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量网红年代,我们应如何塑造时代的英雄和楷模?

2021-04-30杨子

上海艺术评论 2021年1期
关键词:于漪儿童剧师者

杨子

当下网红层出不穷,以傲人的流量资本被视为时代偶像,如果任由网红盛行,观众热衷明星带货,我们的时代是不是最好的时代?我们的流量将流到哪一个远方?今天这个时代是否需要英雄和楷模照亮我们的生活?在话剧、儿童剧与音乐剧剧本选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提出这个问题,并给出肯定的答案。为英雄楷模画像,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当下舞台涌现不少英雄题材的戏剧作品,其中不乏可圈可点之作,但也暴露出人物概念化、观念先行、情节虚假、叙述缺乏逻辑等创作弊病。此次研讨会,专家们围绕上海院团报送的话剧《前哨》《美好的事情》,儿童剧《宋妈妈》《师者之路》等以英雄、楷模为讴歌对象的舞台剧,就题材选择、人物设置、情节安排等方面展开讨论,条分缕析,综合研判。

话剧《前哨》(编剧:黄昌勇,导演:马俊丰,出品单位:上海戏剧学院)以20世纪初至30年代风云激荡的社会为背景,展现了五位出身不同、经历各异的青年作家,从不同的人生路径汇聚到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最终为信仰献出年轻的生命,集中展现了龙华五烈士在面临人生道路选择时的困苦与坚定、犹疑与勇敢、彷徨与奋进,展开与当代青年的对话,从亲情、友情、爱情等多个侧面,对理想信念進行追寻,对龙华精神作了极具现实意义的诠释。专家们一致肯定,这个选题赢在起跑线上,让人十分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左联五烈士为民族复兴、改变民族命运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我们需要在舞台上呈现左联五烈士这样的文化英雄。创作出什么样的英雄形象,反映的是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时代精气神。《前哨》大胆地抒写英雄,表达五烈士可歌可泣短暂的一生,作为发生在上海本土的故事,这是非常值得做的一部戏。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欧阳逸冰认为,《前哨》是一部结构特殊,题材特殊的戏剧,可以用“横看成岭侧成峰”来概括它的特殊性。首先它是一出追寻先烈,实现我们青春热血梦想的诗剧,左联五烈士都是诗人,在最黑暗的时代写出了最明丽的诗。鲁迅先生用诗为他们的死表达情感,五位烈士在剧中最后借用殷夫翻译的裴多菲的诗《自由与爱情》言志,他们的一生都是诗。《前哨》是一出心理剧,是一个心理空间不断交错的多时空心理剧,耐人寻味。它也是文献剧,是对20世纪30年代的真实复原,有非常高的文献价值。它也是一出史诗剧,把30年代激烈、残酷、尖锐的斗争通过五烈士的壮烈牺牲展示出来。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认为,剧本极具创意地试图开辟一条或两条心理通道,打破一般剧本的固有结构模式,通过两代人面对过去的镜像,走近过往的历史和左联五烈士的内心世界,戏里与戏外、历史与现实达成平衡,融汇了规定性情境和现实主义方法,表现出历史对于当代的意义,表现出革命传统和奋斗精神在当代青年中的传承。

话剧《美好的事情》(编剧:喻荣军,制作单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以一个普通江南农村妇女的一生寓意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的发展历程,以一个女性的磨难与成长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作为建党100周年的选题,《美好的事情》不是用轰轰烈烈的、壮阔宏伟的词汇去歌颂党,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而是用控制、含蓄、内敛的方式,每一个牺牲都是戛然而止的,全剧始终有一种淡淡的诗意在涌动。主人公鲁水儿这一突出、鲜明的形象不是一个简单的艺术形象,她有着很深厚的含义,可概括为“人民的化身,时代的良心”。作为中国人民的化身,鲁水儿是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一个妻子,拥有像大地一样宽阔的胸怀。这个戏塑造人民的化身和良心的化身。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美好的事情》不是从理论家、哲学家的角度,而是从人民的角度,从一个最普通的老百姓的角度理解共产主义,从老百姓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史。鲁水儿所理解的共产主义是什么?就是“美好的事情”。在《新剧本》杂志主编林蔚然看来,剧中对重场戏的处理举重若轻,如水儿和丈夫永别,静水深流。光明和开明相继牺牲,水儿选择了谅解、接受,更让人动容的是水儿对仇人的谅解和接纳,展示其博大的胸襟,宽厚的情怀。林山和水儿的人物关系,几次见面,一次把丈夫带走,一次把儿子的骨灰送回来,还有一次是监牢里的质询和拷问,让人击节赞叹。

