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
2021-04-28尚春萍
尚春萍
提到“中庸”二字,人们更容易想到“墙头草哲学”,模棱两可的和稀泥,随意妥协的老好人,凡事不冒头不冒尖,无原则,左右逢源,或者耍滑头的处事之道等等。更有甚者,望文生义,理解“中”为中间路线,理解“庸”为平庸。想想我们周围的同事,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人,我们称他们“老油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庸非但不消极,反而很积极、健康、向上。同时,还能给我们的生活以很大的指导。
过犹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朱熹在《论语》里批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一件事情如果做得过头、过分了,就和做得不够是一样的。
有人说,国内很多企业倒闭,不是死于市场竞争激烈,而是死于过度管理。这句话其实是很现实的。无论大国企还是互联网公司,初创企业还是成熟企业,政府部门还是事业单位,有人的地方就有组织,有组织的地方就需要管理。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组织结构层级过多、制度形式大于内容、流程繁杂且冗长、会议过多且质量差等过度管理的现象会毫不留情地拖垮整个公司员工的工作效率,最终积重难返,企业倒闭。
过度管理在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中是显而易见的一个现状,比如说组织结构层级过多;比如说制度形式大于内容;又比如说流程繁杂且冗长;或者说会议过多且质量差等等。面临同样管理困惑的企业有很多,它们对繁琐和复杂的管理,往往因掌握不好管理的力度而让企业陷入困境。
日本未来工业创办人山田昭男有套不管哲学:他坚持员工不加班、不打卡、不开会也不用向主管报告。公司创立47年,却能年年获利,从制造电设资材的4人小公司,发展成为800名员工的企业;更因为工时少、福利最好,成为日本第一幸福企业。
山田昭男与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齐名。他认为,中小企业最大的缺点,就是老板或主管无论做什么事都太拼命。不自觉被过去的成功经验和未知的恐惧套牢,无法放手给部属去做,这样不仅会把自己累垮,更会把下属逼疯。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舶来品,至今,我们对它的理解与运用并不完全到位,考勤、打卡、KPI等多种专业的概念也往往只做到了表面。比如有的企业知道了“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就盲目地制定了一堆严格的制度和标准,以为这样就能提升工作效率。规章制度脱离了实际,就会变成降低工作效率的根源。
当职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碰到人情化的社会,“走后门”这样的情况就屡见不鲜。甚至在有的企业里,只是因为和老板沾亲带故,一个不懂经营的人就能空降成为经理,一个不懂财务的人却能变成财务主管。外行领导着内行,外行盲目管理,作为下属的内行不服管理,恶性循环之下,管理越多公司反而越混乱。
“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权力,是我们组织社会里每一个人都在努力追求的东西。在很多公司里,无论是吃饭、开会都要论资排辈,讲究个排位。为了树立管理者的权威,过度管理也就成了经常发生的情况。今天要在部门实施6S管理,明天要搞全面质量管理,后天又要进行流程重建。这样的管理之下,人才大量流失,企业发展丧失了主要的推动力。
所以,一旦发现自己企业有过度管理的现象,管理者必须尽快采取措施,改变管理模式。建议先从三个方向进行考虑:第一,赋权给人力资源部门,让他们有更多的权力去进行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第二,构建扁平化的企业组织结构,减少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障碍,提高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第三,从制度到行为,从行为到习惯,完善管理制度,构建平等友好的企业文化。
素位而行
《礼记·中庸》里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位而行即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有人问禅师,您得道之前在做什么?禅师说:砍柴,吃饭,睡觉。又问:那得道之后呢?禅师说:砍柴,吃饭,睡觉。问:那么之前和之后有什么区别呢?禅师说:得道前,砍柴时想着吃饭,吃饭时想着睡觉,睡觉时想着砍柴;得道后,砍柴就砍柴,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砍柴就是砍柴,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这便是素位而行。
《礼记·中庸》里还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一个人无论是处于富贵、贫贱,身在边远,还是患难之中,都应该做他当下应做之事,并保持安然自得的心态。
王阳明也认为,作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应当在他所处的地位上采取适当的行动,思考问题不要越出自己所处的地位。凡是谋求能力所不及的事或是勉强做智慧不能认识的事,都不能称之为致良知。
“素其位而行”的思想,以往很多时候被认为是思想保守,没有进取精神。从某个角度来看,王阳明反对那些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人,而不是要求人不思进取。而且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印证了这个道理。
王阳明35岁时,被贬谪到贵州的龙场任驿丞。他从前途无量的京官一下子被贬到一个穷乡僻壤的山沟里,面对残酷的现实,他开始也彷徨过,甚至产生过欲逃避现实的想法,但由于害怕远遁而去会连累家人,又不得不去赴任。
到了龙场,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接踵而至:没有居住的房屋,人生地不熟,与当地居民语言又不通,兼之因为水土不服,随从们都病倒了。王阳明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大的困难,曾经条件那么优越,尚且不能实现做圣贤的理想,现在被命运安排到了这样一个交通闭塞的深山里,而且逃无可逃,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得偿夙愿?
