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哲学意蕴、战略智慧和时代意义

2021-04-28王玉珍张迎庆周飞然

老区建设 2021年6期
关键词:现代化国家建设

王玉珍 张迎庆 周飞然

[提 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一伟大新征程蕴含着熠熠生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高谋远的战略智慧,对于坚定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信心,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哲学意蕴;战略智慧;时代意义

[作者简介]王玉珍,新余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张迎庆,新余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周飞然,新余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新余 338000)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照鉴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站在新的时代节点,认真梳理和探究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哲学意蕴和战略智慧,对于坚定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信心,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哲学意蕴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事业就会顺利进行;偏离马克思主义,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理论。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指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事物的上升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也是一个过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提出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提出过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1953年,我们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一化三改造”,其中“一化”,指的就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们党再次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探索和谋划。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将第三步目標称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同志“三步走”战略进行细化和具体化,作出了新“三步走”战略安排,并且第一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远景目标。由此可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始终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3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连续跨越几个台阶,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再到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正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强调的,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如一地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汇聚起铜墙铁壁般的人民力量。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新征程,也必须始终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谋划2035远景目标时,明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一重大要求。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目标的实现,也必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为民造福的赤诚初心。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全局观和重点论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坚持着马克思主义“全局观”和“重点论”,而“全局观”和“重点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包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完整的方法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提出,在实践马克思主义“全局观”的问题上,无疑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于在“全面”,强调现代化建设一定要注重“全面性”。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特别是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具备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基础。同时,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是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具有全面性。即实现民富国强,这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核心价值;实现全面建成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拥有高度的政治文明;实现国民素质显著提高,拥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实现社会和谐美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充满活力;实现生态文明,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所以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提出,既体现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表现出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全局观”思想的科学把握和深刻认识。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重点在于“建设”。如果说,“全面”一词体现的是对我国社会发展总体战略规划的不懈坚持,那么“建设”一词则表明了我们党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发展目标的决胜信心。这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既是责任也是使命和动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个发展问题,它既是2035年的远景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经阶段。而这一远景目标中包含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實质性进展等重点内容和建设目标。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智慧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极具战略智慧的政党,在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根据当时发展条件和世界发展大势,合理制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规划。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的建国构想,是建设现代化战略思想的萌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我们党的建国构想中,就蕴含着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思想。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提出“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这个建国构想中就酝酿着现代化战略思想的萌芽。毛泽东同志在这一构想中提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4]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战略目标。可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对现代化国家进行了勾勒和设想。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实施“四个现代化”进行战略设计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一个历经苦难、饱经战争创伤,又毫无任何工业基础的落后农业国的现实,我们党依然满怀信心地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独立思考与探索。一方面,确立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明确提出,“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5]1964年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75年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作出了“两步走”的战略考虑。1963年提出工业发展两步走的考虑,第一步是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第二步是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先进水平。1964年,对“两步走”作了完整准确的表述:“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的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6]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立足于我国工业零基础的现实,作出了“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和“两步走”战略考虑,为改革开放后我们党逐步制定具体可行的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三)改革开放后,提出“三步走”的战略谋划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制定了“三步走”战略步骤,对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了战略谋划。

首先,适时调整“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和“两步走”战略构想。1979年,邓小平同志与日本首相大平正方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具体量化为,到20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到20世纪末,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邓小平同志深入实际,锐意改革,充分认识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因此根据我国基础弱、底子薄的实际情况对“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和“两步走”战略构想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其次,明确提出“三步走”的战略步骤。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思想。时间跨度是从1981年到21世纪中叶,将这前后70年的时间分为三步,其中第一个十年为第一步,目标是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第二个十年为第二步,目标是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将21世纪的前半叶定为第三步,这一步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江泽民同志将“三步走”的第三步又具体地分为三步,也就是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年翻一番,使人民生活水平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7]党的十六大将新“三步走”的第二步,也就是建党一百周年这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更加具体清晰的界定:“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8]党的十七大对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战略安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谋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局。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描绘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愿景,确定了“两个阶段”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九大在我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代背景下,对建党一百年与新中国成立一百年这之间的30年,作出了战略谋划,将这30年又分为两个15年,即“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9]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战略目标做出更加清晰、更加具体、更加系统、更加细致的科学筹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意义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既有利于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也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内涵。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实现新跨越