儿童剧《宋妈妈》(编剧:冯俐,制作单位: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主要聚焦于1946年到新中国成立初年,围绕宋庆龄先生为中国少儿事业创下的一系列第一,将重点落在“儿童图书阅览室”“儿童福利站”和“儿童剧团”等儿童事业的建设。彼时全面内战爆发,在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经济形势恶化,广大人民尤其是孩子们陷入最悲惨的境地,宋庆龄先生领导中福会,为苦难中的孩子们所做的一切,感天动地。

作品聚焦在宋庆龄对孩子的爱,叙述虚实结合,从细碎的感性认知完成由史料支持的戏剧表述。剧本构思及完成度获得与会专家的一致赞赏,尤其是作品避免了对爱的概念化的描述,西方哲学家说,“对爱寻根问底就是毁灭爱,爱实际上就是传递”。在研讨专家看来,儿童剧常被人所忽视。但儿童剧有一个特点,受众焦点越清晰,观众范围就越宽广,所以《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受众目标虽然是低幼儿童,但老少皆宜。当下,宋庆龄有101个写法,但有100个写法都不是给儿童看的,是给大人看的,《宋妈妈》的成功在于用成人主人公和三个孩子建立起戏剧性的关系,是写给孩子们看的成熟的剧本。专家意见认为,《宋妈妈》以儿童视角讲述宋庆龄的母爱、大爱。作品有风骨、有气魄,关注到文学对于儿童心灵感召的力量,丰富了儿童剧的思想内涵,也拓展了儿童剧的表现空间。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的历史和开端在剧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宋妈妈的大爱交相辉映,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命运之重中情感得到了安放,笔触动人心弦。剧本通过重场戏推动人物关系的建立、发展和成熟,塑造了非常有效的戏剧场面,在素材的建立和语言的架构上下大功夫,对于语言质感的掌控力体现得很充分。“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宋妈妈》开掘了宋庆龄有趣的灵魂和大爱的情怀,展现了其母亲般的生命能量和人性的纯真美好。

儿童剧《师者之路》(编剧:杜邨,导演:赵金元 ,制作单位: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是根据获得“改革先锋”奖章、基础教育改革优秀教师代表、“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的于漪老师等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为素材进行创作,凝练和展现人民教师的崇高品质,展现剧中人丁涟用言传身教诠释师者的历练之路,为师道注入灵魂。对师者楷模的刻画引起与会专家对这部戏的高度关注。专家一致肯定这个戏题材的重大性和艺术价值,普遍认为,这出戏不光是展示于漪的从师之路,更重要的是让那些可能进入剧场的老师来审视自己和于漪之间的差距。儿童剧是课堂之外的另外一个课堂,远比课堂丰富。《师者之路》抓住了所要描摹对象生命中动人的本质特征,但难点在于,这样一个典型形象,一个特别优秀的行业标杆,意味着编剧在写作中必然面临很多限制。其次,编剧在层层困难中选取于漪个人成长的线索和她教育生涯中的典型事件,难点在于没有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跌宕起伏,冲突。但有一个诗性的铺程在其中,于漪老师是一个平凡的英雄,用生命在书写平凡之路,平凡之路也是伟大之路,因而,剧中可围绕她因材施教,立德树人,传播的精神和思想,塑造的几代新人展开故事和人物塑造。

专家们对《师者之路》的剧本改进提出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如何处理技术性的内容与戏剧性的关系是该剧的一大问题。剧中有四堂课把语文课堂惟妙惟肖搬上舞台,但这是如何教好语文课的技术性展示,该剧的目的是如何把基础性的课堂内容变成戏,变成人的情感的撞击,从情感的撞击进入到灵魂的撞击。其次,人物的设计还需深挖,家人、好友在主人公的思考和判断上是否形成助力,对于主人公的人生之路的选择看不到更多的波澜,与好友的关系映照和建构没有发展。如何激化矛盾达到戏剧效果,这是下一步应考虑的问题。其三,戏剧不能回避矛盾去写典型人物。作为于漪老师的学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副主席毛时安主张展示主人公在每个年代节点的内心矛盾,如何战胜自我将教学推进下去。一言概之,剧本尚未充分利用“根据于漪老师事迹改编”这句话来呈现艺术的空间和可能性。“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没有沧海横流,所以英雄本色显示不出来。只有回避开剧中语文教育的技术问题,从人物的灵魂和内心出发,呈现她作为一个人,在这个时代走过来,如何一步步登上共和国功勋的巅峰,如此,才能在戏剧史上留下一个充满光彩的人民教师的形象。

猜你喜欢

于漪儿童剧师者
师者,值得人间敬爱
“人民教育家”于漪学生就是我的天下
儿童剧艺术实践思考
儿童剧海报设计作品《九色鹿》和《丑小鸭》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师者
弘扬于漪精神,聚焦教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