既然无法逃避现实,王阳明遂决定以另一种方式来面对现实,他干脆安下心来,平静地接受了所发生的一切。他不再把所遇到的困难当作折磨,而是把它们视作磨炼自己的难得机遇,心平气和地做著自己该做的事:取柴做饭、照顾生病的随从、开荒种地、与当地的居民交流沟通,并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他们。
出乎意料的是,王阳明这种看来是不得已的生活态度,竟然使他的人生发生了奇迹般的改变:他苦苦寻求多年而未果的“格物致知”的秘密,居然在他毫无期待之际领悟了。而且,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当地居民与他的关系非常融洽,为他构筑了“龙岗书院”,王阳明和他的书院影响力日益扩大,四周学子纷纷前来求教。
这就是“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的智慧。它绝对不是那些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来为自己的消极心态找借口的宿命论思想,而是一种独特的智慧,“君子居易以俟命”,在无法逃避的困境中,保持平静的心态,默默地努力,以顺应不断变化的局势,等待机会的到来。果然不久之后,王阳明就告别了龙场,踏上了辉煌而充满传奇的人生之路。
可见,素位而行的智慧,是一种隐忍等待的韧劲,是一种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气度,是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胸襟,虽身处茅屋也可心怀天下。在不得已的境遇中,通过反求自身,以心去参悟生命,领会天地的运行规律,与大自然化融为一体。
李白有一首诗说:“当其得意时,心与天壤俱。闲云随舒卷,安识身有无。”当一个人领悟了“道”的奥秘后,心与天地相融为一。心灵安闲自在,仰观天上白云,任其舒卷自如;俯视天下万物,随其起伏跌宕。他似乎连身体都没有了,正如古人所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此时,只有虚无的心载沉载浮,顺其自然,无挂无牵。
权变与适度
如果说孔子的人品是“忠恕”,孔子追求的道德是“仁义”,其达到的境界就是“中庸”。《孟子·梁惠王》里說: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就是说,要达到中庸之境,需要权变和适度。万物皆需权度,人心更是如此。企业中的管理实施过程是一种“如果—那么”的函数关系,“没有绝对最好的东西,一切随条件而定”,同样的管理方法,在不同的情形下,可能会产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鲜明反差。
呆板木讷,缺乏变通,固然可怕,但事实上,对于许多中国人和中国企业而言,却出现了另一种极端,过于圆滑,过于世故,过于变通,于是就有了越来越多的“例外原则”,有了越来越多的“擦边球”。而如果制度常常“例外”,便意味着已经没有制度;当“擦边球”总是堂而皇之地出现时,就已经缺失了企业稳步发展的底线。
因此,在必要的时候、必要的地方,我们还需要必要的坚持,需要必要的执著,守住必要的底线,求得权变与坚持的平衡。那么,如何实施权变管理才是适度的?
首先,权不逾经。在企业中,有些东西是可以变化的,有些东西则是不能变化的。能够变化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权”,而不能变化的,就是我们所谓的“经”,即企业的宗旨、愿景、文化及基本战略方向。
在战略管理过程中,需要坚持的是基本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而具体的各项指标则可以适机调整。或者,更为科学的话,应该制订出一些弹性指标,或者确定一些指标区间,而不是一系列刚性指标。战略管理中的权变是在基本战略方向确定之后的权变,不能因为环境的迅速变化而否定企业战略本身。近些年来,一些企业在战略实施过程中采用滚动规划的办法,既坚持了企业战略既定的愿景与方向,又充分体现了对环境的动态适应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其次,权变有度。“权限”一词充分体现出权变有度的思想,相机制宜必须要有限度,这种限度就是每个人的职责范围和企业基本的规章制度。
在企业中,每个人在处理每件具体事情的时候,要仔细想一想:在我的权限范围之内,是否可以改变?如果可以,才斟酌着去因势利导;否则,必须向上级请示,或者要求上级授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之所以出现,就在于权变无度,超出了职责范围和规章制度的边界。当然,存在未必合理,已有的规章制度也未必科学,对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是权变的需要,但即便如此,这种修订权并非每个人的职责范围,否则,只能引起混乱。
再次,权不多用。权变总是针对例外事件而言,适用于对付紧急、突发事件。对于例行事件,最重要的是按照规则办事。从这个角度而言,即便一个人获得了相应的授权,拥有很大的权限,也需要认真对待手中所拥有的相机之权。特别是对于企业高层管理者而言,权变过度往往让人难以捉摸,使企业内充满着“诡道”,弥漫着猜疑之心,不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和发挥。
在职场中,人们似乎总在追寻一个答案,好像有了这个答案,我们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抵御这人世间的风风雨雨。宇宙更迭不休,世界瞬息万变,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亘古永恒的真理。我们能做的,只是多学一点为人处世之道,在这个不易的职场中活得如意自在一些。
作者单位 西南医科大学 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