首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里程碑。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各个历史阶段都作出了不懈努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启,意味着我国的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次迈上新的台阶,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进展,毫无疑问地铸就了中华民族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赤诚初心与担当情怀,助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实现新跨越。

其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升了党的执政公信力。试想,一个没有公信力,失去了人民的信任与支持,陷入“塔西佗陷阱”的执政党,还能长久执政吗?还能坚定自己的执政目标吗?还能坚守自己的政治使命吗?答案不言而喻。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就重视公信力的提升,通过对人民利益的维护和对人民承诺的兑现,来不断赢得公信力。例如,苏区干部“自带干粮来办公”“夜打灯笼访贫农”“不拿群众一个红薯”的勤勉廉洁就为党赢得了公信力;井冈山时期,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兑现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承诺,同样也提升了党的公信力。在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依然注重提升公信力,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到1990年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从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这些目标的实现,是党对人民承诺的兑现,也使我们党一次次赢得了公信力。我们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对人民作出的又一个承诺,这一远景目标的如期实现,将再次赢得人民的拥护与信任,再次大大提升执政的公信力,为党长期执政提供坚强保障,有力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新跨越。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书写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辉煌

首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在探索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现代化模式进行“模仿”与“复制”,更没有“依葫芦画瓢”,而是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涵盖了人类现代文明中的先进因素,又克服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弊端,展现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全面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其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往无前的理论勇气和不可撼动的政治定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令人瞩目的是“研发”出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版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继续发挥巨大指引作用,这一伟大思想的蓬勃生机与无穷魅力将会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所印证。

再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社会主义国家分崩离析,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稳步航行,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发展活力和定力。一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以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为支点,是以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奠基石;另一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观,兼顾生产力的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0]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破除了人类历史终结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神话,也为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最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1]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程,并不是一路鲜花凯歌相伴,而是挑战不断,困难重重。我们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磅礴的精神力量,克服了一个个难关,战胜了一个个困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现了我们高度的文化自信。今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一马平川、顺风顺水,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所要应对的困难也前所未有,仍然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汲取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创了人类社会现代文明新境界

首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力促进世界经济良性循环。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频现,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民粹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愈演愈烈,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人类文明和世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西方现代化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陷入发展停滞的泥潭中,西方现代化模式下的社会治理陷入失序的困境。2021年1月6日,美国国会遭暴力冲击事件,暴露了西方现代化治理模式的弊端。相比西方国家的治理失序失控,中国共产党以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和坚强政治定力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我国GDP首超100万亿元,增长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了中国贡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将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为中国经济繁荣和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强大动力,促进了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良性循环。

其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拓宽了人类建设现代化的途径。通往现代化绝不是只有西方模式一条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探索现代化的过程中,将实现现代化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融合,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现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开创了一条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合作共赢与和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相统一的发展之路。我国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拓宽了人类现代化的途径,实证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并非人类通往现代文明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最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人类现代文明共同体的打造,丰富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内涵。实现现代化是整个人类共同的向往与期盼,但它并没有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世界各国所探索的现代化道路各具特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方面包含了各国现代化的普遍特征,另一方面立足于中华民族五千年雄浑厚重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明,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实际,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条崭新的“中国版本”的现代化道路,大大丰富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内涵,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并不是要求世界各国选择一种模式的社会制度,一种模式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而是需要世界各国各民族以“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的远见卓识和宽广胸怀,在开放与包容中合作共赢,在交流与共鉴中共同发展,勠力同心打造人类现代文明共同体,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1984.

[7]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0]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现代化国家建设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寒露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我的女巫朋友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
现代化