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探析
2021-04-30周惠玲
周惠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注入国学元素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注重歇后语教学,提高写作效率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阅读情景教学恰当运用歇后语让学生从课文内容获得更深的写作知识。阅读教学要有作文训练意识,也就是注重内容阅读材料的探究。如第十册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交》,小嘎子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我就请了两位活泼的男孩子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课文中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非常具体。比如“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课文中的这句子里,那扮演者演得活灵活现,我连忙加了一句本学期学过的歇后语解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在这当中还包含了对小嘎子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通过人物的一系列动作表演塑造小嘎子这个顽皮、富有心计、争强好性的儿童形象。胖墩儿动转不灵的角色扮演者的情景也引得同学笑得前仰后翻,整篇课文学生学得兴味盎然、意犹未尽,然后仿写人物性格特点的一段话,恰当用上歇后语: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等。
二、注重诗词积累教学,提高写作效率
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适合中小学生语文教育教学。我以引导突出学生自学为基础,大胆放手让学生读诗词,并让他们结合课文注释和上下文内容来理解诗词和教材中理解的重点和难点,适当加以点拔。重视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词,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兴趣,提高语言的品味,引导学生课外搜集诗歌积累说话和习作加以引用。小学语文书中每篇古诗词的教学都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背、品,从而达到积累的效果,从读通——读熟——读懂,然后让学生讨论品评,包括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遣词、引用名言等,结构的解读,表达中心的斟酌情感的体验以及各个方面特点的总结,最后点评内容的优劣。这样让学生进一步吸收诗词内容的精华,避免生搬硬套。
教学张籍《秋思》这首诗时,诗人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思念之情,但是用一封家书来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又谈何容易呢,而古诗里的思想和行动的细节, 却又非常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我让学生反复读懂、推敲最后点拨,小结后学生随堂展开联想扩写这个故事,顿时学生兴味盎然。教学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读懂课文后,我会引用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歌颂母爱的伟大,诗中真切地表现了母爱的光辉,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这种学习方法使学生又一次受到了古诗的熏陶,感悟国学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注重音樂渲染教学,提高写作效率
在写作教学时,可以借助音乐的感染力来引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是写声音,课前我准备了几组音乐,其中一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上,我让学生明确内容:这是一节听家乡传统节日的作文课,然后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各自分辨是描写什么节日的歌——中秋节。然后叫同学讲中秋节的来历,家乡人是怎样过这个传统节日。同学们茅塞顿开各抒己见、兴味盎然。音乐的世界里不但多姿多彩、而且吸引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音乐令人们产生无限的遐想,选取不同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想到的、感受到的讲给同学听,一首首音乐在同学的脑海中变成一幅幅灵动的画。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