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材料作文论述走向深刻的三个思维支架
2021-04-30张光礼
张光礼
近年来,语文高考中全国卷和大部分自主命题地区的作文皆为材料作文,因此这一类型作文的写作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较为深远。当前,不少学生在论述中还存在着论述浅表化,难以深入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开展此类作文教学时可以借鉴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推动学生论述走向深刻而搭建思维的“脚手架”。通过一则材料作文的教学升格实践,具体阐明有助促进学生论述深刻性的三个思维支架。
作文原题: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给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没一个学生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師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一、思维支架一:不让理由止于材料字面,挖掘字面背后的逻辑
教师在指导时,可让学生逐句挖掘材料字面背后的逻辑,如学生不逃课和焦老师发红包的内在逻辑关联是什么,有几个关联,最要紧的关联是什么,这和我们提出的中心论点有何关系等。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这说明”“表明”“究其本质”等容易上手的词语,那么学生对这一思维支架的掌握将会更为迅速。
例:焦老师的红包鼓励教育效果明显,起到了正面的作用。没有一个学生逃课说明的是此举受到学生普遍的认可,课堂气氛活跃则说明此举提升了课堂质量,无论是量还是质,都表明学生绝非是奔着一个小小的微信红包而装模作样,身在曹营心在汉式的假学习,而是在师生关系融洽的氛围下的亲其师信其道!红包举措妥当与否,这些事实效果就是最好的回答。
二、思维支架二:不模糊使用关键词,要分析关键概念的区别性意义
原文段抓住了关键词“红包”展开论述,可惜的是其对“红包”的理解是模糊的,将它简化,等同于一般意义的“钱”,于是就将作文原材料焦老师的举动定性为用钱去诱导学生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揣摩“红包”这一关键概念的和钱与一般奖励的异同点,那么学生在作文论述中的见解自然容易走向深刻。
例:焦老师的红包举措包含了一片教育的苦心,岂是简单的“功利”两字可以评价得了的?红包,固然有钱的因素,但同时也带有鼓励、寄托希望、代表荣誉的意义。焦老师发红包也是有原则的,出勤率要高,成绩要好,上课也要认真,这就包括了学习的态度、过程和结果。由此可见,焦老师发出的红包在一定程度具备了奖学金的功能,但比正规奖学金的覆盖面更广,门槛也更低,当然数额也更小。……对此,我们怎能说焦老师用钱收买学生,怎能说此举“功利”?
三、思维支架三:克服武断偏激的议论,运用辩证眼光、发展眼光
原文段认为,学生拿了红包才认真听课,如此一来,必定会形成不拿钱不做事的坏习惯,从而丧失奉献精神。这一论述显然过于武断,缺乏说服力。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去分析问题,如果学生能注意到学习动力形成的过程往往先由外在刺激,演变为内在的自发性力量,那么写作论述时就容易避免浅表化的武断,从而具备辩证发展观的深刻性。
例:焦老师的红包激励策略恰恰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看,良好习惯的形成往往先依靠外界引导规范,然后形成内心的认同力量。作为外力的红包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后,好品质便逐步在学生心里扎根成长了……如此,由外而内,在潜移默化中,红包激励策略就帮不少学生养成了好习惯。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