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理论渊源和重大意义

2021-04-30周寿楠宋春华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

周寿楠 宋春华

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的产生,有其内在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只有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的核心意义,才能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如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视野,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方法与路径,形成了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中國共产党建党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文化自信”阐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凸显了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战略地位。同时,党的十九大明确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缺少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就难以实现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所以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提出“文化自信”的概念,针对“文化自信”的相关论述也较为分散,没有系统性的文化自信理论。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系列著作中,重点阐述了意识形态理论、文化思想和社会主义文化观等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

列宁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基础上,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理论。所有文化发展与建设都是在一定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列宁指出了无产阶级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优越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我们必须正确地面对历史和现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外有文化精髓,列宁的文化建设观点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有益的指引方向。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且结合中国发展中的具体需求,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了解决中国在发展中的文化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建设理论。

在中国革命斗争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斗争的形势、中国发展实际情况、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明确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乖口目标,即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毛泽东提出了“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强调文化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强调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推动意识形态建设和解决新的社会矛盾问题双向发展,明确地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等问题,制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文化发展路线,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同起来,强调以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不能一手硬一手软。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国内外形势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方位的变化融合起来,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党建历史问题,指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去指导文化建设工作,不断丰富社会大众的精神生活。同时,强调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作用,继承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观念和改革开放后的科技教育思想,完整地表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知。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阐述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新理论,培养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地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逐渐成为一个政治话题和民族复兴的政治理念。

在20世纪后期,世界能源、信息、智能及经济等领域之间的壁垒日渐降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开始由硬实力向软实力方面倾斜,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文化才是未来激烈竞争的关键因素。以此为视角,提出只有将文化作为战略制高点,只有不断丰富国家自身的文化实力,才能由被动转为主动,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多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我国社会、历史、民族、经济及制度等多方面优势,强调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发撵文化教育引导人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使中华文化具有更加鲜明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让其衍生出更多影响力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表达形式。伴随着文化自信思想的提出和践行,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注重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中,开始向世界展现出良好的大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声音,使中华文化走出去,为我国各项国际活动奠定深厚的文化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起源与特质,进而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从我党发展历程看,一直遵循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以此为基点,形成了制度、理论和道路自信等理论,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最好的坚持,随着国家道路的不断拓展,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需要从本质上探究党和国家的事业,要依托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的理念、思想及精神等,形成一种源自本身文化体系的自信,即文化自信,以解决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疑难问题,以启示党和国家的发展思路。由此可以看出,将文化自信融入国家和党的发展理论体系中,除了能丰富原有体系的构成,填补原制度体系的不足,还具有以下优势:其一,以文化因子为助推,启发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思路,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预期的理论元素支撑;其二,坚定党员和人民大众的文化自信,可促使其产生更多的动力,在坚定理论信念的同时,其自信的文化意识也会在思维碰撞中,衍生出更多有益意识,然后以实践、创新行动,反哺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进而为其突破现有藩篱奠定良好基础;其三,文化自信的深入发展,可强化中国“智慧”效能的输入和输出,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和行为,不仅为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多元而丰富的现代化发展途径,还将中国“智慧”展示在世界面前,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注入中国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追求,与当前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而基于此提出的文化自信,则能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并为其应对措施提供了实践方向。在此过程中,需要积极部署和实践国家各项关于文化的措施和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文化事业的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和方向,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在物质丰富的同时,享有更加充实、质量更高,形式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使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国民文化素质的进步,则可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可达到强文化筑事业的目的,形成良性文化氛围体系,最终为文化发展及民族复兴提供多元支撑。

以国家安全为视角,在日益激烈的国家领域意识斗争中,文化自信的选择是国家安全建设的关键。在当今时代,各种思维意识开始剧烈碰撞,其发生的“化学”反应日益明显,各种不确定性和可预测性的难度越来越高,由此带来了国家之间的文化剧烈碰撞。因此,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行积极的引导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文化自信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是基于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动力上的现实挑战与问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提下,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提出,有其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交相呼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为中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提供了巨大的支撑,为引领当前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盛满理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