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

2021-04-28石斌

科技风 2021年5期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创新

石斌

摘 要:分析化学实验是理工类高等学校重要的基础实践教学课程之一。传统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几个方面出发,深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改革措施。通过教学改革,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严谨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

分析化学是各大高校化学化工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分析化学离不开实验教学,只有通过实验教学才能验证理论知识。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基础。不仅如此,分析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但目前在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急需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以此来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满足当今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1 教学方法的改革

1.1 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普遍较为落后,这是阻碍教学效果提升最为关键的因素。以往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环境被局限在实验室中,教师以灌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通常会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实验内容,为学生讲解实验步骤,利用简单的教学工具或者视频进行演示,并要求学生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完成实验。久而久之,学生形成思维定势,难以打破固有的思维,即使可以不出错误地完成实验,却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化的教学。且在当今的高校教育中,学生普遍缺乏清晰的人生目标,缺乏自主性,因此出现了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的现象,很多学生无法从教学过程中真正学习到相关知识。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落后,则会使高校教育的整体水平受到影响,难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变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拓寬互动的途径,才能够最快速度地改变现状,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2 改革措施

1.2.1 改变课前预习方式

课前预习是学生了解所做实验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顺利完成实验,学到相应知识,从而提升课堂效率。为了保证预习质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对学生随机提问,根据提问结果记入平时成绩,以此督促学生好好预习。当前,教师还可以使用现代化手段,利用各种软件和平台帮助学生进行预习,例如雨课堂和慕课平台等,学生可以在这些信息平台中自主预习。慕课是一种新型的学习工具,它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名师教学资源,可以提升学生的预习质量。使用慕课平台进行预习还可以和其他省份和地区参与预习的学生展开互动交流,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其中,这对于解决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惑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重点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新颖的预习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是在和一个集体共同进行预习,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使更多学生加入到网络预习之中。

1.2.2 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教师应当避免以往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应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质疑常规实验步骤中存在的问题。可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师生互动式教学,是指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利用愉快的讨论来营造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并在讨论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方面存在的疑惑。师生之间的互动涵盖多种形式和途径,如面对面互动、信息平台中的互动等,都可以作为互动的方法,可以打破互动时存在的空间障碍和时间障碍[1]。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利用学到的分析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领域的专业问题,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结合。为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平时在生活中寻找一些贴近实际、趣味性强的案例,把它们作为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式教学来让学生主动挖掘分析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创新。如和食品安全相关的瓜果蔬菜等农产品中农药残留事件;还有环境及水体污染事件,如钢卷尺厂内电镀废液中金属离子及其含量的测定;其他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药品安全、化妆品安全事件等,都可以是案例来源[2]。让学生在特定教学情境下,结合理论完成具体的分析实验任务。分析化学实验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且知识结构复杂,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向学生展示动态化的实验过程,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化学实验过程中所需要操作的每一个细微步骤,以及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每一个反应,提高实验的还原度。微课视频还可以作为学生课后的复习资料,真正实现的课前、课上、课后之间的相互沟通。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讲课,同时对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提问,最后组织学生讨论。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加深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减少在实验过程中所犯的错误。

1.2.3 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是教学中提升效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能够真正地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教师应转变以往“照方抓药”的模式,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安排学生去油田对其水质或土质进行取样化验;或结合本校的地理条件请当地化工厂的技术人员来学校就某一方面进行讲解;或组织学生去现场参观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对实验步骤进行创新,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也可以设计多种实践性的创新大赛,让学生自主参加比赛,通过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而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2.1 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有些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导致很多学生在上完实验课,学习完之后,无法运用所学知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且有些实验内容也过于陈旧,无法跟上当前分析化学领域发展的形势。这些陈旧的实验内容严重影响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应该增加一些贴近实际、与现实中热点问题相联系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逐渐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分析化学领域。

2.2 改革措施

应根据当前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首要的是对教材进行改革。应结合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同时保留原有的基础性内容。高校需要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开设相应课程,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现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授课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介绍授课班级相关专业的最新研究进展,将分析化学基础知识与学科前沿领域相结合,让学生明白,高科技的实验也是从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规范学起的,从而培养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和积极性[3]。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有时需要对物质的含量进行测定,此时教师可以在原有的实验项目基础上进行改进,增加贴近生活的内容。如对饮料中一些常用元素含量进行测定,或对我们居住附近的土质的酸碱度进行测定等。教师也可要求学生使用新型实验仪器,从而使学生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本学科的某些领域。当然,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必要的,但是改动幅度也不能过大,否则会影响教学的连贯性,使学生无法将新旧知识体系进行完善融合。

3 教学评价的改革

3.1 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评价是评定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准确的了解自身對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掌握程度。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校通常将期末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这就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只要超过及格分数线即可的想法。目前很多高校将教学评价重新定义,改为考试成绩+德育成绩。这意味着高校当前意识到了德育素养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仍忽视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这些方面的评价。

3.2 改革措施

第一,高校需要拓宽评价的内容,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评价,合理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优势以及短板。第二,需要变革教学评价实施的周期。学生的进步和退步不能仅按照一个学期的成绩进行判定,应该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整体评价。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出勤率、认真程度、实验结果准确率、协作配合的能力进行认真观察,综合评估。第三,要对教学评价的模式进行改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评价的方式,使之更加多元化。如可以利用调查问卷、网上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主评价,并进行同学互评。综合多种评价内容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都有清晰的认知,这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4]。

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课堂是提供新时代创新人才的主渠道。高校作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走向创新之路的新生力量,要适应时代潮流,更要积极探索怎样培养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生学习,继续去探索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只有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潜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芳蓉,孙彦坪,刘凤霞,童丹,王英.动物医学、动物检疫及药学类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创新人才培养[J].畜牧兽医杂志,2020,39(03):40-43,46.

[2]王永祥,耿风华,徐茂田.案例教学法在分析化学实验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8(18):126-128.

[3]罗艳珠,汪圣尧,项勇刚.关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探[J].理论研究,2020(2):72-73.

[4]程寿峰,王婕,洪峰.浅谈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综合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30):171.

猜你喜欢

分析化学实验创新
《分析化学》公布2019-2020年度优秀编委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最酷的太空实验
第一届中国青年分析化学家奖
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关于申请“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的通知
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关于申请“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的通知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