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与南京金箔相遇
2021-04-30王霞
王霞
南京金箔起源于何时何地,没有文字记载。而我与之相遇,却算得上是缘了。其实,对金箔的印象是童年就有的。儿时过年,母親从初一就开始念叨: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每一天都对应着一种事物。那一天的天气晴朗,就意味着这一年,这一种事物会和顺兴隆。
我印象深刻的是初七,初七日为“人日”。这一天,母亲会把我的头发梳成丫鬟髻,用父亲烟盒里的锡纸做成亮闪闪的小人儿,插在上面。母亲说,这叫“人胜”,能带来一年的平安。在过去,有钱人家的小姐带的人胜都是金箔剪贴成的,金光闪闪,非常好看。
我不知道金箔是什么,母亲告诉我,是金子打成的纸一样薄的金片。她随手拿起我夹在小画书里的玻璃糖纸:“喏,这么薄。”又指指我胸前的毛主席像章:“金灿灿的。”我心中立刻想象出一个金光四射的小人偶,簪在我的发髻上,映亮了我的面庞。
那是第一次听说金箔,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痴迷于收集金色的糖纸,并固执地叫这种糖纸为“金纸”。再后来,读到南朝梁时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两汉魏晋时江南一带的人日习俗是:“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原来人胜是北方叫法,江南称“华胜”,一样有华贵的金箔装饰,一样寓意富贵吉祥。这样的美好感觉,在后来我的文化视野中屡屡出现,那些古人的诗词书画中,总有它的踪迹。“花正芳,楼似绮,寂寞上阳宫里。钿笼金锁睡鸳鸯,帘冷露华珠翠。”钿笼,就是用金箔饰的鸟笼。南唐诗人张泌的一阕《满宫花·花正芳》,又把金箔的华美推到了极致。
生活常常有无数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我来到南京,落居于栖霞之地时,竟不知道这里是南京金箔的发源地。
龙潭这座古镇,如今的变化算得上是日新月异。它以港口而闻名,但很多人不知道,在疏港路上,有一座私人开设的金箔博物馆。
折进一条小路,远远就能看到一座四柱牌坊式门楼,灰白柱身遍布描金花纹,凸显了金箔的特色。其上一大两小的匾额均是黑底金字,大的书“中国南京金箔博物馆”,两边分列的是“金箔圣地”“南京龙潭”,极有气派。这是南京市栖霞区的第一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第一家综合性金箔博物馆,展示实物和工匠技艺,重点对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江苏省级非遗项目——南京传统真金线制作技艺,进行真实的复现和展示。
走入展馆,迎面是一幅金光四射的巨幅浮雕,红木底板,下方是银箔铺就的大海,之上是九条金龙闹珠,真是金碧辉煌。随行的李老师介绍说,这就是传统的贴金工艺。往里走,又是一幅巨型山水画,不过这幅画是在金箔上画就,墨色浓淡有致,富贵中不失雅致。展厅外长廊的墙上,是南京金箔金线艺人榜,逐一介绍了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的匠人的情况。
在金箔技艺厅,通过一组组雕塑,形象地再现了金箔的传统生产过程。从黄金配比、化金条到拍叶、做捻子到落金开子,从沾金捻子、打金开子到装开子、炕炕,直至最后一道锻打工艺——“打了戏”。在李老师生动、详尽的讲述中,那曾经的劳动过程在我的脑海中真实地再现了。
金箔,那薄如蝉翼的美丽,体现着劳动者的勤劳与智慧。请你想象一下:1克黄金竟然可以打制成约0.5平方米的纯金箔,厚度仅为0.12微米。人手上那枚金戒子再小也要有2~3克吧?把它延展成1平方米多,是个什么概念呢?
金箔打成后有出具和切箔两道工序。这两道工序中,房间再热都不能见风,因为稍有风过,薄如蝉翼的金箔便会被吹起。原始的打金箔是家族作坊,这两道工序都由心细性稳的女人来做。南京的天气热得厉害,她们在密不透风的房间里热得不行,只好赤裸上身。所以,在过去,男人是不能进到工作间的。这需要女性怎样的定力与坚忍?我心中的敬畏油然而生: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女性从来没有缺席,她们也从来不是弱者。
我细细打量那普通而神奇的工具,长长的鹅毛是用来挑金箔的,这是因为金箔太薄了,是不能直接用手去取的,前辈艺人就发明用柔软而富有弹性的鹅毛去挑,配以口风吹。身旁的文史专家管老师告诉我,这根鹅毛可不简单,一只白鹅身上只有左翅膀上2~3根能用。再看那切箔——精致的竹刀,配着一块泛白的垫板。李老师取过那块垫板,对我们说:“这个窍门在皮子上,这是猫皮绷成的。因为猫皮毛孔细,没有静电产生,金箔在皮板上才能熨贴。”管老师补充说:“别看这些工具不起眼,可都是上了《天工开物》的——‘凡纸内打成箔后,先用硝熟猫皮绷急为小方板,又铺线香灰撒墁皮上,取出乌金纸内箔覆于其上,钝刀界画成方寸。口中屏息,手执轻杖,唾湿而挑起,夹于小纸之中。”果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道理在任何事上都能体现出来。我们祖先的智慧不仅体现在钻研了某一个事物,更在于在其中提炼出广而泛之的哲学原理。善于钻研,善于实践,善于总结,应该就是我们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始终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工匠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