到美国的60%,蔬菜国外品种种植面积占比约为13%,其中,耐储的番茄、甜椒等少数专用品种进口比例超过50%。生猪繁殖的效率、饲料转化率和奶牛年产奶量都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左右,特别是白羽肉鸡的祖代种鸡主要还是依靠进口,这些品种方面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相关产业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效益。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说。

此外,张桃林表示,我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够,一些珍稀濒危的种质资源消失风险还在加剧;核心技术创新不足,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高品质、有特殊功能的品种和产品还比较缺乏;种业创新的主体企业竞争力不强;农作物育种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够健全,亟待补齐生猪、奶牛等畜禽品种多世代持续规范的性能测定和选育体系等“短板”。

端稳中国饭碗,要把农业“芯片”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图为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在观察玉米生长情况(新华社 张丽芸 摄)

“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方面,跟国外差距不大,但在对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方面,比如是否具有高产、优质等性状,还有不小的差距。”万建民说,

张桃林指出,从时代要求看,人民美好生活对农产品多样化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一些高品质的、有特殊功能的品种和产品比较缺乏。

打通种源“卡脖子”堵点

如何打赢种业翻身仗?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农业农村部已确定,把种业作为“十四五”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来抓,保持水稻、小麦等品种的竞争优势,缩小玉米、大豆、生猪、奶牛等品种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对此,专家建议,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优异基因资源的发掘创新,加强与常规育种技术相衔接的生物育种新技术研究,加强优质高产多抗广适重大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加强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培育。全力打造2~3个国家级种业航母,提高我国种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种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表示,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从国家战略层面聚焦畜禽种业“卡脖子”问题,建立中央和地方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并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优势资源,形成创新合力。

“建议设立国务院种业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加大珍稀、濒危、特有资源与地方特色品种收集力度,研究出台种质资源共享、利益分享等管理办法等。”赵皖平说。

赵皖平进一步分析,由于畜禽种质资源保护、种质资源基础研究均具有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长期性,且投资规模大、预期不确定因素多,建议加大投入力度,由中央和地方将其纳入财政预算,设立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专项,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同时,严格保护我国种质资源安全,防止资源流失或被窃,对关系种业安全的知识产权,由国家出资保护。

我国在乳业奶牛等种源上依赖进口情况比较普遍(新华社 王鹏 摄)

“加快培育突破性畜禽优良品种。加快建立完善国家畜禽生物育种多功能实验室,重点建设基因组学平台、分子生物学平台、基因编辑平台、高通量分子检测平台等;坚持问题导向、市场导向,聚焦育种关键环节,依托国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核心育种场、资源保种场等建立育种联合体,深入推进畜牧良种联合攻关,加强境外优异资源引进,全面提升我国种业自主创新力及国际竞争力。”赵皖平表示。

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建议,加大畜禽种业研发投入,建立健全动物性种业运行机制,打造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企业运作为方式、以种业为主营业务,实现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规模化、高效率育种创新融合体,不断推动优良种畜研发推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国家队”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成立8年来,潜心打造新型数字化智能化种业生态平台,在财政支种、金融强种的实践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基金合作方之一的中农北斗农业产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是实现“从种子到餐桌”全产业链融合的生态农产品流通平台。该公司董事长王惠枝表示,我国种业要实现良性稳健发展,关键在于产学研的结合和育繁推一体化建设。

行动是关键。攻“芯”为上,才能不被“卡脖子”,才能端牢自己的饭碗,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着力补齐农业机械化短板

伴随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化设备和自动化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71%,同时,生猪生产、饲草料生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产养殖、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具装备等也快速增多。农业装备技术的投入,不仅有助于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还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产品质量,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来看,我国农机研发制造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精密液压、农用传感器等关键部件受制于人。

联合收割机在河北省泊头市西辛店乡大付村的麦田里作业(新华社 牟宇 摄)

保障粮食安全,农业机械化短板不容忽视。农机是解决谁来种地、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未来,应加大农业机械化补短板力度,提升农业机械化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推动一批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农业机械化发展遇瓶颈

在东北、华北、黄淮海区域,每到农忙时节,在田野里劳作的,已经不再是农民,而是各种各样的农机设备。家里只有几十亩(1亩≈666.7平方米)地的农户,只需要一个电话,就有农机上门服务,从备耕到耕种,从田间管理到收获,一站式的服务,让农民彻底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

然而,在西南西北的山区,南方的丘陵地带,仍有大量农田,依靠最低效的人力劳作进行生产。在那里,机械化仍是难题。

难点不仅仅是山地、丘陵地带的农业机械化问题,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钟钰表示,还有一些特定领域,我国的机械化也仍有短板。比如南方的水稻育秧,当前,一些农场、合作社已经在推广机械化,效果不错,但对更多的小农户来说,如何实现机械化,仍待探索。再如经济作物中的采摘环节,在农业发达的国家,不少地方都已经实现水果、蔬菜的机种机收,我们主要还是人工种植、管理和采收,机械化率不高。

2021年1月,北京郊区的不少蔬菜大棚,正处在换茬的季节,农民们使用小型农机翻地,这种手扶式耕地机只有几百公斤重,体型也很小,可以进入大棚作业,每亩地的油耗成本不到10元。但起垄、覆膜、栽种、施肥、喷药乃至采收环节,仍需要人力。

有专家坦言,我国农机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有近30年差距。国外20世纪60年代已实现机械化、大型化,正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我国目前还在机械化进程中,智能化刚刚起步。

村民利用机械设备收割小麦(新华社 牟宇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装备制造水平、产品可靠性和农机作业效率等方面都还有一定差距。

“更高的机械化,可以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同时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因此,在未来,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率,仍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钟钰说。

协同推进装备转型升级

面对相对落后的农业机械化质量,如何去除“痛点”,疏通“堵点”,解决“难点”?

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马瑞燕教授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将农业机械化提升为国家级协同攻克的战略目标,由国家进行科技创新力与资源集聚,多学科、多领域一起发力,进一步发展农业机械现代化。

如何协同攻克?马瑞燕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重点加强科技创新,要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联合智能化、大数据、自动化、装备制造业、植物保护、资源环境等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共同制造。

“和别的国家相比,我国最大的特点是物产丰富、种类繁多,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长季节要求都不同。所以,农业机械化的研发要适合国情、农民需求,加强顶层设计与动态评估,建立健全部门协调联动、覆盖关联产业的协同创新机制。”马瑞燕补充,要加强农机装备上下游企业的协同作用,攻克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电子信息等“卡脖子”问题,鼓励大型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成套装备集成为主转变,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指出,我国要围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要求,积极发展中高端智能化农机装备,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加快信息感知技术、传感网、互联网和智能控制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应用,促进农机产业升级,使农机装备快速走上数字化、精准化、高效化和科学化的轨道,提高农机装备的附加值,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我国农机装备操作人员素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指出,要对农机作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增强其节粮意识,同时要完善机收社会化服务合同的内容,将损失率等纳入服务条款等。(本刊综合)■

猜你喜欢

快进键种业机械化
登海种业
登海种业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
为老干部工作改革创新按下“快进键”
从骡马化到机械化、信息化
生活中不应该有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